APP下载

新媒体视阈下高校“两学一做”的涵化教育与学习常态化研究

2018-01-16陶晶江淼顾锋孙梦达

青年时代 2018年30期
关键词:常态化两学一做新媒体

陶晶 江淼 顾锋 孙梦达

摘 要:高校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既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政治要求,也是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举措。本文分析高校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潜在机遇,探讨运用新媒体开展“两学一做”的涵化教育与常态化学习的可行性,提出了新媒体视阈下高校“两学一做”的涵化教育路径与常态化学习方案。

关键词:新媒体;涵化教育;两学一做;常态化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将学习共产党党章党规、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党内教育内容,从根本上促进党员群体的价值认同,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做合格党员。“思想政治工作要讲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耐心细致,潜移默化”。以高校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应当注重对学生的情感疏导与价值引导方式。通过非权力性、非强制性的长效途径,使学生形成正确和稳固的价值认同,是实现“两学一做”学习常态化、形成高效教育机制的关键思路。本文着眼新媒体兼具的思想政治教育工具与涵化功能,聚焦新媒体技术在高校“两学一做”中的渗透化、嵌入式使用,探讨其在涵化教育模式的实践路径。

一、高校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潜在机遇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施教者所传达的信息更容易被学生视为“客观现实”。而当施教者所呈现的“客观现实”与真实世界的现实真相相差甚远,所倡导的信仰理念与主流思想观念背道而驰,将容易误导学生形成混淆、偏离的现实观,产生对教育主体的质疑与不信任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埋下隐患,成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在高校基层党组织队伍开展的阻碍。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飞速发展,新媒体技术正不断迭代更新,为教育教学任务提供快速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实用工具。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媒体平台,创新传播方式,调动以学生为主体的党建工作积极性,强化学生党员的政治意识,促发学生党员的政治表达,规范学生党员的政治参与,实现“两学一做”教育从集中性向经常性延伸的常态化目标。

二、高校运用新媒体开展“两学一做”的涵化教育与常态化学习的可行性分析

(一)理论基础

作为大众传播中的效果理论,涵化理论包含如下基本观点:

1.大众传媒的意识形态倾向性和价值建构特征会长期地、潜移默化地对受众的观念现实产生持续的影响,最终形成当代主流的社会观和现实观。

2.大众传媒具有社会文化传播的整合作用,尤其是传播内容、观点、利益与群体中的个人相趋近或一致时,原本意见相左的成员将更容易形成共识和共鸣,在特定群体中,大众传媒的涵化功能将尤为显著。

3.涵化过程具有多向吸引的特点,其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比如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媒介与传播受众等。

大众传媒通过新闻报道等途径,对公众的政治表达产生导向作用,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其政治参与。社交媒介的关系化使用可能会为用户设定其政治表达的途径,进而引导其政治参与。“大众传播可以传递文化,通过教育,使学校学生在离开学校后,与社会成员一起共享同一的价值观、社会规范和社会文化遗产”。这些结论对解决当前高校部分学生缺乏政治利益与政治参与动机的问题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二)要素分析

1.传播主体,即以党建工作为主要业务的干部教师群体。根据各高校实际情况,参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各部门及组织,如学生处、团委、基层党团组织负责人、辅导员以及相关专业教师都可以成为高校“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传播主体。

2.传播受者,即高校学生党员。90后、95后大学生党员是高校“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要面向对象,新媒体技术在这类群体中具有较高的使用率。

3.传播内容,即党章党规、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等三个方面。通常采用“三会一课”、理论学习、民主评议等形式开展教育活动。

(三)工具分析

新媒体环境下,数字电视、互联网与手机等成为使用普遍的主要媒体工具。即时性、交互性、共享性、参与性、个性化、多元化、超文本等成为新媒体传播的主要特征。除了具备传统媒体传播大众文化、塑构价值体系与政治意识形态等固有功能,新媒体以跨时空为主要特征,改变社会关系网络,更新成员交往方式,建构公共领域,影响社会舆论,推动民主进程。新媒体的运用与普及正引发传统教育理念与方法的变革与突破:

1.新媒体技术为高校党建思想政治的嵌入式教育提供可能。思政教育内容经过数字化处理,嵌入学生使用率较高的媒介,如浏览器、App、学院网站、BBS、社交媒体等终端中,突破课堂教育的时空限制,在网络虚拟空间创设教育情境,吸引学生的高度参与。

2.新媒体平台为高校学生自主学习思想政治内容创造条件。新媒体具有高度开放性,满足学生选择信息的个性化需求,充分尊重学生个体意愿。健全制约监督机制,借助新媒体为党建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自主、自愿、自由的良好氛围,促使学生将政治理论、道德知识内化为个人理想信念,提升思想道德品质与党性修养。

3.新媒体渠道为高校师生实时互动构建桥梁。网络、移动终端等新媒体技术打破传统点对点的单向传播模式,施教者与受教育者可以依照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主体等因素实现相互转换,克服传统填鸭式教育的固化缺陷,实现资源共享与平等交流。

三、新媒体视阈下高校“两学一做”的涵化教育路径与常态化学习方案

(一)开发技术型党建队伍,培育专家型教育工作团队

高校基层党组织书记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运用新媒体技术手段,将“两学一做”教育内容通过创新渠道与富有展现力的方式呈现在學生面前,是解决施教效果片面化、形式化、浅层化问题的重要举措。高校应适当加大对党务工作者媒体技术培训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重视培养一支政治过硬兼具新媒体技术的“E+X”(E指信息技术专业知识,X指思想政治学科专业知识)教育骨干力量,推动高校“两学一做”的涵化过程。

(二)建构E化档案模式,实现党员学习常态化与教育可持续化

以数字认证等新媒体技术为基础,建立高校“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身份认证系统,对参与学习的学生党员、教师群体验证身份,为每位党员建立个人档案,跟踪学习进展,推动党员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督促。开发E化研讨功能,搭建交互式平台,鼓励大家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献言献策。对学生党员实施追踪管理,从技术上实现党员学习常态化和可持续的涵化教育目标。

(三)重视媒介融合环节,全方位发挥大众传媒的涵化教育功能

搭建具有集中话语权的高校党建新媒体官方平台,重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合力倍增传播效果。以党报党刊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具有内容翔实、观点深刻等突出优势,但面临受众缩减、传播不畅等困难;网络、移动终端等新媒体,便携性、可阅读性、交互性较强,高校学生等年轻一代普遍使用。组建专业采编团队,将这些传统媒介的时事热点、权威解读、主流观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转换至新媒体终端,实现在发行阶段的整合、在接收终端的扩散,发挥大众传媒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过程中的涵化教育作用。

(四)搭建资源整合平台,创新丰富教育内容的呈现方式

对教育信息内容创新转化,以贴近受众、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的形式进行信息內容的组织与表达,发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理性魅力”,规避灌输倾向与说教形式,因材施教实现“两学一做”党性培育目标与价值落地。应鼓励多元文化要素的融入和多方信息资源的整合,通过创建形象化、个性化、生动活泼的作品,打造高校特色党建文化品牌,助力优质教育资源的产生、传播与推广,开辟工作新阵地、新思路、新领域。

(五)完善信息安全机制,规避舆论引导中的失范风险

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呈现自发性、开放性与民主化特色,政治表达、政治参与的道德偏离、自律缺失等风险不易被及时察觉与把控。因此,高校应健全和完善相应的舆论引导机制与信息安全体系,选拔思想政治教育优秀骨干承担监督、规范、引导的安全员角色。不断加强舆情调研与反馈,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推进过程中及时发现并排除隐患。

四、结语

“两学一做”首先在“学”上深化拓展,关键在“做”上深化拓展,为达到“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经常性、常态化,聚焦涵化教育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通过潜移默化的思维引导、人格培育,从内在深化以高校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根深蒂固的价值认同与道德情操,以知促行,以行鉴知,实现“学”“做”的充分落实与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

[2]李华婷.涵化理论视阈下高校学生基层党组织“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提升路径[J].新西部,2018(8)132-133

[3]Social Media, Political Expression,?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Panel Analysis of Lagged and Concurrent Relationships

[4]沙莲香.传播学——以人为主体的图像世界之谜[M]. 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168.

猜你喜欢

常态化两学一做新媒体
高校郭明义精神建设的常态化机制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