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农民起义中的舆论传播与社会动员研究
2018-01-16周宗龙
周宗龙
摘要:秦末农民起义中,舆论传播在社会动员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本文拟采用舆论学的理论、视角和方法,对秦末农民起义中的舆论传播与社会动员进行系统地研究和分析。探讨其是如何符合并遵循舆论传播发展规律、把握社会集体意识、创新社会动员方法,归纳舆论传播过程、分析其传播内容、归纳其传播手段、总结其传播艺术。
关键词:秦末农民起义;舆论传播;社会动员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8)09-0053-03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每逢社会动荡时期,也是舆论十分活跃的时期。舆论反映民情民意与社会意向,有时也推动社会变革。张耀元认为:“先秦两汉史传中记载的政治型谣谚,凝聚着广大民众的智慧与思考。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政治观、时事观与历史观,具有广泛的人民性、斗争性与哲理性”[1]。
在革命战争中,舆论都扮演了不可忽视的角色,舆论力量经常推动者革命与战争的进程。梁启超提出:“其始也,当为舆论之敌;其继也,当为舆论之母;其终也,当为舆论之仆。”[2]毛泽东认为:“凡事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起义的开展,与起义者们充分认识和发挥舆论的力量、掌握舆论传播的技巧与规律,利用舆论开展社会动员是分不开的。
一、舆论传播与社会动员
舆论一词,在中国最早见于晋朝陈寿编纂的《三国志》,据《三国志·魏·王朗传》记载:“没其傲狠,殊无入志,惧彼舆论之未畅者,并怀伊邑”。舆论的基本内涵是指公众的意见或言论,是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的表达,涂尔干认为它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力量,马克思认为它是一种“普遍的、隐蔽的和强制的力量”。王振海认为:“社会动员是指政府、政党或社会组织等组织实体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影响、改变社会成员的态度、价值观和期望,达成一定的思想共识,引导、发动和组织社会成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以实现一定的社会目标的活动。”舆论是进行社会动员常用的一种方式,通过舆论传播的方式,作用于社会成员的心理、精神层面,影响社会成员的情感倾向、主观意识。
二、秦末农民起义中的舆论传播过程与内容
(一)把握舆论:“天下苦秦久矣”
制造和能够利用舆论的前提,是要能够正确把握社会舆论的走向。在大泽乡起义中,陈胜提出“天下苦秦久矣”,是对当时社会舆论的准确把握。当时秦王朝实行暴政,农民对秦王朝产生了十分不满的社会情绪,“百姓怨而海内畔矣”。“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是流傳于楚国的民谣,充分体现了楚国人的社会情绪。项羽会稽山起义胜利后,范增向项梁分析了陈、吴失败的原因,并认为应该要重视和利用楚国人的舆论和情绪,打起复兴楚国的旗号。陈胜吴广起义时也利用了这一舆论,“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二)制造舆论:“大楚兴,陈胜王”
制造舆论是古代农民起义中常见的手段,制造的方式虽然不尽相同,但是都利用了农民的迷信思想和舆论方向。陈胜吴广起义在制造舆论阶段,在鱼腹藏书帛“陈胜王”。“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呜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制造出秦王朝将要覆灭,陈胜即将称王的舆论。增强了陈胜在戍卒中的威信,“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为后来的动员能够在传播中取得良好效果奠定了基础。为起义制造了合法性,赢得了人民的支持,成为有力的舆论武器。
(三)推动舆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经过前期的舆论准备工作,士卒对陈胜的舆论与看法发生了变化,陈胜吴广又制造出“偶然”的“将尉事件”:“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之后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将起义的舆论推向了高潮,爆发了起义。起义取得初步胜利后,陈胜吴广接受三老、豪杰提出的口号“伐无道、诛暴秦”,引导和推动天下人对秦朝不满的舆论,壮大了起义的声势。
三、秦末农民起义中的舆论传播与社会动员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动员基础:社会结构与集体意识
涂尔干认为:“公共舆论得以存在和发挥作用的机制,即一个以集体意识和集体监控为核心概念,以社会容量、社会密度、社会联系和社会流动为辅助概念的社会控制体系”,并在这个体系的运行中,进一步得出了结论:“社会容量与社会密度越大,社会联系越弱,公共舆论在社会团结方面发挥的作用越小;在社会联系强的大背景下,社会容量大但社会密度小与社会容量和社会密度都小两种情况下,公共舆论在社会团结方面发挥的作用则更大一些”[3]。
秦末社会属于涂尔干提出的“机械团结”阶段,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下,公共舆论就很大程度上成为了维护社会团结的主要力量。“舆论的组织传播也只能在有着然联系、相同思想基础的同质人群之中进行。如同一地域,同一阶层,同一行业,同一民族等。”[4]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中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比较高,活动区域比较小,信息传播不畅通。而经常生活在一起的群体,组织性强、亲缘和地缘关系深厚,容易形成一致的意见和舆论。秦末农民起义是在组织相对严密的群体——戍卒中发动的,起义领袖们在士卒中具有较高的威望,经过舆论动员,他们的舆论动员就很容易被接受。
(二)接受特点:文化心理与传播手段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天命论等封建思想深入人心,也是封禁社会统治者用来维护统治与思想舆论工具。中国古代农民起义者,利用封建思想制造舆论,“大造统治者天命将终、自己才是天命所系的舆论,从而取得人们的支持。”[4]陈胜吴广“鱼腹丹书”“篝火鸣狐”,刘邦斩白蛇起义,并制造“白帝之子”与“赤帝之子”的故事和传说,都利用迷信思想为起义领导者制造了起义和取得政权的合法性。
为了让民众接受自己的思想与舆论,就必须为民众找到参加行动的理由,最有效的方法是站在民众的立场,维护民众的利益。陈胜吴广在起义动员时提出:“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以士卒的立场,分析了当时面临的形势,得出只有起义才能生存的结论,赢得了士卒们的认同与追随。刘邦入咸阳后与“约法三章”,废除了秦朝严峻的刑罚与法律,取得了民心:“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舆论传播手段是取得宣传效果的重要方面。在古代农民起义中,神物、谶语、谣谚、口号、演讲、檄文、通告等手段被广泛使用,反映了社会的主流和普遍舆论。秦末农民起义中,陈胜吴广利用祠堂、狐狸等神物,制造“大楚兴、陈胜王”的谶语,项羽利用“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谣谚等。陈胜吴广在起义时,发表了演讲,“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带领士卒们“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刘邦起义时也发表了演讲:“沛今共诛令,择子弟可立者立之,以应诸侯,则家室完。不然,父子俱屠,无为也”,向沛县父老陈述了厉害关系,取得了很好的舆论动员效果。
(三)传播规律:舆论发展与运行特点
喻国明提出舆论的三种基本存在形态,即潜舆论、显舆论和行为舆论。陈力丹认为:“所谓潜舆论,包括两种类型,一是没有公开表达的信念,二是知觉到而又不易确切捕捉到的公共情绪”[5]。显舆论则是公开表达出来的舆论,行为舆论是由舆论转化为外在行为。“天下苦秦久矣”在当时的社会中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潜舆论、“社会知觉”或者民众的“腹议”,经过起义领导者的舆论引导与煽动,逐渐发展成为显性舆论——“伐无道,诛暴秦”,最后衍生为轰轰烈烈的起义活动,即行为舆论。
刘建明提出舆论传播的规律——六级增减律,认为社会舆论的传播与发展“沿着六个级差向上盘旋或向下回落,需要长短不等的过程。”[6]秦末民众对国家政权的不满由社会沉默、腹议、室语逐渐发展成为公开议论。起义领袖们将相对隐蔽的舆论,煽动为公开、强烈的社会情绪,利用自身舆论领袖的特点,形成强势意见和舆论,把社会矛盾推向一触即发的综合舆论形态,带领士卒采取过激的舆论方式——聚众,缺少文化的农民受到鼓动,把舆论推向了最高级,即采取武力,发动起义。
四、总结
李敬一认为:“民众运动要靠舆论的传播来唤起,人民是最懂得传播也是最精于传播的传播理论家和传播实践者。”[4]今天的媒體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前提也是要掌握舆论传播与发展规律,采取灵活正确的引导方法。秦末农民起义中的舆论传播对今天的媒体仍有很大启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新闻媒体要为国家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习近平指出:“好的舆论可以成为发展的‘推进器、民意的‘晴雨表、社会的‘粘合剂、道德的‘风向标'“必须引导好人民思想,而引导好人民思想就是要引导好社会舆论。”[7]
参考文献:
[1]张耀元.先秦两汉史传中的政治谣谚[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9).
[2]舆论之母与舆论之仆,1902年2月8日《新民丛报》第一号.
[3]方振武,吴潇阳.公共舆论与社会团结——爱弥儿·涂尔干的“公共舆论”思想[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8(4).
[4]李敬一.中国传播史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5] 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6] 刘建明,舆论传播[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
[8] 司马迁,史记[M].内蒙古: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