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三读”挖“三思”,创高效课堂
2018-01-16余华良
余华良
【内容摘要】本文从高效课堂教学的实践出发,探究高效课堂教学中引生思考的问题,作为教师要能开启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就要抓好“三读”,挖掘“三思”即读教材,挖思点;读学生,挖思度;读课堂,挖思情。激活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良好自主学习惯。
【关键词】“三思”“三读”高效课堂设疑
古语云:学贵有疑,疑则有思,思则有进。高效的课堂不仅有师生、生生与生境互动,更要有学生思维的灵动,是对问题自主深入思索,“学起于思”,教师启思有效,学生学而有法,教师就要立足“三读”与挖掘“三思”。
一、读教材,挖思点
特级教师朱德江老师说:“读懂教材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读懂教材是使用教材、有效教学的基础。”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师生完成“教”与“学”双边活动必不可少的载体。教材的每一个内容,既是前面知识的发展,又为后续学习的奠基。教师读懂教材并深入分析每个知识点的作用及其联系,准确把握教材巧妙设置新知识的思考点,能引生积极思考、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要读教材挖思点,教师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读教材挖知识间纵横结构的联系点
每一个数学知识点总是与同类其它的知识点结成纵向的知识链和横向的知识网。教师要领会好教材的意图,把握好知识的承接点,设置有效的问题,让学生在推敲、合作讨论的活动中主动掌握知识。如五年级数学内容“分数大小比较”,要求学生用通分的方法掌握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比较。而在三年级学习中,学生熟悉同分母或同分子的分数的大小比较,對比前后两个知识点,五年级学习的内容突出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比较,在已有基础上,老师引入同分母或同分子的分数的大小比较练习,接着及时出示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比较,设置“怎样比较两个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及时设疑引生思考,使新旧知识顺利过渡,又可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读教材挖掘知识潜在要素的设疑点
教材知识结论的形成过程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思维方法。教师对教材内容由浅入深的系统解读与钻研,不仅要把握教材中显性的知识,还要挖掘教材的潜在的知识要素,如教材中的文字、图形、图示与表格都是激发学生思考的素材。如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第51页第9题“用16根同样长的小棒摆出不同的长方形,能摆出几种?它们的长和宽分别相当于多少根小棒?”这一道操作实践的题目,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动手操作后就得出:周长为16cm长方形可有多种形状不同的图形,就表面完成任务,不作深入挖掘,这还没有达到教材的意图。老师应及时抛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形状一定相同吗?”,而学生努力操作却很好验证了“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形状不一定相
同”。通过题目的挖掘使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弥补知识的缺陷。
3.读教材挖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点
教师有职责教会学生自己去读教材,鼓励学生自己与教材对话,开展有效的自主学习活动。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北师大版的教材对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的要求有了改进,结论性的知识显得更明显。此时,教师可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阅读图文,让学生用数学的语言简明描述图的意义,从中引导学生分析与思考新知识。
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人为地把教材“活”起来,避免了师生互动中多走弯路,学生自学也少受问题的折磨。老师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广度与课堂高效成功与否密切相关,在教学中,老师解读好教材,能很好地引生思考,促使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二、读学生,挖思度
“数学教学应当从问题开始”。教学实践中,用问题引学是老师常用手段,因没有把握好问题设计的“度”,让学生失去参与问题探索与思考的主动性,使课堂效果大打折扣。对课堂中问题设置的尺度,老师要从数量与质量上进行思考,问题设置深浅难易是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质量的关键,读懂学生是老师设疑引思的前提,是学生自学的基础。
1.读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兴趣点来设疑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数学是源于生活,老师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兴趣点来设疑,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领悟。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问:“同学们经常喝饮料,你有没有留意牛奶盒上标有'脂肪≥3.1%, 蛋白质≥2.9%……'这些内容?你们知道3.1%、2.9%表示什么意思吗?”,利用学生常见的商品,从商品中找出与数学有关的数据设置问题,激起学生求知的内驱力。
2.读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来设疑
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已有知识出发,让学生根据问题自己往上爬,摘果实。如教学中,老师总是问“通过操作,同学们发现什么规律?”这样的问题设置老师明显没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不明确老师的意图,宽度大,导致学生举手发言少,学生答案五花八门,达不到教学的要求,造成教学中的被动场面。
3.读学生现有的困难和错因来设疑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习过程中学生出错是正常的,而老师如能透过错误问题,在其上面做些文章,就可变“废”为“宝”,用其资源为教学服务。在三年级学生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学生会常常出现算出的余数比除数大的错误,针对这一较为典型的错误,老师把它作为一个判断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先判断答案是否正确,接着追问:“你是怎样发现错误的?”学生在富有启发性问题的诱导下,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很快找到了判断错误的方法:余数比除数大,说明是错误的;用验算说明商是错误的。老师的追问很好地引导学生从找错误中进一步理解知识。endprint
4.读学生的生理特征来设疑
小学生具有好奇、好玩、好动的心理特点,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采用不同的方式,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有趣的情境结合,让课堂的提问富有情趣和吸引力,从而使学生在愉快中获取知识。在教学《圆的认识》,设计一个骑车比赛,淘气的车轮子是三角形的,笑笑的车轮子是正方形的,机灵狗的车轮子是圆形的。通过课件演示,引发学生猜想:“他们中谁能最快到达终点呢?”这样的提问形象活泼,富有儿童情趣,使学生积极投身到问题解决的情境之中。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做到读懂学生,做好“思度”的设置,课堂达到释疑解难的目的,课堂教学会更加高效。
三、读课堂,挖思情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的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高效的课堂教学活动在于师生、生生高效的互动交流,教学时,老師要以敏锐的眼光去看待学生,捕捉学生课堂变化的信息,及时为他们提供思考的“粮食”。要给学生思维的“粮食”,教师必须关注课堂,读懂课堂。
1.读课堂引思要有预设性
对于课堂教学,老师在掌握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教师做好课堂教学活动的规划,预设课堂中每个环节的发展趋势,人与事的变化,当变化出现时采取什么手段组织引导学生思考,更好引发学生思维的强烈冲突,使其思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提高课堂的高效益。
2.读课堂引思要有时效性
学生学习是在不断变化,有时变化很快,教师要有猎人的敏锐,及时捕捉变化信息,及时抓住引思的时间,要在学生想法雏形期、苦于不知怎样表达时引思;在突破重点、难点或需要追根求源的地方引思;在思路无头绪时引思。再看教学五年级“分数大小比较”的教学中,老师在铺垫练习前就提出异分母分数的比较方法,由于过快提问,学生思维还没有意识,以致学生思考方向没有把握,教师显得很被动。
3.读课堂引思要有精准性
课堂提问要精确、准确,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准问题的切入点,这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圆的认识”的教学中,学生观察了三种运动情况后,老师提出“你有什么发现?”这样问学生,范围大,学生怎能想到是对圆的了解呢?由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要问到关键处,问到点子上。
4.读课堂引思要有生成性
“生成”包括通过提问与探索,学生自主掌握知识;还包括通过自主学习,学生对新知识生成新的问题。老师的提问要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敢于课堂上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在屏神思索和思维交锋的过程中生成新知识,这样生成的课堂才是有效的。如教学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时,教师都会不自觉地采用“填料式”的方式教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这样教,老师与学生都累。要使学生知识掌握得牢,老师要敢于放手给时间学生讨论交流、动手探索,要耐心等待,细心观察,捕捉课堂的信息,促使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生成新知识。
对于硬性的课本、随时变化的学生与课堂环境,作为老师要对“课本、学生与课堂”三者充分的读懂,创设好学生思考的“思点、思度与思情”,才能更好地发挥课堂学生主人的地位,激活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良好自主学习惯,创设高效的课堂。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给老师的建议》 教育科学出版社
(作者单位:佛山市顺德区容桂扁滘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