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归学生 善用四个“点”

2018-01-16刘艳芳

学周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提高方法语文核心素养小学语文

刘艳芳

摘 要:在“生本”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研究学生”已经成为语文课堂不变的话题。研究学生,就要找准“学习点”,用好“兴趣点”,激发“兴奋点”,紧扣“逻辑生长点”。这些不仅是“生本”理念的贯彻落实,更是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核心素养;提高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03-0119-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3.075

作为语文教师,当我们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深切体察时,不难发现,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存在着许多比较典型的问题,具体有以下几点。

问题一:“模仿”与“借鉴”。在21世纪这个网络时代,我们能轻易获取教学资源,不用再为艰难的备课而烦恼。我们只要打开网页,直接下载即可,美其名曰“模仿”与“借鉴”。这样的课堂因为没有把现成的教学资源与本班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等实际情况相结合,教学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问题二:重教材,轻学生。大多数教师在备课时都非常重视解读教材,包括文本的题材、结构等都要反复钻研,但却很少关注学情,因此进行教学设计时,很难准确把握重难点,课堂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问题三:低估学生能力。学生的学习固然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但“不敢放手”却剥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助长了他们的依赖性,同时也影响了整个课堂教学流程的合理安排以及课堂效率的提高。

以上问题的共同点是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太少,对“研究学生”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不够重视,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教学习惯。

学习语文的终极目标是什么?语文界已经给出了明确的回答: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想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就要做到以生为本。其实,随着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生本”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研究学生”已经成为语文教学不变的话题。

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研究学生呢?著名教育专家窦桂梅说过:“‘研究学生是我们课堂实践中最重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什么?学习需要有哪些?学习困难在哪里?学习的兴奋点、逻辑生长点、生命拔节点在哪里,这些都需要研究。”

下面,笔者就以窦老师的这段话为依托,针对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阐述教学中如何通过研究学生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研究学生的学习需要,找准学生的“学习点”

“以生为本”的前提是研究学生的学习需要。只有找准学生的“学习点”,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有效。

如《临死前的严监生》是五年级下册的第七单元“人物描写一组”中的例文,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因此,教师都会不遗余力地展示主人公严监生的动作和神态。就“语用”教学来讲,这无疑能给学生的人物作文以方法的指导。但这里,很多教师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学习点”。

为什么作者要花大笔墨写大侄子、二侄子、奶妈,最后才让赵氏登场呢?如果没有对这些小人物言行的精雕细琢,是否还会有严监生那一个个鲜活生动的神态展现?如果一开始就让赵氏上场揭曉答案,情节发展是否还能如此曲折生动呢?如果没有这样的精心安排,严监生这一人物形象是否还能名垂千古?这一系列问题的答案应该通过我们的语文课堂让学生领悟并运用。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这是一个重要的“学习点”。对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自觉意识到这一点,并在教学中予以体现。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此时的严监生已经病入膏肓、无法说话,因此当四个小人物一一上场询问时,他只能通过动作和表情来和他们交流。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填写表格的方式,呈现四个人物与严监生的交流过程,如下表。

学生在填写表格的过程中,可充分感受到“大侄子、二侄子、奶妈”和“赵氏”先后登场的意义。对此,作为教学的引领者——教师,应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如此精心安排是为了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使情节的发展更加曲折生动。

二、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用好学生的“兴趣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有了学习的方向和动力。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用好学生的“兴趣点”,就能让学生在快乐中有效学习,在学习中收获快乐。

一年级的学生喜欢生动的画面。于是,利用学生的这一兴趣点,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第12课《池上》这首诗时,我打破常规,通过“看图说话”的方式,打开学生的“话匣子”。学生不会说,我提醒;说错了,我纠正;说得不完整,我补充。这样,在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后,他们说得更通顺,更有条理,能更好地为《池上》这首诗服务。而且,学生的说话能力也在“看图说话”中得到了提高。

三、变“抽象”为“形象”,激发学生的“兴奋点”

抽象的文字的理解并不是三年级的学生喜欢和擅长的,因此,把抽象的文字转化成形象的图片、图形等,更能激发学生的“兴奋点”。

如《惊弓之鸟》是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一个成语故事。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更羸说的话,体会更羸的分析是正确的。于是,教师在课堂上都会围绕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的话“大做文章”。比如,多种方式的读,用“因为( ),所以( )”这种填空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等等。这些环节固然重要,但如果只是机械地灌输更羸的话,让学生被动地接受大雁掉落的原因,显然是空洞乏味、毫无乐趣的,也无法真正实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理念。

我认为,形象地再现“大雁从空中掉落的过程”才是学生学习的“兴奋点”,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原因才能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更羸的话。

那么,如何变“抽象”为“形象”呢?课堂上,在学生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故事大意之后,我让学生再读课文,用“------”画出描写大雁如何飞行、如何掉落的句子,并用示意图(用箭头代表大雁)把这一过程再现出来。endprint

学生边读边想,边找边画,很快就找到描写大雁的句子了。接着,学生开始动笔画示意图了。一个个跃跃欲试,很快就画好了。

学生的答案大致分成以下四种。

我先把学生的“作品”投到黑板上,然后让学生分析讨论哪个“示意图”最符合文中大雁掉落的过程?

师:为什么?说说理由。

生1:因为大雁刚开始飞时,速度是不变的,所以第一个箭头应该是平平的。

师:速度不变,我们说它是“匀速飞行”。你是从文中的哪句话感受到的。

生1:“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飞来,边飞边鸣。”

师:你读得很认真,能根据课文中的语句做出准确的判断。

生2:“只听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來。” 大雁听到弦响,拼命往上飞,所以第二个箭头是斜向上的。

师:那为什么第二个箭头不是笔直向上的呢?

生3:大雁不可能笔直地飞上去,它只能斜向上飞。(经验之谈)

生4:因为大雁受到地心引力的作用。(有了自己的思考)

生5:大雁还受到了空气的阻力,所以它是斜向上飞的。(果然不能低估孩子)

相信通过这一环节的“找”和“画”,不但为学生理解“更羸说的话”作了铺垫,而且也使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训练。

四、抓住文本的行文线索,紧扣学生的“逻辑生长点”

要想扫清学生的阅读障碍,教师就要善于抓住文本的行文线索,紧扣学生的“逻辑生长点”,使课堂结构“眉清目秀”。

如《和时间赛跑》是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首先,这篇文章比较长,学生要理清文本思路,最直接有效的办法是抓住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其次,文中有许多句子包涵深刻的哲理,而要让学生理解这些句子,必须了解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最后,细读文本,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的每一次情感变化都是为文章的主旨——“珍惜时间”服务的。因此,这条情感线索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即学习的“逻辑生长点”。紧扣“逻辑生长点”,我对教学框架的构思也“豁然开朗”了:

1.在初读课文后,说说文章大意。

2.请学生自己梳理“我”的情感变化过程。

(忧伤、哀痛)→( 害怕、可怕)→(着急、悲伤)→(高兴、快乐)→(受益无穷)

3.具体分析情感变化的原因。

4.走进文本,解决学习困惑:(1)理解“爸爸的话”。(2)讨论:为什么爸爸的话像一个“谜”?(3)和时间赛跑,我做了哪些事情?(4)想象:“我”会在哪些方面“受益无穷”?

5.拓展延伸:(1)讨论:你平时也和时间赛跑吗?(2)搜集有关珍惜时间的格言。

6.总结,具体见下面板书。

板书:

总之,回归学生这一原点,去研究学生,不仅仅是“生本”理念的深入落实,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更是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 窦桂梅.回到教育的原点[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

[2]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endprint

猜你喜欢

提高方法语文核心素养小学语文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
学院应重视学生日常应用文写作能力
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谈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美术欣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