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英语专业研究生的文化语用型教学考论

2018-01-16肖薇夏竟成

大学教育 2017年12期
关键词:SWOT分析

肖薇+夏竟成

[摘 要]该研究针对学术研究型和语用实践型的英语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现状,提出了以文化语用为导向的应对策略。在全球本土化视角关照下,结合SWOT分析法,论证了文化语用型教学对于提升教师文化素质、满足研究生培养需求、深化教改内容、践行新型文化战略的优势和作用,同时应看到其在理念构建、教学实践等方面的困难和挑战。因此,文化语用型教学模式的构建一方面要通过合理的质疑、批判与吸纳,审慎而乐观地融入文化全球化;另一方面要通过科学的扬弃、重构与发展,积极而自信地推进文化本土化。

[关键词]文化语用;SWOT分析;全球本土化;英语专业研究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12-0001-04

近年来,随着外语教育新规定的陆续发布,从学科建设、师资培养、教学管理等方面入手的英语教育改革越发引起学界的重视,研究理论也出现了更加多元化的特色。作为英语专业本科教学的延续,英语专业研究生教学在专业拓展、课程设置、学术成果等方面也获得了较以往更大的发展,呈现出学术研究型和实践应用型的特点。只是,学术型教学模式似乎对研究生在文化语用能力方面的培养有所疏忽,语用实践活动也往往陷入文化失语的尴尬境地。[1]这可能与英语专业研究生教学未能完全实现由本科阶段“重语言、重技能”向研究生阶段“重思维、重文化”的转变有关,使得学术型教学尚缺乏文化语用视角的关照。

另外,英语教学离不开对教学语境的考量,无论是EFL指导下的语言学习,还是ELF视域下的人才培养,英语教育始终与社会发展、国际环境、文化交流密切相关。特定语境维度下的文化因素,以及在各种文化因素作用下形成的致力于学术英语和应用英语的语用教学策略,势必影响到语言教学的各个环节及评价机制,并对教学改革产生影响。有鉴于此,本文拟从全球本土化视角入手,基于目前英语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普遍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文化语用型的教学理念,分析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以及新时期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而探讨文化语用型教学的进路及其对语言教学和文化交流的影响。

一、语用能力与文化语用教学

语用能力是指兜揽语言全部能力的综观性能力,可以分为语言语用能力和社交语用能力。[2]其中,社交语用能力不仅考查语言在具体社交场合中运用的得体情况,更要求把民族文化差异性纳入语言习得的考量范畴[3],由此引发了外语教学对语用能力教学的转向,也对教师的语用教学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就目前我国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型和实践型的整体教学模式而言,虽然都力求兼顾对高层次英语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但在以翻译实践如MTI教学和学术论文发表的评价机制作用下,文化语用能力的培养还较为欠缺,教师和学生群体的文化语用认知能力还相对较弱。因此,我们提出文化语用的教学理念,旨在凸显文化因素和文化意识对于语用教学和语用习得的重要性,尤其对于英语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来说,文化语用的教学维度有利于在平衡学术研究和语用实践的同时,关照好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化交流与传承。

文化与语用的结合要求把教学落到“文化作为语言内核”这一本质性态度上来。文化语用理念不仅包含对特定文化的评价、好恶与行为倾向[4],也是基于某一社会语言共同体、在相应价值坐标和文化视野下形成的对文化现象的价值判断与理性实践。文化态度不是单维的,而是一个同时具有文化先进与下坠、文化显性与隐性、文化传统与当代、文化本土与他族之间种种困惑与焦虑的复杂多元的认同体系,当然也包含其对自身范式的重塑。文化语用意识关照下的语言教学,就是要在其价值理念和文化视野的作用下,通过内容选择、概念输入和意义阐释来探讨文化间域的关系,从而产生对特有文化现象的理性评判与教学行为倾向。文化语用教学具有多维性和动态性,既服务于教学实践,也能够通过不断的自我修正来适应变化中的文化环境和教学需求。

二、全球本土化视角与文化语用教学

经济的全球化意味着文化的全球化,而文化的全球化又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文化同质化与边缘化,这不得不让人对全球化的本质产生了担忧和质疑:西方文化的输入与本土文化的式微是否意味着一次新的、更为隐秘的文化殖民?全球化之温情脉脉的面纱背后,是否蛰伏着西方强权?[5]当然也有学者看到了全球化对中国的积极作用,“中国的后现代性实践或论争无疑有助于解辖域化或者去中心化,帮助中国从边缘走向中心,消解单一的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6],这种乐观而审慎的文化意识逐渐促成了全球本土化理念及其各種具体操作。

全球本土化视角下的文化语用教学意味着教学过程应注重新的文化自觉,应当看到语言维度上的全球性与本土性,并以此为框架处理本族与异域文化的关系、传统与当代文化的关系,建构有态度的教学模式。这一方面要求我们正视全球“同质化”,即同质化不等于标准化,也不否认文化间域的差异和界限,相反,它“总是和地方化齐头并进”[7],在各式文化重叠与冲突的胶着中实现文化的多元性;另一方面,要认识到本土文化的“边缘性”虽然伴有一定程度的地方文化式微,但并不是地方文化的衰落,也不意味着地方文化的种族化倾向,而是自成一体、求同存异的个性化扬弃与发展,是理性参与文化全球化的互利共生与合作。面向英语专业研究生的文化语用教学就是要平衡好文化同质性与边缘性的关系,协调好文化输入和文化输出的关系,兼顾好语用习得与文化干预的关系,把语言技巧、社交策略与文化认知结合起来,把语言的学术性、实践性、文化性结合起来。

三、文化语用教学的SWOT分析

英语专业研究生教育培养的不仅仅是高层次研究型人才或高端语言服务型人才,更是能够在跨文化交际中承担起文化交流重任的复合型人才。他们要兼具国际与国内视野、专业与通识技能、语言与文化底蕴,发挥优势、锐意创新,致力于“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宣介中国发展变化”这一新时期文化交流宗旨。因此,对文化语用型教学在教学主体、学生受众、教学过程、机遇和挑战等方面的考查,对于明晰教学目标、深化教学改革、践行文化战略等都具有积极意义。endprint

(一)Strengths:主体驱动,实践创新

首先,文化语用意识的强化将有利于教师自身文化素质的培养和语用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师通过对全球本土化实质的了解,慢慢转变教学理念:语言与文化的不可分割性,要求英语语言习得不仅是结构语法的习得,更是语用文化的习得;语言实践不仅要适应单维语境,更要适应多维语境,在不同语际与文化视域下进行会话合作;文化合作具有多元性,既有文化输入也有文化输出,既有文化传扬也有文化摈弃,应以时际性的文化需求合理干预教学。这种主体驱动型的意识构建以教师主体意识的转变和教学合作为前提,是一个不断自我更新的过程,包括对主体自我文化素质的定位以及对传统人文素养的识解。通过主动思变、积极应对、能力提升,形成最有利于教师自我发展的教学模式。此外,文化语用型理念同样适用于教研与科研实践,用以关照学术型教学的文化维度,形成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从根本上优化我国高校英语教学的主力军建设。

其次,文化语用导向的英语教学能够更好地促进对英语专业研究生综合素质和思辨能力的培养,帮助他们摆脱“文化失语”的尴尬,更好地适应多元语境。所谓“一专多能”的教学目标在跨语际、跨文化的国际交往背景下可以解读为专业过硬、涉猎面广,兼具本土认知与国际视野,拥有交际能力与文化涵养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在教师的正确示范和引导下,知悉语言学习的纵深层面,既能从事批判性学术研究又能掌握跨文化语用策略,成为域内文化导入和域外文化宣介的窗口。

再次,鉴于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新的英语教育规定,文化语用型教学模式的构建对于宏观教学理念的形成、中观教学体系的设置和微观教学活动的安排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从目标确认、内容分析、规划制定到教材选择、环节安排、课业布置,各项具体操作手段不仅能够反映实际教学水平,也能够成为教育综合实力的评判标准,不仅可以帮助提升教学主体意识、创新教学方法,还可以通过拓展语用教学的文化外延来强化其学术和实践价值。

(二)Weaknesses:概念误解,难以监管

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跨语言交际即目的语交际,跨文化习得即异域文化习得,这不仅导致了目的语学习的单一性,形成了外语习得的所谓标准化和规范化,也影响了语用教学的文化取向:本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所占比重较小,在跨文化交际中缺少使用英语介绍、阐释中国文化的能力。[8]这点从目前各大院校的英语专业研究生开课现状也可窥见一二,欧美文化、英国社会与文化、跨文化交际等人文素质类课程多以讲授他文化为主,鲜有开设能够反映中国本土历史、文化习俗的课程。而专业主干课程如英汉翻译、语用学、句法学、文学通论等也大都以西方语言文学理论为主导,体现出西语的核心价值走向与本土理论的匮乏。而事实上,教育部早在2003年“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中就曾明确指出外语教学是“传承中外优秀文化、增加人文和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9],肯定了中国本土文化在外语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只是不可否认,外语教学发展到今天,在文化教育理念上仍存在很强的片面性。长久以来对外语文化教学的误解,直接导致了外语课堂对文化互动型教学的漠视和对语言技能型训练的依赖。本本主义式的教学使得学生的语用能力离不开课堂语境,难以胜任复杂多变的现实文化语境;西语权威和学术霸权使得教学科研缺乏相对独立的思考,更谈不上对本土文化的关照。可见,文化语用理念的适切与否,直接关系到课程体系的建设和课程内容的选择,也会对学生跨文化语用能力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然而,文化语用理念的主观性和模糊性也可能造成教学定位的不确定性和教学方法的难操控性:教师文化修养的个体差异,对全球与本土化内涵的甄别,对文化语用的认知,对教学及科研的监控等,都是文化语用教学亟须解决的难题,需要在不断交流摸索中寻找答案。

(三)Opportunities:顺应时代,着眼未来

与经济全球化相伴相生的是文化、教育的全球化,首先表现为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在全世界范围的普及应用。除了学校教育、读物出版,英语还被广泛应用于外交、贸易、法律等领域,当之无愧地发挥着其“世界性”效应。[10]而在语言外衣包裹下的西方文化价值理念,也正以一种更加温和而隐秘的方式透过各类社交媒体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使得文化的自由流动态势越发明显。为了更好地应对这种文化的自由流动,我们理应以更为包容的心态去了解和学习外来先进文化理念,把握文化发展的先机。

然而在面对文化全球化中潜在的文化殖民,尤其当弱势文化正历经强势文化的洗涤时,树立本土文化自信、重构本土文化范式并付诸教学实践就显得十分必要。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与当代文化建设成就给了我们足够的文化竞争力。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是我们树立文化自信的途径,也是我们致力于建设文化多元格局的手段。因此,在文化语用教学模式中坚持全球化格局和本土化视野的双向发展,既是立足于现状的应对举措,也是着眼于未来的长远谋略。

文化语用教学能够强化学生对于语用习得、文化习得、文化传承的一体化思维模式,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环境适应力,从而满足面向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市场需求和学术需求。此外,各高校对教改项目及教学质量工程的不断投入,为文化语用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了有力的外在环境支持,为我们创新文化态度、深化语用实践提供了时代机遇。

(四)Threats:藩篱约束,观念阻滞

虽然近几十年来,高校师资建设有了大幅度改善,尤其从事英语专业研究生教学的教师在高学历、高职称比例方面逐年上升,但由于受到一些固有观念和习惯的束缚,很难很快形成合适的文化语用型教学理念,其威胁主要来自一元文化理念及其影响下的教学实践。

一元文化理念主要是指教学中与英美语言规范相对应的西方文化教学理念。从历史发展到人文现状,从地理位置到宗教信仰,从风土人情到節日习俗,“文化导入”似乎已被“西方文化导入”所取代,中国本土文化处于被漠视的尴尬位置。语言学习表现为对核心圈英语的追捧,对外圈英语的排斥,对扩展圈英语的禁止,过于追求语言标准和规范,文化输入单一,本土文化自信心不足。这种理解也影响到学术写作中的理论来源、研究方法、写作体例等研究各层面。endprint

我们应当看到:一方面,语言离不开文化,抛开文化只能让语言学习成为无本之源,抛开语言也只能让文化学习成为离散的碎片;另一方面,文化是多元的,全盘西化只能加剧当前以西方话语为核心的国际话语现状和西方价值主导。只有在教学中鼓励本土文化的介入,不断建立本土文化自信,才有可能逐步改变世界话语格局,让世界更多地听到来自中国的声音,这正是我国新世纪文化战略的重要内容。英语教学便承担着这种文化输入与输出的重任,教学模式的转变将有助于打破固有藩篱的约束,并最终影响到我国对外文化传播的效果。

四、文化语用教学模式的构建

语言关乎文化的传承,文化促成语言的再生,要构建合理的文化语用型教学模式本质上说就是要树立起全球本土化发展观,形成有态度的文化型教学,即对文化全球化的质疑、批判与吸纳,以及对文化本土化的扬弃、重构与发展。

全球化所带来的教育趋同是不争的事实,教育资源的共享让我们加快了教育国际化发展步伐的同时,也令我们在西方主导的国际话语格局下显得十分被动。从语言学习的追随者到文化理念的拥护者,我们对西方的智力依附正日益削弱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表达力。[11]于是在外语教学中,我们过于依赖对语言标准的制定,看不到所谓非标准化语言背后的文化动因;我们对西方文化的学习情有独钟,却忽略了民族给养中赋予我们生命和蓬勃发展的动力。文化态度的缺失也让我们失去了对文化褒贬的最基本的判断。其结果就是,我们的学生对当代西方流行文化如数家珍,却对我们的国学经典感到陌生,缺乏基本的母语文化修养和译介能力。他们不知道如何翻译孔子及儒家思想,不知道如何解释“包青天”这个中国法制人格化符号的意义,不知道如何在繁荣的学术景象中融入中国元素,也不善于鉴别出话语机制作用下的意识形态意图。

全球化教学趋势易引发教育的一体化与同质化,产生自我身份认同危机。因此,我们应当注重培养批判性思维,克服文化迷信与盲从,帮助学生有鉴别地吸收外来文化精髓。必要时,要敢于暴露异域文化糟粕,对不合理的文化现象和理念予以科学的批判,还原事件全貌,再现文化本质。

此外,文化语用意识的构建也不是文化的单极化发展,而是要尽力在多维互动中推进不同文化的互利共生。因此,要树立起正确的本土文化观,不仅要看到我们优秀传统文化对国际文化的贡献,还要看到当前中国发展变化对国际社会发展的助力。要以教学为契机,帮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丰厚滋养,也是我们走向世界的核心优势”“把中华文化推向世界,既是一个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民族向世界自我呈现的必然,也是一个和平发展的大国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应当担负的责任”。[12]说到底,综合国力的提升离不开文化兴盛的支撑,文化的繁荣昌盛离不开以教育为基石的智力支持。

当然,本土文化教学并不意味着对本土文化的简单拿来,而是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对传统与当代文化的比较鉴别,重构新时期文化范式,以融通中外的语言符号和话语策略实现文化的交流与交锋。教学中,要结合各科特色和教师特长,形成最利于教师发展和学生接受的教学路径。除了明确“文化态度”理念,我们还可以适当加大研究生人文素养类课程的比例,侧重文化的个性研究,例如在“文化工作坊”中深入探讨中外文化的异同、在“法律法规翻译”中通过对译词的专业化处理反观法系与法文化的异同。还可以增设课程模块如“中国传统与当代”“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名著导读”等,拓展特色文化视野。教师需要以更为审慎和乐观的心态,围绕大纲新规定,努力寻求文化触发点,发掘语言之上的文化再生。此外,还需要从语言技术层面入手,落实好文化教学的语言载体、方式和渠道,加强跨文化话语体系建设,以期达到更好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的目的。

针对学术型教学,应当注意提高学生对文化比较研究、本土文化研究的意识,理论通识课中应注意规避对西方文论的盲目崇拜,要有意识建构本土理论体系,提升本土学术话语权,并鼓励应用于语言学、翻译学、文学及多学科交叉研究领域。我们相信,有中国元素加入的学术研究往往更具学术创新性,能够在拓宽学科领域的同时贡献有特色的中国化视角。

需要指出的是,既然文化态度是对特定文化的评价和行为倾向,而特定文化除了常规意义上的文化所指,也应当包含能够透过各种符号传达意义的文化表征——語言。也就是说,文化语用教学不是语用和文化的简单叠加,而是基于文化与语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互性关联,不断实现文化维度与语用维度彼此影响、相互促进的习得过程。语言本体,包括目的语、本族语的语言标准、规范及应用,对于文化意义的揭示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外圈英语就不能被视作是语言的失范。以中式英语如long time no see、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等为例,抛开其历史渊源或成立的巧合性(标准英语中同样有no pains, no gains等非常规类表达),它们确实被核心英语圈所接纳。而近年来,随着smilenece(笑而不语)、Chinsumer(在国外疯狂购物的中国人)、no zuo no die(不作就不会死)等新式中国特色词汇的出现,我们很难再用一把尺子衡量语言在标准与非标准之间的绝对距离。有研究显示,自1994年以来加入国际英语行列的词汇中,中式英语贡献了5%至20%,超过了任何其他来源。[13]这些新词新语在被创造使用的同时,也给了我们更多把玩词汇内涵、探索文化本源的空间。而在众多纷繁复杂的语言文化表征下,中式英语变体仅仅体现了语言学习的冰山一角,更多文化负载表达需要我们在跨语际、跨文化的学习和交流中予以新的解读。可见,语用习得不仅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语言本体特色,也蕴含了越来越丰富的文化思维认知,它们所折射出的社会发展与时代烙印,或许能够赋予教学本身以更多的现实意义。

五、结语

全球化发展在教育领域的日益深入,触发了我们对英语专业研究生教学现状的思考。文化语用型教学模式在全球本土化理论的关照下,要求教师从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双向维度出发,不仅要完善语言教学,更要优化文化教学,不仅要以科学批判的眼光借鉴异域文化,更要以自信积极的姿态传扬本土文化。一方面要敢于突破语言藩篱,另一方面要乐于开拓文化视野,把思维习惯、语用实践与学术研究很好地结合起来。这对于传统教学而言是一个挑战,但同时也是我们把握时代脉搏、完善教学实践的机遇。它不仅有利于促成新的文化自觉,有助于深化研究生教学改革,从长远来看,也是服务于我国新时期文化战略的积极举措。endprint

[ 参 考 文 献 ]

[1] 刘君栓,李占辉.全球本土化语境下的英语教育探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53-157.

[2] 陈新仁.新编语用学教程[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202-210.

[3] 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424-435.

[4] 李小红,严翅君.中产阶层的文化态度[J].江苏社会科学,2014(4):131-138.

[5] 何卫华,谢海燕.全球本土化与中国文化重构的策略[J].当代作家评论,2015(2):172-178.

[6] Wang Ning. Globalization and Cultural Translation[M].Singapore: Marshall Cavendish Publishing,2004: 14-15.

[7] Wang Ning. Globalization and Culture: The Chinese Cultural and Intellectual Strategy[J].Neohelicon,2002(2):105.

[8] 武繼红. ELF视角下高校英语教师的语言态度研究[J].外语教学,2014(2):55-58.

[9] 袁芳. 试析外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的地位与作用[J].外语教学,2006(5):67-70.

[10] 郭可.国际传播中的英语强势及影响[J].现代传播,2002(6):26-29.

[11] 肖薇,吴椒军.法律移植与时代变迁:全球化时代的法律文化译介研究[J].江淮论坛,2016(3):124-128+138.

[12] 杨振武.把握对外传播的时代新要求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对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30周年重要指示精神[N].人民日报,2015-07-01(7).

[13]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BL_EAjhW4pPtDhGKsVLHTcL62MTgNl9zzBzQN7wsFhLAiPBljvcigAr8uV_Fs_auLaFdJYEQQpYhQ50SzMX9BKfqc1qFer1DMonVmjo2pMy.

[责任编辑:庞丹丹]endprint

猜你喜欢

SWOT分析
高校女大学生自主创业SWOT分析及策略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黄公望景区发展研究
VR技术在港口码头生产安全建设上应用的SWOT分析
基于战略视角下我国线下销售渠道发展研究
中小企业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的SWOT分析
国产手机行业战略管理研究
海南发展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SWOT分析
关于安徽寿县旅游投资的SWOT分析
P2P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研究
企业运营管理与财务战略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