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在线开放课程群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
2018-01-16张久鹏
[摘 要]本文以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趋势为导向,以长安大学公路工程专业课程建设为基础,分析了当前“互联网+”在线开放课程、相关专业课程建设存在的不足,指出“互联网+”在线课程建设必然是下一步的改革方向。在“互联网+”背景下,公路工程在线开放课程应当探明课程的内涵、表现形式及有效共享机制,并从协同学的角度突破单一课程建设的封闭性与片面性,为今后公路工程专业乃至其他专业的在线课程群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在线开放课程;公路工程;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12-0071-03
智能手机、移动互联,正以瞠目结舌的速度,构筑起人类有史以来最年轻的网络社区,无论存在怎样的不确定、不完美,我们再也不可能回到没有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的丰富,网络时代独有的“新集体文化”,正源于互联网的海纳百川。互联网世界既孕育着生机、预示着可能,也带来挑战甚至潜藏风险。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怎样借助互联网来完善和丰富教育领域,培厚信息时代的“教育内涵”成为每一个教育人当前面临的考验。[1]
有鉴于此,本文基于长安大学公路工程专业近十年来的课程建设经验和建设成果,运用“互联网+”思维重新审视公路工程专业既有课程建设成效,总结成功经验,梳理存在不足,进而运用协同学相关理论探索“互联网+”公路工程在线课程群建设的关键技术,为今后公路工程专业乃至其他专业的在线课程群建设奠定理论和技术基础。
一、“互联网+”教育现状与分析
“互联网+”思维已经逐步进入教育领域,深刻改变了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对教育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近几年,据不完全统计,为了赶上互联网时代的大潮,众多教育机构开展了在线课程,用户数量更是达到了数以亿计,而其更新换代速度之快更是让人猝不及防,不难发现这些教育机构并未能真正了解“互联网+”教育的深切内涵,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一些在线教育课程只是把互联网当作操作系统,单纯将教育运作和管理模式借助互联网新奇的工具组合起来,功利心理至上。
2.一些“互联网+”教育机构只追求平台的用户数量,过多关注技术平台,只是肤浅的表层,而忽视了培育“精神新土层”。
3.一些“互联网+”教育只是对线下教育进行简单复制,认为有了互联网就一定有优势,以为快速的搜索技术、不断扩大的平台、海量的信息,就能让随处可见的低头族,从或大或小的屏幕触摸到整个图书馆。
这些功利性的行为,客观上对教育造成了更大的伤害。教育是让精神生长,让灵魂发育的,其不同于任何寻求快速发展的其他领域。当“互联网+”运用到教育领域时,一定是为了培育新集体文化的精神土层,强调的是借助互联网时代传承教育内涵文化的重要性,但绝不意味着利用了互联网技术就比别人先进。
因此,“互联网+”教育需要的不仅是教育当事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遵从教育自身发展规律,更应借助互联网世界海纳百川的特性,灵活运用互联网思维,丰富“互联网+”教育的多维体系,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差异化学习,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平等的获取知识,并将这些“数字常春藤”知识内化于心,成为学生思考的工具,从而实现对整个教育生态的重构。总结而言,“互联网+”教育能够以互联网为平台向学生、社会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强大的教学服务和教学管理功能,以及蕴含在教学资源、服務与管理功能之中的先进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
二、“互联网+”公路工程在线开放课程群现状与共享机制
(一)公路工程专业课程建设成效分析
精品课程建设是当前高校加强与改革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着力点,精品课程建设在新一轮高校教学改革中具有保持与时俱进、带动主要课程群建设与改革、引导高校特色形成等重要作用。教育部批准建设了若干门本科精品课程,相关高校的精品课程建设也是硕果累累。同时,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应引起重视,具体体现在:(1)后续管理机制不健全,重建轻用;(2)课程建设存在封闭性,未能有效共享;(3)课程建设存在片面性,与专业其他相关课程协同不足。因此,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教育部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成果基础上,促进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型,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契机,支持建设500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从而更好地推动高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共创服务学习型社会。
长安大学公路工程专业从2003年开始建设路基路面工程、道路建筑材料国家级精品课程,精品课程建设经验得以成功移植到其他课程,推进了全校的精品课程建设[2][3],如图1所示。截至目前,已建成多门类、多级别的精品课程体系,并在一流师资建设、高质量教材建设、双语教学方法革新、实践环节强化等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在精品资源共享、精品课程群建设、协同创新及实践等方面还存在问题,一些课程还存在“重建设轻推用”、“课程间缺乏沟通”、“课程建设封闭片面”、“示范作用不显著”等问题,致使优质教学资源不能得到广泛的分享,优质资源建设的意义还无法更好的发挥。
(二)“互联网+”课程的内涵、表现形式及有效共享机制
当今,“互联网+”思维已经逐步进入教育领域,深刻改变了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势必对教育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互联网+”背景下重新审视公路工程专业相关课程在开放性、共享性、系统性、示范性等方面尚存的不足,应当看到“在线开放”是实现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改革的必经之路。[4]其中,慕课(MOOC)、私播课(SPOC)等新兴课程形式为公路工程精品课程群建设及其资源的有效共享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途径[5][6],而微课(Microlecture)通过对课程的精加工和再创造,则可作为公路工程精品课程群中课程知识点的辅助式教学手段。通过整合线上(Online)和线下(Offline)学习,形成慕课(MOOC)、私播课(SPOC)、微课(Microlecture)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今后公路工程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群建设的改革方向。endprint
教学资源是“互联网+”课程建设的重要载体,教学资源分为两大类: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有形资源包括师资队伍、教材和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式和方法、教学管理制度等直接可用或可见的资源;无形资源是指蕴含在教育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及其实践中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思想,它们是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灵魂,而有形资源正是这种无形资源指导实践所产生的必然成果。
常见的“互联网+”课程,仅仅是提供了大量可供直接利用的有形资源,看似短期内解决了一些院校教学资源短缺的问题,但是,无形资源的欠缺,才是牵制课程资源共享意义发挥的真正因素所在。在“互联网+”时代,在线开放课程不仅仅只是产生了网络课程视频、教学内容、教学文本等有形资源,更重要的是它使得教学理念、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而这些无形教学资源才是教育的本质追求。
三、“互联网+”公路工程在线开放课程群协同创建理论与实践
何为协同学?哈肯指出,协同学是协调系统各部分工作的一门理论。[7]协同学理论认为,系统在混沌运动阶段的数个序参量相互交叉,这些交叉关系可描述如下:在一个时间段,系统中起主宰作用的某个序参量支配其他序参量,系统的运动情况由主宰序参量决定;在另一个时间段,该主宰序参量将失去支配地位,从而被另一序参量代替;系统的运动就以这样的交叉关系类推进行。在系统协同运动过程中,“支配原则”发挥着核心作用,引导着系统把后续可能无序的各个序参量吸引到已存在的有序状态中来。在“支配原则”的引导下,整个系统以某种特定的方式或沿特定的方向运动,而不会始终处于无序状态。
公路工程专业下所辖的各门课程是一个有机的、复杂的、统一的系统,系统中各序参量(即各门专业课程)是有机联系的,存在一门或者多门核心课程,而其他各门课程与课程之间必然存在“协同作用”。本文尝试运用协同学理论看待公路工程专业课程相互交叉关系,得到这样的启示:能否在公路工程专业教学的各个阶段确定其主要序参量(即核心课程),通过加强主要序参量(核心课程)的支配作用,引导其他序参量(比如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等),以此将在教学时间轴上独立、分散的各门课程联系起来,使公路工程专业教学这个动态系统形成一个明确的有序状态。因此,协同创建“互联网+”公路工程在线开放课程群,有望加强课程间的联系,减少课程的重复设置,使课程设置紧密相关、有序合理,更有利于公路工程专业教师建立整体观念和立体思维,提高教育效率和效益。
因此,我校近年来通过统一规划和顶层设计,科学合理地构建出了适应我国公路大发展的公路工程本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从“校级—省级—国家级”三级体系布点,从单一课程自身的特点、掌握公路工程专业课程之间的知识链入手,突破单一课程建设的局限性,从课程群与教学团队建设、在线课程资源建设、在线开放平台建设、在线考核方式改革等多个方面探索,形成了“互联网+”公路工程在线开放课程群协同创建模式,见图2。
在“互联网+”公路工程在线开放课程群协同创建理论指导下,课题组分析了公路工程专业课程、课程团队之间的协同作用,从时间和功能上进行课程、师资的整体规划,构建了资源共享的公路工程精品课程群,如表1所示。其中,核心课程为道路勘测设计、路基路面工程和公路施工组织与概预算,先修课程为工程力学、测量学、道路工程材料、土质学与土力学,后续课程为公路工程测试技术、公路工程养护技术,通过协调先修、终端以及后续课程打造完整的课程群的知识链,形成公路工程专业课程群协同作用。进而,通过强化课程群和教学团队意识,组建路基路面工程、道路工程材料、公路施工、道路测量与勘测设计、土质学与土力学等多元教学团队,合理统筹课程群教学团队的师资,形成年龄结构合理、学历结构优化、职称结构科学的团结合作的、强劲有力的教学团队,以便各教师之间形成协同作用,在提高各自教学水平的同时,增强教学团队的整体实力。
近年来的探索和实践表明,运用“互联网+”思维,构建及时响应的在线教学平台,创建丰富多维的共享教学资源,不仅能让专业教师树立更为先进的教学理念,切实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手段,更大大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素养,培育出了更多蓬勃发展的学生。不仅如此,通过协同创建和“互联网+”,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在道路勘测设计、道路工程材料、路基路面工程等课程教学中,以先学后教为特征的“翻转课堂”真正得以实施,课堂教学变得更为自如,手段更为丰富。
通过“互联网+”,使得移动学习成为可能。学生可以轻松地通过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随时随地对本专业知识进行全面的多角度观察与实践,依托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工程力学、测量学等课程甚至实现了基于虚拟仿真的专业性实验。我们一直说,90后大学生是第一代“互联网原住民”,对他们而言互联网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工具,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因此,只有当互联网技术内化于心,成为思考、学习的工具,学生才能真正认同其教学主体地位,以实际行动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
同时,结合“互联网+”,教师终身学习的理念也变成现实。“互联网+”带来的改变不仅仅是教师的教学态度和学习的想法,更是师生之间交流方式的改变。通过“互联网+”,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与学生共同进行探究式学习成为常态。更令人兴奋的是,“互联网+”也改变了目前单一的教育评价。在“互联网+”时代,教育领域里的每个人都能参与评价,既是评价的主体也是评价的对象,这或许会带来教育领域评价内容或标准的转变。
四、結语
“互联网+”思维已经逐步进入教育领域,深刻改变了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对教育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互联网+”产生的不仅仅只是网络化课程,更重要的是它使得蕴含在课程有形资源中的教学理念、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互联网+”在线课程建设必然是下一步的改革方向。在此背景下,公路工程在线开放课程应当探明课程的内涵、表现形式及有效共享机制,并从协同学的角度突破单一课程建设的封闭性与片面性。
[ 参 考 文 献 ]
[1] 夏生,程老湿.MOOC更好和更时髦的教育系统[J].人物,2013(5):54-59.
[2] 张久鹏,申爱琴,郝培文.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卓越工程师)专业现状与改革—以长安大学为例[J].大学教育,2016(6):96-98.
[3] 张久鹏,李鹏,刘玉,杨光辉,谢永利.国际化涉外型路桥类本科人才培养与保障体系研究[J].大学教育,2016(12):24-26,32.
[4] 张驰.互联网时代下的在线网络课程建设研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5(6):108-110.
[5] 金陵.从联系中看MOOC、微课和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6):33.
[6] 张鸷远.“慕课”(MOOCs)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116-121.
[7] 哈肯著,黄荣祥译.协同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责任编辑:钟 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