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用类文本之人物访谈

2018-01-16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17年46期
关键词:观点角度诗歌

【上山取经】

人物访谈或人物专访既是新闻,又有“人”有“事”,切合“考试大纲”中“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要求。

那么如何对访谈类文章进行鉴赏评价呢?要紧紧把握“考试大纲”来操作。

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包括访谈者的观点和访谈对象的观点,必须认真梳理,全面把握其要素和倾向,找出他们支持自己相关观点的相应材料,分析其逻辑推理的科学性,然后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访谈的题材通常都是名人、大事,与当前整个社会或某些阶层息息相关,因此会产生较大的社会价值和影响。阅读时要将视野扩大,将该访谈放到当时社会的大背景中,联系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主流思想文化、各阶层的关注程度来进行对照,然后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阐释。

“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文本的某种特色”主要落实于文本的思想情感、文本风格、语言特色、设问技巧等方面。

“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首先要能指出这种特色,然后联系文章进一步指出这种特色的好处、效果或不足,如果能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更好。

那么,如何对访谈进行探究?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不同的角度”可以是正面的角度、反面的角度,也可以是当事人的角度、旁观者的角度。不同的“层面”指的是文本可达到的层次,如深层、浅层、实用层面、美学层面、哲学层面等;可能涉及的范畴,如政治、经济、科学、文化、风俗、娱乐、艺术、行文等。“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就是要尽量多地从上述角度揭示更多的内容。

“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就是要分析归纳出提问者和访谈对象(主要是后者)的人生观,探讨他的人生价值,揭示他的这种人生价值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精神,在当前社会下有什么积极意义。

“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个考点是考查考生的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和质疑精神。要善于对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怀疑、对难点尽量依据文章或借助工具书试图解决,要善于对文章内容进行辩证分析、提出补充,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观点。

要注意的是,高考考查的访谈对象一般都是该领域的专家,其观点必有独到之处,对其观点不要轻易否定。

【艺成下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诗歌的丑闻

只会糟蹋诗

记者(黄咏梅):诗歌在一段时间以来,都不大容易得到读者的关注,有人认为是因为当下生活更多的是务实,而诗歌呈现的浪漫、理想都不太适合读者的要求了,现实生活使诗歌失去了生存发展的土壤,您认为是这样吗?

韩作荣[注]:“浪漫”,对于诗歌本身而言,已是古老的诗歌观念了。当然,诗不大容易得到读者的关注,确也因为物质消费的膨胀性力量主宰了世界,人的心灵荒芜,文化的泛娱乐化,已使“运思的人越少,诗人越寂寞”。其实,岂止是诗歌,几乎所有的高雅艺术的境遇都好不到哪里去。譬如京剧、芭蕾舞,已经到了需要国家抢救、保护的地步。诗歌与流行歌曲、小说与故事、散文与酒桌上流行的段子等不同,因为后者与大众有一种天然的血缘关系。由于种种原因,文人写作和高雅艺术与大众的沟通确有某种隔阂。日本小说家大江健三郎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前,日本民众并不知道本国有这样一位作家;俄罗斯人称普希金提高了俄国民众的审美素质;而惠德曼则讲“惟其存在着伟大的读者,伟大的诗歌才有产生的可能”。看来,真正的好作品若能获更多的人认识,真正有权威的让民众信赖的“伟大的读者”的作用也是相当重要的,但我们缺乏这样的“读者”,或者说有,也未被信赖。

记者:诗人自身难道没有问题吗?

韩作荣:当然,这种状况的出现,也有着诗本身的问题。诗写得过于“小围之化”,一地鸡毛,琐碎平庸,和大众的需求和心理期待相去甚远;或者只重题材、内容的重大,却丧失了诗应有的艺术品格,读者不理睬这样的诗。不过,我仍然认为,诗有病,还源于社会病。冷漠、猜疑、过度的自我中心隔绝了人心,以及渴望和貪婪替代了精神追寻,是诗无法发达的社会原因。一个社会,没有比缺乏信仰更可怕的事情了。一个社会缺少什么的时候就是最需要什么的时候,人需要审美来陶冶自己的灵魂,只要情感不灭绝,人的心灵还需要抚慰,诗便不会消亡。

记者:在这个娱乐至上的时代,诗歌与诗人、事件甚至丑闻等捆绑在一起似乎才能让人留意到,如庸诗榜甚至一些粗口诗歌。您认为诗人必须这样调整诗歌的路数才能复兴?那些诗歌是诗歌吗?

韩作荣:这样的丑闻只能糟蹋诗。诗歌事件与炒作的几首“非诗”,隐蔽了当下新诗的本来面目,平时不读诗的读者以为这样的“口水诗”就是当下新诗的水准,这是极大的误解。“庸诗榜”的出台,我相信发起者出自纯净诗坛的良苦用心,应当说也是一种严肃的举动。可诗实在是个说不清楚的事,而每个写诗、爱诗的人都会有自己的一个排行榜,且大体都不会相同。在我看来,不同写作方式中的作品都有上品和次品之分,用一种诗观去衡量另一种的写作,有如面对一扇门一样,本来往里轻轻一拉就能打开,可你只管往外推,自然不得要领。事实上,入了好诗类的诗,有的亦无反响;进了庸诗榜的诗,有的却被《诗选刊》选载,并被选入年度好诗的选本之中。当然,对于不读诗、只看榜单的人则是另一回事了。

记者:您认为诗歌的前景如何?

韩作荣:关于诗歌的前景,我觉得不必悲观,只要人还有精神需求,诗便不会死亡。当然,目前诗在期刊以及网络上大批的刊登,每年不下十万首,但这么多诗,恐怕绝大多数都是平庸之作。好诗是由选本流传的,唐诗共有五万余首,选本只有三百首,真正流传的不过几十首。尽管目前的诗是新诗发展的最好时期之一,诗人对诗与现实、诗与艺术的理解和对汉语的把握日渐精微和成熟。我认为,诗在常态中生存着。一个国家,需要多少军队、医生、律师、教师,多少工人、农民、总经理和公务员,都有一个相应的数量,而科学家、诗人、艺术家都不会太多,因真正创造文化的只能是极少数人。

(选自《羊城晚报》,有删改)

[注]韩作荣,著名诗人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

1.韩作荣认为诗歌不受读者关注的原因有哪些?

2.韩作荣列举大江健三郎、普希金、惠德曼等作家的例子,其目的是什么?

3.韩作荣对“庸诗榜”的出台持怎样的态度?请分点作概括。

4.你是否赞同韩作荣关于“诗歌的前景”的看法?为什么?

参考答案:

1.①物质消费的膨胀性力量主宰世界,人的心灵荒芜,文化泛娱乐化;②诗写得过于“小围之化”,或者只重题材、内容的重大,却丧失了诗应有的艺术品格。2.为了说明:①“文人写作”与大众的沟通确有某种隔阂;②我们缺乏“伟大的读者”。3.①相信发起者用心良苦,目的是纯净诗坛;②认为“庸诗榜”不足为凭,列入榜中的未必就是劣诗;③指出它可能误导不读诗而只看榜单的人。4.略(本题为探究性试题。一般应答“赞同”(或“基本赞同”);组织答案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先明确韩作荣的看法——“诗不会死亡”,其理由是“人需要审美来陶冶自己的灵魂”,人的情感不会灭绝,心灵还需要抚慰;②可结合自己的读诗体会,从诗歌作品陶冶灵魂、抚慰心灵等角度谈来来;③如果持“基本赞同”的态度,可顺带提及当下有些诗歌写得琐碎平庸,和大众的需求和心理期待相去甚远。)endprint

猜你喜欢

观点角度诗歌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七月诗歌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角度不同
人啊
观点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