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多媒体,优化高中语文教学
2018-01-16林创金
林创金
【摘要】 随着现代化教学技术的不断提高,教学手段不断更新,多媒体教学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促进新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加快素质教育步伐的过程中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笔者结合自己二十多年的教学体会,谈谈如何巧用多媒体,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 网络信息 知识整合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7)12-003-02
0
随着现代化教学技术的不断提高,教学手段不断更新,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越来越让人诟病。其中多媒体教学手段最受教师和学生喜爱。它以图、文、声、像并茂的视听效果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单一、枯燥,对学生有着强烈的视听刺激和信息传递形象化等诸多优点。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灵活充分运用多媒体,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可以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运用多媒体,精彩地导入新课
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也是一节课获得成功的第一步。导入也是紧扣文本,既简洁明了又能吸引学生,使学生更快地进入教学情境。多媒体的运用能够产生令人满意的效果。
多媒体技术可以借助生动逼真的音响效果,直观鲜活的动态视频,为学生创设出生动形象的情景,提供给学生所学文章的背景材料,使学生能够快速地进入到文本中去。笔者在讲授《赤壁赋》的时候,借助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的音乐导入课文。画面中,江水拍岸,碧浪滔天,涛声阵阵,让人感觉气势磅礴,加上杨洪基敦厚醇润的嗓音,顿挫豪迈,极富穿透力,歌词内涵深厚,更为深切的让人感受到一种极深的时间感、空间感和沧桑感。无论是令人震撼的景色,还是豪迈悲怆的歌声,都和苏子《赤壁赋》喜中见悲、悲中有达、达中见境的情感相契合。学生在欣赏精美的画面、品味淳厚的歌声的同时,自然而然地走进了那一片清风、浪涛之中。感情的蓄势,是为了后面文章的鉴赏储存审美的因子。
二、借助多媒体,巧妙地推向高潮
多媒体技术具有功能齐全、形象直观、容量大的特点,它能为教学提供逼真的情景,给学生提供具体生动的情景,给学生提供具体生动的形象,调动学生感官,把审美体验推向高潮,也把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
多媒体的合理运用,使课堂教学不再单调,不再枯燥,多媒体图像、音响等效果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感性基础上会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就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顺利地完成教学内容。例如学习《荷塘月色》一课,运用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图形、声音、色彩于一体。运用图画创设广遠的意境,再现月色下的荷塘:田田的荷叶舒展着像舞女的裙,若星似珠宛如美人的荷花晶莹剔透、妩媚多姿,凝碧的荷波不动声色地传达了荷塘富有生命力的风采。多媒体展示下的叶子、花朵的情状,凝碧的荷波和脉脉的流水在月光的映照下,令人分明感到了月色的存在。还有荷塘上的月色:荷塘上水气、月色交织,雾的轻柔,花的安谧,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树影的明暗掩映、错落有致,反衬月光的轻盈荡漾。同时利用和谐的音乐烘托情境,袅袅的歌声随着画面从荷塘飘出……这样,视觉上的愉悦,听觉上的快感,产生了语言无法直观表现的良好效果。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开拓了无限的想像空间,创造一个充满幻想,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如此典型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不仅增加了教学的魅力,而且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趣,唤起了学生的有意注意,把审美体验推向高潮,也把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这样的教学效果是非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企及的。
再如多媒体在写作教学上也有无法比拟的优势。发达的网络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各科知识、热点新闻、教学视频等素材都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写作时便“有米可炊”。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因此笔者要求学生要做到资源共享,鼓励学生把自己平时积累的素材打包放在班中的计算机上,引导他们,帮助他们,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笔者还采取了鼓励制度,期末由全班同学推选出班级的前三名“知识大王”,并适当给予奖励。这样一来,大大地节省了收集材料的时间,也增进了学生的友谊。高中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 多媒体融合了文本、图片、视频等元素,具有一定的保密性和灵活性,为学生自由创作和互评互改提供了新的平台。
三、巧用多媒体,完美地结束课堂
一堂语文课,有了引人入胜的开头,情感迭起的高潮,还少不了一个完美的结尾。一堂课的精妙的收尾可以产生余音绕梁的效果,舒缓学生课堂疲软的心理,巩固深化学习兴趣,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我在讲授《“布衣总统”——孙中山》一文时,先展现孙中山先生的“天下为公”题字,开始导入课文:一句毫无私心、以天下为己任的响亮口号,伴随着一个高尚的名字,如一座丰碑,永远矗立在中国人心中。孙中山先生,公认的中国二十世纪第一位伟人。他的思想理论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今天,我们有机会近距离地触摸这个伟人的灵魂,感受他关心群众、甘于淡泊的品质。接着让同学们看《辛亥革命》中的片段:孙中山初访张之洞。然后我设计了四个问题,提问学生,让学生思考。(1)课文标题中的“布衣”与“总统”是否矛盾?你如何理解这个标题的含义?你能否根据标题推测孙中山的思想特点、推断课文的内容吗?(2)如果让你写一篇文章,要求表现某个人生活简朴,你从哪些方面写起?本文从哪些方面写起的,是否和你想的一样?并让学生找出本文中写孙中山衣食住行的有关段落。(3)课文中的第⑤段到结尾分别写了孙中山的衣食住行,那么文章的第①——④段是否多余,能否删去?这一段在课文中的作用是什么?(4)孙中山去拜访湖广总督张之洞,张之洞从开始对孙中山“拒而不见”变成“大为吃惊”,立即吩咐迎见孙中山,并大礼相待。其中促使张之洞改变态度的原因是什么?此事对你平时做人做事有何启示?请将课文内容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回答。以上四个问题,层次不同。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解读文题,捕捉文眼,借助关键词整体感知课文,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找到阅读理解的钥匙。第二个问题,既要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技巧,又可指导学生阅读文章的思路。第三个问题,则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安排文章的用意,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结构。第四个问题,则是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实现了知识变迁,学以致用的目的。至此为止,这一课时已快要结束了,最后教师进行课堂小结:我们怀着赤诚之心,解读了孙中山先生高尚的精神,了解了一个伟人能成为永恒之所在。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并将之化为学习上的动力,为报效祖国而努力学习。
此外,运用多媒体对文言知识的有效整合,更是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的最适用的方法。比如粤教版必修五《鸿门宴》这篇课文它篇幅较长,所涉及的一些实词虚词等基础知识都比较多。因此在讲解课文前,笔者先梳理好司马迁的生平、《史记》的基本知识、课文写作背景以及课文诵读视频等资料,建一个文件夹,放在班中计算机上,帮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上课的时候就可以把主要的时间用来讲解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剖析项羽和刘邦的人物形象,这样课文的重点更加突出,课堂效率得以提高。课后笔者和学生一起整理好课文的实词虚词古今异义等基本知识和一份相关练习,帮助他们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
多媒体手段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从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向立体化的教学模式转变,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但丰富了语文课堂教学,增强了教学效率,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培养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但是,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给教学过程带来生机和活力的同时,也提出了挑战。语文学科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作为高中教师,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责无旁贷。多媒体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是教师教学的帮手而已,我们的教学不能完全依赖于多媒体。我们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时千万不能脱离文本,忽视了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不要让多媒体取代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把传统教学的“人灌”转为“电灌”。在全新的信息时代,我们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更新教学观念,科学、合理、高效、充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一定能为语文教学改革开辟一条新的道路,为培育新世纪的新型人才开创一片新天地。
[ 参 考 文 献 ]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韦志成,语文课程教育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