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记于导
2018-01-16罗美英黄太阳
罗美英 黄太阳
【摘要】 这是一篇关于教学方法的论文,该文章以《愚公移山》为实例,主要从整体把握,自我表率,实地练兵三个方面论述如何运用诱导式方法进行背诵课文。该方法切合教学实际,对师生背诵课文都具有很好的作用。
【关键词】 诱导 背诵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7)12-148-01
0
《语文教学大纲》里要求考查学生语文知识的识记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记住大纲规定范围内的语文知识、篇章段落等常识,相比之下,篇章的记忆尤为学生头痛。“记者,忆也”,要将课文牢固地铭记于脑海里,确属不易,但我们只要真正掌握了行之有效的识记方法,也就不难了。历年来,对于如何背诵,社会各界人士提出了不少“锦囊妙计”,诸如空间记忆、对比记忆、相似记忆等,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际观察,这些方法都有不同程度的效果,但是问题是学生對于课文的背诵本身就是一件枯燥棘手的事情,不少学生单靠机械地记忆,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强迫自己达到背诵的目的,但时间一长,它又成了“过眼烟云”,所以效果都不是很理想,有鉴于此,本人在教学实践中,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运用了一种诱导式的背诵法,效果非常不错,其具体做法如下(以课文《愚公移山》为例):
一、熟读内容,整体把握
要达到背诵的目的,首先确立背诵对象,一旦确定对象后,就必须对课文内容有一个“鸟瞰式”的整体把握,如《愚公移山》这则寓言,它着重为我们塑造了愚公这一伟大形象,作者通过愚公移山的最后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意志,我们要把这篇文章确定为背诵的对象之后,就必须对这些内容有所了解,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记忆。文章总共有四个自然段,从内容上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先交代故事背景,再写愚公决定移山并付诸行动,接着写他驳斥智叟的错误观点,最后写他的移山愿望在神灵的相助之下取得成功,这样,我们首先在头脑中形成了一个总体印象——“提出移山主张,实施移山行动,移山终于成功”,在背诵时,我们就可以围绕这个总体形象进行思维酝酿,激发灵感。
二、启发诱导,自我表率
一台机器要熟悉每个部件才能娴熟地驾驭,同样一篇文章,在整体结构把握的基础上,还要熟悉各个细节内容:《愚》第一部分中就开门见山地交代太王屋这两座山的高且大,为后面愚公移山的困难作了铺垫,第二部分先粗笔勾勒出主人公的情况(年且九十),接着交代移山的原因“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然后愚公召集全家商议解决困难的方法(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最后再写移山的困难情形:一是劳力缺乏(荷担者三夫),二是工具简陋(箕畚),三是劳动的艰巨(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针对智叟的讥讽,愚公以雄辩有力的论据(“子孙无穷匮”和“山不加增”)坚定自己移山的决心,文章最后运用一个神话结尾,使得移山愿望最终实现。这样既有了整体把握,又有细节内容了解,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树立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老师作为一个“师表”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因而老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就显得相当重要了,老师不单纯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代名词,更是学生模仿学习的榜样,要求学生背诵课文,老师首先要做出表率,当堂背诵,这样做不只是让老师有一个边教边学的锻炼机会,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树立自信心,激发起背诵的欲望,但是,在示范背诵的时候老师一定要注意边背诵边按课文思路进行启发诱导,把学生的思维在听的同时不由自主地带入一个如诗如画的境界,例如先背诵“太行、王屋二山”,接着启发学生“这两座山情况怎么样呢?”、“方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第二部分中,从“北山愚公者”接着启发:“愚公情况怎么样?”“年且九十”,“为什么要移山呢?”(“面山而居……”),通过这样一背一导,一篇文章便在无形中不知不觉地背完了。当然,老师作示范诱导时还要注意背诵的时速、节奏、语气轻重等问题,同时可以添加一些势态语言如手势、眼神等,一来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印象,二来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一举两得!
三、趁热打铁,实地练兵
通过前面的两个步骤,学生们不仅对课文内容已经熟练地把握,而且在内心上也树立了“我也能背的出”之类的自信心,结果等我的话一停,学生就不约而同地各自在心里默念着这篇文章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便可以趁机满足学生们的这种心理需求,先留几分钟时间让学生消化内容,再用不同的方式抽查学生的背诵情况(最好是自我报名),在学生实践背诵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卡壳”的地方,老师适时地加以启发引导,最后再要求学生们齐声背诵一遍,以便巩固背诵效果。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这种诱导式的背诵课文方法,对于语文知识的记忆,特别是一些考纲硬性要求背诵的段落篇章是切实有效的,在我所任教的班级中,学生都能运用这种方法定时定量地完成背诵,不仅解决了背诵这个老大难的问题,同时学生们对学好语文的信心也大大地增强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