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的价值观:为什么我们仍需要CSR报告
2018-01-16赵钧
赵钧
为什么要发社会责任报告?
论论证CSR报告的必要性,有很多线索。
较常听到的是:企业发布CSR 报告,可以内强管理、外塑形象,提升企业竞争力、增加品牌美誉度。但这更多的只是从编制和发布CSR报告可能带来的作用来看,追溯其内在的逻辑则需要从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趋势导向来分析。
从问题导向来看:
作为企业履责理念、履责行动、履责绩效的系统性总结,无论是作为监管部门,还是作为行业组织,鼓励或者要求企业发布CSR 报告,更多是基于企业运营不透明、信息披露不主动、社会沟通不擅长等现状出发。
尤其是新媒体、新工具和新技术发展的态势下,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方希望了解和参与企业运营、决策的意愿逐渐增强,了解和参与的方式也在逐渐增多, 在面对公众关注和突发问题时,如果企业仍然不能主动、及时、公开进行披露,就极有可能面临新的运营的挑战和舆论风险。
发布CSR报告,则为企业主动披露和回应公众关注、主动开展社会沟通、增强企业运营透明度、规避运营风险提供了新的载体和新的可能。
从目标导向来看:
首先,CSR报告是企业履责信息更系统的集成和载体。众所周知,CSR报告覆盖的议题往往较为广泛、内容往往涉及到企业各个部门的方方面面,所以企业编制和发布CSR报告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将企业分散的履责信息更加系统化总结和集成的过程。
编制和发布CSR报告,能够避免公众希望获取相关信息时,一会儿需要到公司网站去找,一会儿需要去打电话跟某个部门要等情况。
其次,CSR报告是CSR管理的着力点和切入点。社会责任管理的意义自不待言。但企业在开展社会责任管理时,往往需要探索与企业所属产业行业、所处管理结构、所持资源禀赋等情况相适应的管理工具和切入点。
而CSR报告的编写过程,于企业内部而言是业务和职能的梳理过程,于外部而言则是利益相关方参与管理的过程。因而,发布CSR报告,往往会成为企业开展CSR管理最为直接和最为现实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从趋势导向来看:
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成为新的全球共识相对应,企业的非财务信息(含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在国际上已成为新的趋势和刚性约束。而为了鼓励和推动企业积极、主动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包括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等国际组织也都出台了有关社会责任的信息披露的规则和制南。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发布CSR报告,也已不仅成为企业走出去、融入全球的标配,同样还是赢得国际话语权、突破贸易壁垒的利器。
而另一个趋势,则是伴随着新媒体、新工具的发展和进步,企业与社会、企业与公众的距离和关系在逐渐拉近。企业说话和沟通的方式要适应这种变化,就需要更有温度的沟通、更有人情味的表达,而一本浓缩了企业与利益相关方共同履责的温情故事,一本更加生动形象,兼具仪式感和亲和力的CSR报告显然会成为一个不错的选择。
社会责任报告应该谁来写
社会责任报告,应该谁来写?这个似乎不应成之为一个问题,答案显而易见,当然应该是企业来写。
如前所叙,一本好的社会责任报告,要承载内强管理、外塑品牌,回应公众关注、符合国际趋势的使命,显然离不开包括行业组织、专业机构,甚至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和贡献。
但本篇值得一书和探讨的则是,各方在CSR报告编制中的参与感和位置感的问题。
无论是过去的经验如何、当前的现状如何,还是未来的趋势如何,一直站在中心、需要担负起报告编制组织者、统筹者的自然是企业和组织本身。
这也就表现为我们日常看到的那样——
从编制方式上看,企业是理所当然的第一作者,需要自己动笔、自己来说、亲自来写;从内容来源上看,企业是不同议题履责实践的主体,是履责理念的创造者、履责行动的实践者;从与其他利益相关方参与的关系来看,企业也是开放式管理时需要决定开放多大尺度、组织相关方参与需要决定采用何种方式等问题的主要发起人和决策者。
在参与CSR报告编制的众多利益相关方中,专业机构扮演的则是“扶上马,送一程”的智囊团的作用。尤其是伴随着社会责任的标准化、精细化发展,掘金CSR报告在标准参照、管理提升、品牌传播等方面的价值和作用,已成CSR报告新的趋势,也是新的课题。
而在这些方面,一些专注于CSR报告编制、研究和传播的CSR专业机构对于企业CSR报告编制、研究过程的介入和參与就变得必要且重要。这种参与既体现为对企业编制CSR报告的指导启蒙作用,表现在以CSR报告促CSR管理的咨询服务上,同样也体现在为CSR报告的编写、传播和评价营造一种积极性、系统性、建设性的环境和氛围上。
如果现在去探讨社会公众在企业编制CSR报告中的角色和作用,很多时候我们还是会将社会公众的关注和参与的意愿,视为企业编制和发布CSR报告的外部驱动力;会将社会公众的评价和认同,视为判断一份企业CSR报告“是否一份好报告”的依据之一。
但如果结合新工具、新技术、新媒体更加注重及时、准确、共建、共享的趋势来看,对于社会公众在CSR编制、传播和评价上的影响力,就可能会有新的判断:
公众想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的了解企业履责信息,是否意味着CSR报告发布的周期越来越短,甚至分为发季报、甚至月报?公众参与企业决策意识增强,是否意味着公众将从监督者转而为自己人,公众也能参与到CSR报告的编制中?
问题所指亦为笔者结论所在:在多方参与共筹之下,CSR报告是否也可走走“共享报告”模式,从企业的私藏变成一件公共产品?
目前看来,为什么要说不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