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法结合workshop在麻醉科见习教学中的应用*
2018-01-16吕建瑞雷晓鸣张珍妮张会娟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麻醉科陕西西安710004
张 勇,李 伟,吕建瑞,吴 刚,雷晓鸣,张珍妮,张会娟,李 雪(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麻醉科,陕西西安710004)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教学法是医学教育较为推崇的教育模式[1-3],也是目前各大医学院校医学教育改革的重点。为改变以往麻醉学教学中学生参与性不强、知识学习不系统、反馈环节缺失等缺点,本研究在麻醉学教学的临床见习中采用了PBL教学法和研习会(workshop)相结合的新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报道如下。
1 PBL教学法对当前教育的影响
对麻醉学本科教育一线教师而言,传统大课的课堂教学模式更好操作和实施,而常常对PBL教学法指导下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学习的麻醉见习课堂的重视不够。传统医学课堂教学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无法实时沟通和反馈,也使得医学生对操作性极强的麻醉学科的学习兴趣不浓,相应地其学习的自主性与合作性也非常低下[4]。怎样使PBL教学法指导下的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学习的麻醉见习课堂变得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为广大麻醉学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好的课外学习和交流手段是当前面临的难题。
当代中国的教育改革已在蓬勃发展中,麻醉学科教育则必须跟上,当前的研究热点集中在PBL教学法如何在医学教育中发挥作用、PBL教学法与医学教育相结合的实例等方面。当前,国际教育也正将PBL教学法作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重要方向[5-6]。怎样将PBL教学法有效地用于麻醉学本科教学中,让PBL教学法为麻醉学本科教育带来崭新的体验,为学生在课堂外拓展全新的交互式见习课学习平台,营造学生易于接受的便捷的课外学习领域是麻醉学教育者的任务。但目前大部分院校着眼于PBL教学法的相关教学方法的研究并没有深入到临床二级学科,且极为缺乏相关的实证研究,研究水平也不够高。PBL教学法可更加契合麻醉学教学中对实践操作、病例分析、动画演示、虚拟患者等环节,在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固有模式及提供更被年轻人所乐于接受的先进、可参与的情景体验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先天优势。
2 PBL教学法与临床见习相结合
临床见习是课时有限的麻醉学教学中极为重要的环节之一。临床见习课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第一站,是巩固学生课堂知识,迈步走向临床医生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骤。麻醉学临床见习课程具有相关医学操作多、医学操作掌握难度大、知识点分散零碎、与临床实际问题联系紧密等特点[7]。本研究采用PBL教学法结合workshop进行见习教学,让学生在相关医学问题的指引下,不断进行自主、能动地深入研究,并在workshop中与同学组成工作小队进行讨论和研究,并进一步对虚拟患者进行诊断和操作。该教学模式的改革,深化了学习内容,巩固了教学效果,为麻醉学临床实习提供了新的思路。
3 PBL教学法结合workshop的实施
任课教师在见习课实施前根据临床见习教学大纲选择紧扣理论课内容的经典病例4例,并针对这些病例从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术前访视、麻醉方法选择、麻醉注意事项、围手术期可能发生的问题、麻醉并发症等方面出发设计PBL教学法的教学问题。每次见习课实施前,任课教师先用50 min时间复习常用麻醉方法、麻醉器械、麻醉药物等相关内容。然后任课教师将学生分为4个工作组,并提出紧扣临床经典病例的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在工作组内以workshop的形式进行讨论和思考。4个工作组的学生由任课教师分别带入手术室进行见习内容的学习。教师在讲解麻醉机使用原理、常见麻醉药物、临床麻醉示教、麻醉后监测治疗室内患者苏醒等相关过程中,所有的教学设计、问题引出、答疑解惑均围绕着预设的教学问题展开。
手术室内见习教学时间为2 h。室内教学结束后,4个workshop进入临床示教室进行虚拟患者的麻醉实施、麻醉超声的实际应用、病案讨论和情景再现心肺复苏术(PCR)等教学环节。
4 PBL教学法结合workshop为教学带来的新启示
在以往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偏重于讲解,学生偏重于机械记忆。即使在以联系实际著称的临床见习课程中,仍以教师讲解作为主要的学习手段[8]。而PBL教学法结合workshop则为麻醉学的临床见习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在教学实施中学生不仅可紧密参与各教学环节,且教师也能从学生中得到反馈。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对虚拟患者的麻醉实施、麻醉超声的使用和PCR情景再现的教学环节热情较高,积极参与,且教学效果较好。确认虚拟患者后,则由每个workshop进行讨论并拟定麻醉方案,选择合适的麻醉药品、麻醉器材、麻醉方法并对患者可能出现的相关并发症及麻醉风险做好预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由被动接受临床知识转而成为做出临床决策的麻醉医师,激发出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求知欲。
基于本科室3台教学用的麻醉超声机,任课教师在学生身上演示桡动脉和颈内静脉的定位、臂丛神经的定位、创伤患者的快速评估、心功能评估等麻醉超声领域的相关知识,则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以往数十年不变的教学内容,到现在与时俱进的超声应用,为学生除学习课堂知识外,还拓宽了视野,深化了麻醉学教学内容。
情景再现的PCR则令学生终生难忘。基于PBL教学法结合workshop的教学模式,学生带着教学问题,以workshop为单位,分别进行呼吸、心搏骤停患者的情景再现。当饰演“患者”的学生倒地、饰演路人的学生进行呼救、饰演会徒手PCR的见习医生进行正确的PCR流程时,学生留下的教学经历是终生难忘和不可磨灭的。当“患者”因正确的PCR流程而获救,学生眼睛里闪动着对生命的敬畏和成就感。而当“患者”因错误的PCR流程而抢救失败,学生是痛心而充满遗憾的。团队力量和协作精神同样在这里得到了体现,而这些均是常规教学难以企及的教学领域和教学效果。
5 PBL教学法结合workshop的实施效果
在麻醉学临床见习过程中实施PBL教学法结合workshop后,向见习本科生发放问卷调查162份,回收问卷162份。97.5%的学生赞成在麻醉见习教学中实施PBL教学法结合workshop,96.9%的学生认为,PBL教学法结合workshop值得推广应用,见表1。
表1 PBL教学法结合workshop的实施效果[n(%),n=162]
6 PBL教学法结合workshop的优势
PBL教学法由Barrows教授于1969年首创,现如今已成为国际通用的受到教育界广泛认可的代表教育发展方向的教学模式。近年来成为中国医学教育改革的必然方向。
PBL教学法已广泛用于课堂的理论教学中,在麻醉学理论教学中也有应用。目前,PBL教学法在见习课教学领域的应用却不多。究其原因,见习课学时少、教师重视程度不高、见习课多沦为理论课程的延伸和补充。而医学教育领域的见习是学生参与诊治患者临床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对培养学生的神圣感和职业自豪感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而传统基于课堂知识讲解的麻醉学见习课教学模式无疑将课程本身所具有的优势损失殆尽,实为可惜。
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学生不仅是以“学习者”的角色参与临床见习课程,更是实时变化的动态课堂的“创造者”。学生的每一步临床决策不仅来源于教师所教授的知识,更来源于自身对相关知识的整合和应用。而在临床相关问题指导下,每一步临床决策的实施均会产生正面或负面的评价并反馈到workshop。学生在学习内容的递进中所起到的作用更为直接和强大。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表现继续引导教学内容的实施。
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能动性不强,学习内容呆板、枯燥。而作为教学行动的实施者——教师又不能时刻掌握学生的心理诉求,导致“教”与“学”不能相长[9]。PBL教学法结合workshop的出现,恰好为解决以往这些顽固的难题提供了线索。理论联系实际的精彩病例、作为麻醉医生的实时决策、正确处理临床问题后的效果评价、错误临床处置所带来的负面信息强化均让学生在麻醉见习课程中印象深刻[10-11]。而麻醉医生在临床工作中的作用、麻醉学与其他临床二级学科之间的渗透和协作、课程规划以至于麻醉学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教育的衔接均可在该教学模式中得到更好的体现。
[1]WU S,SZILAGYI A,ZHANG Y.Improving protein structure prediction using multiple sequence-based contact predictions[J].Structure,2011,19(8):1182-1191.
[2]KOSCIOLEK T,JONES DT.De novo structure prediction of globular proteins aided by sequence variation-derived contacts[J].PLoS One,2014,9(3):e92197.
[3]ADHIKARI B,BHATTACHARYA D,CAO R,et al.CONFOLD:residueresidue contact-guided ab initio protein folding[J].Proteins,2015,83(8):1436-1449.
[4]MICHEL M,HAYAT S,SKWARK MJ,et al.PconsFold:improved contact predictions improve protein models[J].Bioinformatics,2014,30(17):i482-488.
[5]OVCHINNIKOV S,KIM DE,WANG RR,et al.Improved de novo structure prediction in CASP11 by incorporating coevolution information into rosetta[J].Proteins,2016,84 Suppl 1:S67-75.
[6]GROMIHA MM,SELVARAJ S.Comparison between long-range interactions and contact order in determining the folding rate of two-state proteins:application of long-range order to folding rate prediction.[J].J Mol Biol,2001,310(1):27-32.
[7]PUNTA M,ROST B.Protein folding rates estimated from contact predictions[J].J Mol Biol,2005,348(3):507-512.
[8]GROMIHA MM.Multiple contact network is a key determinant to protein folding rates[J].J Chem Inf Model,2009,49(4):1130-1135.
[9]SKWARK MJ,RAIMONDI D,MICHEL M,et al.Improved contact predictions using the recognition of protein like contact patterns[J].PLoS Comput Biol,2014,10(11):e1003889.
[10]SCHNEIDER M,BROCK O.Combining physicochemical and evolutionary information for protein contact prediction[J].PLoS One,2014,9(10):e108438.
[11]JONES DT,SINGH T,KOSCIOLEK T,et al.MetaPSICOV:combining coevolution methods for accurate prediction of contacts and long range Hydrogen bonding in proteins[J].Bioinformatics,2015,31(7):999-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