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三味”,提升边疆广电媒体舆论引导力
2018-01-16张晓明张瑞
张晓明 张瑞
对媒体来说,“内容为王”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原创内容质量高低,是决定其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所在。民族边疆地区多处我国西部边陲,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其广电媒体也相对弱小。如何根据区情市情,结合广电实际提升内容生产能力,形成自己的特色,进而提升舆论引导力,是民族边疆地区广电媒体共同的课题。笔者以拉萨市广播电视台为例,从节目内容的本土味、宣传味、烟火味切入,展开研究与探讨。
一、本土味
与内地广电媒体相比,拉萨市广播电视台地处祖国西南边疆,实力弱,人才少,很难与内地媒体拼投入、比实力。不过,西藏地处雪域高原,有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文化传承,做好藏文化这篇文章,也可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长篇小说《绿松石》是著名藏族作家朗顿·班觉的代表作,曾获西藏长篇小说一等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长篇小说奖,并被翻译至国外出版发行。拉萨市广播电视台投入大量人力,将小说精心改编成广播剧。2017年3月,广播剧《绿松石》在拉萨人民广播电台开播,吸引了拉萨听众,早晨在公园、茶馆、公交车上,随处都能听到《绿松石》的声音。在蜻蜓FM、喜马拉雅等网络平台上,同时段拉萨人民广播电台的收听人数,也较平时上升了四五倍。首播之后,至今仍不断有听众要求重播,《绿松石》这一有着浓浓本土味的节目,为拉萨人民广播电台收获了一大批“忠粉”。
《第三极》是一部全面反映青藏高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涉藏电视纪录片,2015年3月在央视4套首播,首播累计观众规模就达8334万,平均收视率达到0.37%,比同时段电视剧高10%。同期在优酷的播放量超过2000万,在国产纪录片中成绩仅次于此前大热的《舌尖上的中国》。值得一提的是,在新浪微博上关注《第三极》的人群中,80后占53.66%,90后占33.41%。2016年,由拉萨市广播电视台译制的藏语版《第三极》,在藏族群众中再次掀起收视热潮,并被评为第十八届全国藏语广播电视优秀节目纪录片类一等奖。
《绿松石》与《第三极》给了拉萨市广播电视台启发和信心,应不断加大投入,进行本土精品内容的创作。这些有着浓厚本土味的西藏故事,通过广播电视手段的创新表达,不仅吸引了西藏本地的受众,也能在更广大区域里被收听收视;不仅抓住了中老年观众,也让习惯使用手机电脑的80后90后,坐下来寻找心灵的平静。
二、宣传味
西藏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民族地区,自然地理、文化环境相对封闭,经济和人口规模也比较有限。西藏又处于反分裂斗争的第一线,使得包括拉萨台在内的整个民族边疆地区广电媒体偏重宣传诉求。会议领导新闻较多,简单说教较多,求稳怕变;节目不接“地气”,不能满足受众需求,不适应当前广电媒体的传播规律和发展潮流。
拉萨台在这些年的探索中,通过“走、转、改”,减少节目宣传味,提升宣传的艺术性。如大型系列报道《拉萨河纪行》,在拉萨市委市政府支持下,拉萨电视台与西藏日报、中国西藏网等5家媒体,用一个多月时间,先后奔赴拉萨河沿线的嘉黎、那曲、当雄、林周、墨竹工卡等10个县区、100座村庄进行深入、细致的采访。记者们翻山越岭走基层,嘘寒问暖访农家,韦编三绝查资料,挑灯伏案奋笔书,形成了近百篇鲜活生动的广播电视报道,让主旋律报道变得好看,获得当地党委政府、农牧民群众的好评。
在民族边疆地区的宣传工作中,通过加强策划,深入采访,并充分运用广播电视录音报道、记者出镜、现场采访等手段,主旋律报道也能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可以说,宣传味淡了,宣传效果更好了。
三、烟火味
囿于人手不足等原因,西藏各地市台基本未开办民生新闻栏目。拉萨电视台挖掘潜力,在这一方面率先进行开拓。在汉语综合频道《晚间新闻》栏目中,以民生视角说新闻,开设了“红绿灯”等子板块,增加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在文化旅游频道中,开设了纪录片栏目《爱尚拉萨》,将镜头对准普通市民、旅行者,请他们讲述“爱上拉萨”的故事,多了贴近市民百姓的烟火味,也获得了不错的口碑。民生新闻报道摆脱了居高临下的说教味,平视市民受众,讲述老百姓身边的故事,赢得了受众。
当前民生新闻节目的采编模式不断更新,利用新媒体技术与受众密切互动,正改变传统媒体的播报方式。讲述老百姓的故事,还要让老百姓讲故事,这人间烟火味也更加有滋味。
西藏74.4%左右的人口分布在农牧区,他们有的没有文化,不识汉字也不识藏文,信息要惠及他们,广播电视部门的音频、视频内容生产及传播是最好的方式。而要让他们愿意听、喜欢看,就需要在广播电视信息传播中平衡好这“三味”,做足本土味、淡化宣传味、增强烟火味。在潜移默化中,传播好党和政府声音,传播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好农牧民的生产生活,也能抵制分裂势力的错误舆论,维护边疆民族地区的繁荣稳定。
(张晓明:拉萨市广播电视台副台长;张瑞:拉萨市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