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难气道视可尼可视喉镜插管体会
2018-01-16邹洪峰
邹洪峰
(随州市曾都区随州市中医院 湖北 随州 441300)
1.一般资料
1.1 研究对象
选择我院2015年8月—2017年8月,困难插管患者3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使用视可尼可视喉镜进行气管插管的病人选取为A组(20例)。选取为B组(19例),B组使用教科书介绍的普通喉镜插管方法插管[1]。2组患者年龄、性别和体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的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插管方法
A组插管:采用序贯插管法:镜杆尖端沿舌面逐步经舌腭弓、咽腭弓进入咽腔首先照出光斑位置点,利用光斑引导导管尖端至观察光点变成光束,目镜观察到声门裂或气管软骨环确定位置完成插管。如果光透无法照出解剖位置,将镜杆轻探,遇会厌有阻力阻止轻探时将导管头端下压越过会厌,贴咽上壁目镜确定位置完成插管。如果轻探失败将导管置入一侧梨状窝,(如果透不出光斑,则用手指固定于梨状窝引导位置)回退同时向中线方向旋转,气管导管达声门口时横向阻力消失,目镜观察确定位置完成插管。B组使用教科书介绍的常规气管插管方法插管[1]。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气管插管耗时、插管次数、成功率以及气管插管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土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比较
A组插管耗时比较A组(58.3±21.7s)较B组(122.7±36.4s)耗时少(P<0.05)。两组患者插管的一次成功率和总成功率比较,A组插管的一次成功率(95.00%)和总成功率(100%)均高于B组的一次成功率(68.42%)和总成功率(84.21%)(P<0.05)。两组患者气管插管并发症情况比较,A组损伤的并发症发生率(5.00%)较B组(21.05%)低(P<0.05)。
3.讨论
困难气道(difficult airway)的处理与麻醉安全和质量密切相关,使用视可尼喉镜气管插管可以在更短的的时间内建立人工气道[2],这对于分秒必争的困难气道气管插管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传统气管插管需要患者保持嗅花位,但临床上不是保持了嗅花位就能充分暴露声门;患者的张口度及松动的牙齿等等解剖结构特点均能影响插管操作。困难插管时往往情况危急,视可尼可视喉镜利用光棒原理盲探插管管径较小对患者张口度和头部后仰度基本没有过多要求,也不用挑起会厌,不会对牙齿造成损伤[3],熟练掌握视可尼插管技术可以提高困难气道安全性,适用张口暴露困难、牙齿松动、颈部活动受限患者;如果是颈椎受伤的患者,直接喉镜插管时操作不慎,可引发或加重颈椎的移位加重损伤,甚至伤及延髓生命中枢[4-8]。本研究中,A组耗时比较A组较B组耗时少,A组损伤的并发症发生率较B组低。说明使用视可尼可视喉镜插管时方法更灵活;患者在无法保持嗅花位时可以使用视可尼可视喉镜进行困难气道插管。但是视可尼喉镜在病房环境下自主反射存在患者急救插管时操作也存在困难:使用光棒法认为:环境光照、肥胖、颈后仰受限和颈前透光性差慎用。本研究中采用的视可尼插管方法充分利用了气管导管从正中入路相对容易,患者梨状窝作为标志点固定的特点[2]。本研究A组患者插管时间较B组插管耗时更短,插管的一次成功率和总成功率均高于B组;说明本研究的视可尼可视喉镜插管方法适用于困难气道气管插管而且较传统的方法更高效。
综上所述,视可尼可视喉镜较传统困难气道插管方法需要的时间短、创伤小,简单有效,值得推广。
[1]杨拔贤,李文志.临床麻醉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63-65.
[2]方萌,李静静,张彬。观察视可尼可视喉镜在手术室外急救插管中的临床应用效果[J],临床急诊杂志,2016(10):792-794.
[3]王小海,王丽君,许波.视频喉镜与直接喉镜气管插管血压和心率的变化[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8,25(4):314-315.
[5]秦学伟,张斌.视可尼可视喉镜在全麻气管插管的临床观察[J].广东医学,2011(4):502-503.
[6]王小海,王丽君,许波.视频喉镜与直接喉镜气管插管血压和心率的变化[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8,25(4):314-315.
[7]赵念峰,杨建香.视可尼引导气管插管的可行性与安全性研究[J].潍坊医学院学报,2010,,3(4):137-138.
[8]Agro F,Cataldo R.Lightw and intubation using the trachlight:a brief review Of current know ledge[J].Can J Anaes-Th,2001,48(9):592-599.
[9]王冬青.光索导引管在插管困难患者中的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3,19(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