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内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技巧及临床效果评价
2018-01-16王欣
王欣
(临汾市第二人民医院介入血管外科 山西 临汾 041000)
在临床血管外科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常见疾病,其与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等存在紧密联系。目前针对此类患者,主要采取手术治疗的方式,即自体血管或者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但其治疗范围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且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而随着微创技术的飞速发展,在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时,腔内手术获得了极大的应用[1-2]。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50例,回顾性分析其全部的临床资料,即对腔内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技巧及临床效果做了研究与分析,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50例,回顾性分析其全部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6例,女14例,年龄为50~83岁,平均年龄为(62.12±3.18)岁。病变肢体:髂动脉病变21条、腘动脉以下膝下病变16条、股腘动脉病变14条。
1.2 方法
采取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加血管支架植入术进行治疗。即所有患者均实施局部浸润麻醉,对侧股动脉采用Seldinger技术进行逆行穿刺,先将5F导管置入,之后将Pigtail导管沿导丝置入,向腹主动脉下段置入头部,然后对病变范围经连续下肢动脉造影后进行确定,然后选择治疗方案,采用0.5mg/kg肝素经外周静脉注射,然后换入“翻山鞘”,对各狭窄或者闭塞阶段尝试采用导丝和导管互相配合依从前进通过,成功置入导丝后,将扩展球囊随即导入,一般采用6~8mm直径球囊置入股腘动脉病变;采用8-12mm直径球囊置入髂动脉病变;采用4mm直径球囊置入膝下段病变。逐渐采用压力泵进行加压扩张,维持60s,压力为6~8atm。成功扩张后,再次行连续下肢动脉造影,若存在明显或所,则采用相应口径、长度的血管支架置入。另外针对多节段病变者,需按照先远后近原则进行处理。针对形态满意者无需置入支架。术后加压包扎穿刺点,制动24h。皮下注射40mg低分子肝素Q12h;静脉推注20μg前列地尔Bid。患者出院后,采用100mg拜阿司匹林口服Qd以及50~100mg西洛他唑口服Bid。
1.3 观察指标
随访6个月,观察记录患者手术成功率、手术前后ABI(踝/肱指数)、并发症情况等。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t值检验,卡方检验计数资料,组间差异经P值判定。
2.结果
50例患者手术成功率为96.05(48/50);患者术后间歇性跛行距离延长或者消失,术后肢体缺血症状改善显著或者消失,静息痛好转,51条患肢皮温显著升高;术后ABI(0.82±0.11)显著高于术前(0.34±0.06),且对比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有1例心衰加重、1例肺部梗死、2例穿刺部位血肿,并发症发生率为8.0%(4/50)。且经对症治疗后均有所好转。
3.讨论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大多合并一些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等,因此在治疗此类患者的过程中,需注重综合治疗其全身多种疾病。如果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未改善或者综合治疗效果差,则需对其实施腔内血管重建或者外科手术治疗。而目前首选治疗此类疾病的方案即为腔内成形术加血管支架植入术。腔内成形术的优点在于创伤小、安全,且能快速缓解患者跛行症状以及静息痛,同时还能加速溃疡创面愈合,并能有效重建下肢肢体血流,因而能有效改善患者组织供血,另外其重复性较强,因而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有效性[3]。本文的研究中,50例患者手术成功率为96.05;患者术后间歇性跛行距离延长或者消失,术后肢体缺血症状改善显著或者消失,静息痛好转,51条患肢皮温显著升高;术后ABI(0.82±0.11)显著高于术前(0.34±0.06),且对比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可以看出,腔内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和意义。
综上所述,腔内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效果非常显著,即能显著改善患者各种症状,并能提升手术成功率,且安全、有效,值得应用推广。
[1]夏贵生,黄宝辉.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应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08):163-164.
[2]牛国浩,刘艳杰,刘威.51例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外科治疗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09):135-136.
[3]刘东方.血管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4):548-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