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的防控措施
2018-01-16汪金龙
汪金龙
(宣城市宣州区畜牧兽医管理局 安徽宣城 242000)
猪瘟是一种流行范围广、发病率以及致死率都很高,由病毒引发的接触性传染病。而非洲猪瘟是由于感染非洲猪瘟病毒导致的一种急性、热性、高接触性传染病,其病程短、致死率高达100%,给养猪产业带来巨大损失,在我国被列为一类动物疾病。目前,在我国多个地区发现疫情,引起养猪产业链的动荡,并引起国家农业部的高度重视。本文就非洲猪瘟病毒的病原学、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诊断方式及综合防控等方面做简要介绍。
1 病原学
非洲猪瘟病毒(简称ASFV)属于一种核质巨DNA 病毒,主要通过网格蛋白质介导的细胞吞噬作用感染猪体内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该病毒对环境十分敏感,在56℃条件下30min 或者60℃以上10min处理条件下即可灭活;在p H <3.9或者>11.5 的无血清介质环境中也会快速失活;对包括苯酚、次氯酸溶液、碘化物、福尔马林溶液在内的消毒剂以及乙醚、氯仿等脂溶剂也十分敏感。
2 流行病学
野猪、家猪和软蜱均为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染源。健康猪可以通过直接接触、间接接触病猪的分泌物、排泄物以及血液、内脏组织受到感染。目前主要的感染形式为受到病毒污染的车辆、设备以及病猪的排泄物、分泌物的运输过程,导致大范围的疫病传播,另外还有给生猪饲喂含病毒感染性的肉品废弃物、泔水等造成传播,同时,疫区的软蜱以及蚊蝇等吸血昆虫也是非洲猪瘟病毒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3 临床表现以及病症
非洲猪瘟在自然条件下的感染潜伏期为5~9d,分为最急性、急性、亚急性以及慢性四种类型:最急性临床表现为未发现明显症状迅速倒地死亡;急性表现为病猪食欲减退、体温迅速升高至40℃以上,心跳加速,皮肤发绀或有出血点,伴随偶发性腹泻或者呕吐,病程持续一周左右,致死率高达100%;亚急性以及慢性型主要表现为病猪机体消瘦,皮肤有溃疡,呼吸不畅,关节肿大,孕期病猪易流产,但是死亡率相对较低。
4 诊断
非洲猪瘟临床病症与猪瘟、猪丹毒、烈性猪蓝耳病等烈性传染病相似,较难区分并作出准确诊断。目前多采用检测抗体的免疫化学发光实验、PCR 法、荧光定量PCR实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抗原的侧流实验、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检测法、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病毒分离鉴定等实验室诊断方法进行诊断检测。
5 防控措施
目前世界范围内尚无有效预防非洲猪瘟的疫苗,只能通过扑杀、无害化处理、消毒和封锁的方式处理。但是通过流行病学了解,引进的病猪、软蜱、泔水以及携带病毒的猪产品都是重要的病源物,平时在猪场饲养管理时应从以下几方面予以防控。
5.1 圈舍管理
空栏期应加强消毒管理,水洗后用烧碱等消毒,再次清洗后使用常规消毒剂再次消毒,并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做到规范化管理,减少场外人员进出圈舍的次数,且进入圈舍区域必须经过消毒,避免二次污染。
5.2 进猪管理
进猪前应对猪进行排查以及检疫,及时发现病猪以及病毒携带体。尽量采用本厂种猪繁育的小猪,避免从外大规模引进,如有引进,需隔离观察后方可进入圈舍区,并做到坚决不从疫区引猪。
5.3 饲喂管理
坚决做到不使用泔水喂猪,保证饲喂的饲料以及水源的清洁以及安全性,在防疫阶段,不散放饲养。做好饲料库房管理,及时消毒清洁,如果使用河流水饲饮需要提前烧开消毒后方可使用。加强饲喂管理,并对可疑病例及时上报,及时排查。
5.4 虫鼠害管理
软蜱是非洲猪瘟的重要携带者,容易在圈舍周围聚集,需要做好圈舍周围的虫鼠害防治工作,定期清洁圈舍,圈舍周围按时驱虫,同时尽量不饲喂其他自由活动的宠物等以防软蜱的扩散与传染。
5.5 人员管理
养殖人员应加强管理,强化措施,在防疫期间尽量避免与其他养殖户窜栏和借调养殖饲料、兽药等情况,以及避免接触屠户与长途运输车辆,防止交叉传染。
5.6 加强对野猪管理
部分地区存在野猪,对疫情控制造成一定的困难,养殖过程中应极力避免家猪与野猪的直接接触,做好圈舍的安全防护。
5.7 宣传管理
积极查阅非洲猪瘟的相关报道,加强与当地畜牧主管部门的沟通,配合相关部门人员进行防控,了解非洲猪瘟的病原学特点以及流行病学表现,做到心中有数、心中不慌,保持积极地心态应对非洲猪瘟。
6 总结
非洲猪瘟虽然是一种高度传染性与高致死率的动物疫病,但是,只对猪有感染性,并不会对人致病,不属于人畜共患病,现在中国已经发现数起疫情,但是农业部已启动应急预案,各级相关部门采取有效的应急响应机制,果断采取封锁、扑杀以及无害化处理等措施,目前疫情已得到了有效控制。养殖场技术人员经过充分的了解与认知,切实加强养殖期间的饲养管理,规范养殖方式,就可以从根本上防控非洲猪瘟的发生与传播,这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但是有信心通过科学防控把非洲猪瘟控制并消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