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与死亡辅导
2018-01-16陈晶钰
本刊记者/陈晶钰
3月30日,“生命教育与死亡辅导”北京大学清明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医学界、教育界、殡葬界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死亡的本质、方式,以及生死教育、生死观等议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其中,生前预嘱内容因多位专家的倡导而引发大家的关注和热议。
人类如何面对死亡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原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韩启德表示,死亡这个问题既简单又复杂,每个人都必然走向死亡。我们今天研究死亡的时候,可能很多问题现在还不能解决,但是我们还是要对科学给予敬畏。探索未知是人的本性,因此探索死亡的本质也在路上。他说,“我已经73岁,我经常在想死的问题,我感觉‘I am ready’。我相信我死的时候,会死得很好的。”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院长周程教授在致辞中表示,清明既是一个科学的节气,又是一个文化的节日,在清明时节关注、讨论生死问题是大有必要的。死和生是相互关联的,我们在对待生死问题和其他宗教不一样,我们看重死亡,只是为了更好的生存。
复旦大学资深教授、著名学者葛剑雄在演讲中提出,在人类历史上,死者多于生者,死亡过程的发生多于生命过程。各种唯心观念将死亡看成进入另一个境界的开始,或由物质向精神的转换,而唯物主义者则将死亡视为作为物质的人体和依托于该人体的精神的消失。
观念与人性
广州大学政治与公民教育学院教授胡宜安首先介绍了中国当代生死学的缘起、现状与趋势。他表示,中国当代生死学结合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西方资源的输入,呈现出学科化、大众化、专业化的趋势,未来将建构以“生死”为中心范畴的学科体系,推进生死学走进课堂与走入现实。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教授、知名医学人文学者王一方揭开死亡的哲学面相,认为死亡哲学是生命教育与死亡辅导的冰山底座,关乎信仰与价值、爱与智慧。他引用马赛尔的“亲人之死理论”,认为亲人死后并非归于虚无,情感经验仍然可以在逝者与生者之间发生链接,依然有一份绵延“你和我”的存在关系。
陆军总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刘端祺教授说,生前预嘱最重要的意义就是珍惜生命、敬畏生命,让整个社会拥抱自然、感恩自然。我们在推广过程中尽管讲的是死亡,我们更希望谈生,怎么生得好。大家都要直视死亡,父母、家人的陪伴是有限的,都会走到终点,这样会更加珍惜和家人陪伴的时间。让我们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此外,北京大学医学部重症医学系主任安友仲、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科学史与科学哲学教授田松分别就失能与死亡、死亡能力等内容发表演讲,探讨重建死亡文化和生死观,发展“死得好”的优逝教育以及“活在当下”的生命教育,使卫生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使用。
抚慰与安顿
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总干事罗点点介绍了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选择与尊严”网站的微信应用——“掌上我的五个愿望”。该应用旨在普及尊严死、生前预嘱、缓和医疗舒缓护理的最新知识,反对过度医疗、过度抢救的陈旧理念。罗点点强调,“生前预嘱”不是对他人的要求,而是自我的愿望,而且无论这5个愿望填的是什么,都反映出本人的意愿,都是值得尊重的。“尽管我们是想通过‘我的五个愿望’建议人们在临终的时候放弃过度抢救,争取一个舒适的和有尊严的死亡,但是我们不对任何的选择做对错评价。因为每一个人对于死亡的感受,对于什么是尊严的选择是不一样的。我们鼓励所有人说出他们对于死亡和临终的想法和愿望。到了那一天,他的亲人、医生,我们的志愿者和志工会一起帮助他实现这个愿望”。
浙江传媒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社科部)教授何仁富以《媒介中的死亡》为题,重点讨论与个体死亡密切相关的两种媒介形式,即讣告和墓志铭,并通过这一基本的媒介素养,透过媒介提供的死亡意象去建构我们的死亡态度和生命意识。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治疗中心主任刘明明指出,音乐治疗可以浸透到人们生活中,能够在身、心、灵等方面帮助临终病人走好最后一程,同时可以以音乐的方式实现人生的追忆,回顾自己和他人之间的美好记忆或未表达的遗憾,然后再见,离去。
中国殡葬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伊华表示,殡葬服务的社会价值是通过仪式感体现的,它让“死”本身矗立起来,和“生”一样披覆尊严。
此外,著名心理学家陆晓娅、北京物资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雷爱民、之爱(Stage Ai)整合生活教育机构创始人陈燕分别从电影死亡呈现、校园自杀困局、西方整合生命教育等角度,对死亡进行理解与探索。
北京大学清明论坛共识
“未知生,焉知死”。自古以来,中国人对生的眷顾太多,对生活的活色生香执着太久,而对死的避讳太深,对生死宿命的正视太迟。生与死,是生命的一体两面,所以,生死学倡导“未知死,焉知生”,我们立“死”为起点,向死而生,转身去爱。
生死两岸,此岸与彼岸遥相望。我们尊重生者,更尊重逝者。我们追求有品质的生命,也渴求有尊严的离世,在陪伴、见证、抚慰、安顿中完成人生谢幕,为此,我们倡导生前预嘱、生前契约,为国人的“优逝”诉求培育良好的社会文化土壤。
懂得生命是一个不断觉悟的过程。我们懂得生之绚烂,也懂得死之静美,重视生死教育,务实探索死亡辅导,豁达而从容,推行绿色殡葬,优化且诗化。
“人民美好生活”已成为新时代的奋斗目标,美好生活不仅在于物质世界的丰富,更在于精神家园的丰赡,不仅在于生的精彩,也在于死的安详,生死两安,生死两悦。
我们希冀着,努力着,让每一个生命都圆满、圆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