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漫谈科普

2018-01-16李安琪

中国医学人文 2018年10期
关键词:蜘蛛科幻棉花

文/李安琪

作者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护理学院

“科”是“科学”的“科”,不是“科学家”的“科”。

“普”是“普及”的“普”,不是“普通”的“普”。

上小学时,总有一道作文题叫《我的理想》。那时候,总有许多孩子们昂着头,自豪地说:“我要成为科学家。”好像说这话时,自己已经成了科学家。他们的眼里,闪烁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他们的内心填充着对科学知识的渴望。一路成长,不知多少孩子忘记了儿时的梦想,繁琐重复的生活没削弱了他们对科学热情,那句稚嫩的宣言逐渐变轻,没了声响。

然而,有些老百姓有误解,总觉得科学应该是科学家去做,与大家没有联系,但其实我们如果有科学文明的健康生活方式,那我们会生活得更健康,寿命也会更长,这与我们的幸福指数是紧密相连的。

不由想起一位中国学生在哈佛毕业演讲时分享的蜘蛛咬伤轶事:初中时,有次被一只毒蜘蛛咬伤了右手,妈妈并没有带他去看医生,而是决定用火疗的方法治疗。先在手上包了好几层棉花,棉花上喷撒了白酒,然后打火点燃了棉花。热量逐渐渗透过棉花,开始炙烤他的右手。灼烧的疼痛让他忍不住喊叫,一分钟,两分钟,直到妈妈熄灭了火苗。

那时的中国农村,没有汽车,没有电话,没有电,没有自来水,更没有先进的现代医疗资源,当然也没有一个可以帮他处理蜘蛛咬伤伤口的合适医生。

读到这,有生物背景的人,或许已经理解到了这个简单的治疗手段的基本原理:高热可以让蛋白质变性,而蜘蛛的毒液也是一种蛋白质。这样一种传统的土方法实际上有它一定的理论依据。

这便是“科学”,它不一定需要精密的仪器设备,也不一定需要罕见的化学物质。“科学”一直陪伴在我们身边,它是书架上蒙尘的《十万个为什么》,是三棱镜下的彩虹,是均衡的饮食搭配,是农人口中的“看云识天气”……它以最朴素的姿态存在于寻常百姓家,带给人们健康的生活。

当年幼的男孩成为了哈佛大学生物化学的博士,甚至是在他初中时,就了解到了更好的、没有那么痛苦的、也没有那么有风险的治疗蜘蛛毒素的方法。他忍不住会问自己,为什么在当时没有能够享用到这些更为先进的治疗方法呢?社会与国家的发展固然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但如果“科普”足够广泛,是不是也能让他在接受治疗的同时免去疼痛呢?

抢盐风波、抵制PX、转基因激辩……近年来发生的类似社会热点事件,使科普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同时,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和生活方式剧烈变化,“科普”也须与时俱进。

为了让越来越多的人关爱女性,对乳腺癌有更多的了解,北京协和医院的王雪霏大夫将保护乳房和美胸的方法编写成一首朗朗上口的《女人歌》。科普,变换为各种各样的形式,用最贴近人心的方式传递知识。

最后,不得不提到目前被视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科幻作家之一,知名度超高的科幻小说作家刘慈欣,他所创作的《三体》系列被誉为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科幻算作科普吗?这个问题仍然存在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它至少会是一扇窗,让屋子里的人们看到窗外绚烂的风景,重新点燃人们对科学的热情,让人们自主地打开科学的大门。不经想起经济学中的一个理论:一个岛上的住民从不穿鞋,都光着脚,聪明的卖鞋人却从中看到了巨大的市场。中国的科学传播市场也是如此。大多数公众都还光着脚丫,只要将好的科普作品摆在他们面前,他们会愿意穿上科学的鞋子。

猜你喜欢

蜘蛛科幻棉花
棉花是花吗?
怎样写科幻故事
PL-01:科幻飙车党
到达科幻里的未来
棉花
小蜘蛛冻僵了,它在哪儿呢?
蜘蛛
不可思议的棉花糖小村(上)
大蜘蛛
心中的“棉花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