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岛市马铃薯环腐病重发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2018-01-16刘淑芹王连刚

蔬菜 2018年3期
关键词:维管束薯块病株

刘淑芹,王连刚

(1.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山东 青岛 266100;2.青岛市植物保护站,山东 青岛 266071)

马铃薯环腐病是马铃薯系统侵染的细菌病害,在马铃薯整个生长期及贮藏期均可发生。2012年青岛市部分地区马铃薯受环腐病菌为害严重,早期出现死苗、死株,造成田间缺苗断垄,后期出现植株萎蔫、死亡,收获期染病株薯块腐烂,严重影响产量,一般地块减产10%~30%,个别严重地块减产60%以上甚至绝收。笔者对重发地块进行了系统调查并抽样送检鉴定,对其重发原因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对防治措施进行了初步探索与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症状表现与发生规律

马铃薯环腐病是一种细菌性维管束病害,其病原为密执安棒杆菌马铃薯环腐致病变种(Clavibacter michiganensesubsp.Sepedonicun),菌体短杆状,好气性细菌,无鞭毛,不能游动。革兰氏染色阳性。生长温度4~32 ℃,致死温度55 ℃(10 min),最适温度20~25 ℃,生长最适pH值7.0~8.4。可引起地上部分茎叶萎蔫,地下块茎发生环状腐烂。青岛市主要是“大西洋”这一品种的春马铃薯田发病严重。

1.1 地上部症状及田间发生规律

3月中旬播种后,感病严重的种薯薯块不出芽,或出芽后即死亡,造成田间缺苗断垄。早期感病病苗出土晚,生长缓慢,长势弱,叶片卷曲发黄,植株自下向上逐渐萎蔫枯死,此类病株多数不结薯,即使结薯也少而小,易在田间烂掉。感病较晚或较轻的病苗,开花以后显症,顶部叶片变小,叶子脱水变色,有少数1~2个枝条或全部枝条萎蔫下垂,变枯黄,一般能结薯,但所结薯块多在田间腐烂。植株萎蔫型田间表现为:植株自顶端复叶开始萎蔫,叶片边缘向叶面稍纵卷,似缺水状;初期症状在中午较明显,早晚或遇雨等潮湿条件下尚可恢复,以后随病情发展而不能恢复,逐渐黄化凋萎甚至枯死,但叶片不脱落。在青岛胶州市发病田块,多在开花以后发病,病情发展缓慢。由于春季一般较为干旱,病株枯死较早,减产严重。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病势发展快,6月1日起,严重地块出现形如死苗、发芽延迟、生长受抑制的矮小植株,花期可出现明显的矮化和萎蔫症状,对产量影响很大。另一种枯斑型表现为:下部复叶的顶端小叶先发病,叶尖或叶缘褐色,叶脉间呈黄绿色或灰绿色,有明显斑驳症状,同时叶尖渐枯并向叶面纵卷;病害由下逐渐向上蔓延,最后遍及全株而枯死;叶片自症状出现到枯死约15 d左右,植株自出现症状到全株枯死平均27 d;严重的病株生长矮小,出现枯死斑后很快枯死。两种类型病株茎基部的切面上,均可以看到维管束变为黑褐色。据资料表明:各品种常兼有萎蔫型和枯斑型两种症状类型,而以某一种为主。由于病菌在维管束中分布不均匀,会出现部分茎、枝、复叶、匍匐茎或新薯发病,而其他部分无病的情形。

1.2 薯块症状

薯块外部症状不明显,从薯皮外观不易区分病、健薯,病薯仅脐部皱缩凹陷变褐色,薯块横切开后可看到维管束变成黄色或褐色,切面呈半环状,用手挤压,可以看到从维管束部分挤出乳白色或黄色菌溢。重病薯块维管束变色部分可连成一圈,严重时皮层与髓部可以脱离,有的病部变黑褐色,形成环状空洞。经越冬贮藏的病薯芽眼干枯变黑,甚至有的外表开裂。如果受到其他种类细菌或镰刀菌的进一步侵染,维管束亦可变黑并腐烂,皮层和髓部可以分离。感病轻薯块出苗后形成病株,感病重薯块播种后,有的不出芽,有的出芽不久便死亡。马铃薯青枯病和黑胫病也是细菌性病害,与本病有相似之处。青枯病多发生在南方,病叶无黄色斑驳,不上卷,主要表现为迅速萎蔫死亡,病部维管束变褐明显,病薯的皮层和髓部不分离;黑胫病在北方有发生,但病薯无明显的维管束环状变褐,也无环状空洞。

2 重发原因分析

2.1 种薯带菌是初侵染源

资料表明:该病菌在土壤中不能长期存活,土壤带菌传病可能性不大,前1年收获时遗留在田间的病薯不能成为次年初侵染源。有时田间昆虫为害将病株内的细菌传带到健株上而发病,但这种再侵染的病株,即使侵染较早,也很少传入地下部分使薯块带病,侵染时间晚的则不表现症状。灌溉水或雨水可将当年早期病薯腐烂后释放出的细菌传到健薯或健株根茎上造成感染,但在一般情况下很少见。田间调查表明:健薯和病薯间作种植情况下,基本上不会发生再侵染。不同批次种薯种植在相邻的区域,发生程度有明显差别。病原细菌主要潜伏在薯块内越冬,故带菌种薯是环腐病主要初侵染源。

2.2 切刀未进行消毒处理或消毒不彻底是传播的重要途径

病菌只能从伤口侵入,并且只有接触到维管束部分才能感染。实际上只要有病薯混杂在种薯中,用刀切过带菌的薯块后再切健薯,就可以传病,增加田间发病率。资料表明:通常情况下,切过病薯的刀再切健薯,可传染24~28个健薯;因此,在种薯带菌率只有1%的情况下,通过切刀传播,就能使田间发病率在20%以上。另外,病菌可以在盛放种薯的容器上存活,这些容器也是薯块感染的来源之一。带菌的切块或病薯萌发后,种薯内的细菌随养分和水分的流动沿维管束向上进入新芽,以后再进入茎、叶柄和叶内,当匍匐茎长出时,病菌又从茎基沿匍匐茎的维管束进入新生薯块。病菌在维管束内破坏输导组织,阻塞养分和水分的流通,造成营养的失调,引起地上部分卷叶、矮化和萎蔫。青岛市马铃薯种植过程中主要采用切块播种方法,很多农户在切块时对切刀等工具未进行消毒或消毒不彻底,成为扩大侵染的主要途径。

2.3 极其适合的土壤温度是重要因素

环腐病的发生与土温关系密切,而土壤温度与气温变化密切相关。一般25 ℃左右为发病最适温度,16 ℃以下症状出现较少,当土温超过31 ℃时,病害发生受到抑制。据青岛市气象台气象数据表明:2012年4月下旬平均气温15.2 ℃,降雨量38.2 mm;4月中旬平均气温17.5 ℃,降雨量0.4 mm;5月上旬平均气温20.7 ℃,降雨量0.3 mm; 5月下旬平均气温20.9 ℃,降雨量5.4 mm;6月上旬21.1 ℃,降雨量0.8 mm。自5月份开始,气温较常年偏高,土壤升温后,土壤温度极其适合该病的发生,而降雨较常年偏少,导致病害易于显症,6月7日前后,环腐病在胶州全市范围内普遍发生。

2.4 技术储备不足、重视不够是因素之一

2.4.1 检疫不足

马铃薯环腐病菌尚未列入全国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种薯与商品薯无法区别,发病地块种薯一般是通过汽车运输方式直达供种单位,未经调运检疫擅自调入,目前调入地检疫力量不足,没有及时发现而进行跟踪处理。

2.4.2 防治失时

预防不够,防治失时,等到田间病害严重时再进行防治为时已晚。

2.4.3 重视不够

环腐病从未在青岛市记载发生,因此未将其纳入常规监测病虫名单,未建立起有效的预防措施。

3 防治对策

3.1 严格实施检疫

环腐病原为进境检疫性有害生物,建议农业部将其列入全国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便于加强监测与监管。种薯制种基地应进行严格的种薯田间产地调查,确保生产的种薯不带菌;在调运时必须实施调运检疫,证明确实无病种薯方可调运,同时要告知调入地检疫机构,必要时进行复检。

3.2 选用抗病品种

马铃薯品种间抗性有差异,目前生产上已培育出抗马铃薯环腐病的品种。在青岛市范围内,“荷兰七号”品种种植区发病率明显低于“大西洋”品种种植区,农户可根据订单及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选用。

3.3 选择无病种薯

环腐病的传染来源主要是带菌种薯,只要做到种薯不带菌,就可以控制或减少危害,所以生产上要建立无病留种田,尽可能采用整薯播种。

3.3.1 整薯播种

为了避免切刀传染,采用小整薯播种的办法,连续实施3年可大大减轻危害。小整薯播种比切块播种减轻发病率50%~80%,提前出苗率70%~95%,增产20%~30%。小整薯要用上1年从大田中选择的抗病、农艺性状好的品种,在开花后到收获前选择和标记健株,收获时单收单藏;或从无病区调入。

3.3.2 选用健薯,汰除病薯

种薯播前要堆放在室内晾种或催芽晒种,促使带病薯块症状的发展和暴露,便于病薯的淘汰。可采取“土沟薄膜法”催芽晒种,淘汰病薯效果好,田间环腐病病株大为减少。

3.3.3 芽(苗)栽,应用整薯催芽

整薯催芽可避免切刀传染,通过选薯、选芽,防病效果80%以上,增产20%~25%。

3.3.4 利用实生苗

由于环腐病菌不侵入种子,种子内不存在病菌,繁育单位可以利用自交或杂交实生苗所结的薯块获得无病种薯。

3.4 严格切刀消毒

切块播种时,切刀先用75%酒精消毒。操作时准备两把刀,一盆药水,在淘汰外表有病状的薯块基础上,先削去薯块尾部进行观察,有病的淘汰,无病的随即切种,每切一薯块换一把刀,两把刀轮换使用。消毒药水亦可选用5%石炭酸、0.1%高锰酸钾或5%食盐开水。

3.5 加强农业措施

建议与非茄科作物进行2年以上轮作;使用磷酸钙作种肥,选择透气性较好的壤土进行种植,合理密植;在开花后期,加强田间检查,结合中耕培土,及时拔除病株,带出田外集中处理,病穴处撒生石灰消毒;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并集中销毁。

3.6 药剂防治

播种前,药剂浸种可采用70%敌磺钠SPX拌种,用药量为100 kg种薯拌药210 g;切块后的种薯用新植霉素SPX 5 000倍液或47%春雷·氧氯化铜WP 500倍液浸泡30 min,或用50 mg/kg硫酸铜稀释液浸泡10 min。

田间发生病害可喷洒72%农用链霉素AS 4 000倍液、或2%春雷霉素WP 500倍液、或77%可杀得MG 500倍液、或25%络氨铜AS 300倍液灌根。每株灌对好的药液500 mL,隔10 d灌1次,连续灌2~3次。

[1]陈耀,张洁.马铃薯黑胫病和环腐病防治试验[J].新疆八一农学院学报,1981(1):5-11.

[2]卢丙发.马铃薯环腐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对策[J].吉林蔬菜,2007(6):34-35.

[3]裘月娥.马铃薯环腐病的发生及防治对策[J].新疆农业科学,2004,41(增刊1):88-89.蔬

猜你喜欢

维管束薯块病株
不同杂种优势群玉米茎秆维管束性状比较分析
花期摘叶和摘萼片对库尔勒香梨维管束发育影响及与萼筒脱落的关系
豌豆抗白粉病资源田间评价试验
中国南北方禽流感病毒蛋白进化差异的探究
氮肥对超级杂交稻穗颈节间维管束结构的影响
绩溪县水稻纹枯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意见
红薯窖藏的“三期”管理
红薯窖藏“三期”管理
薯块储藏腐烂原因及防止对策
不同年份早收栽培甘薯浙薯75延后收获的特征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