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动态
2018-01-16
“以虫治虫”解决京郊瓜农植保难题
日前,北京市农业局植保站的技术人员来到北京市大兴区梨花村。村里的种瓜“明星们”见到技术人员兴奋地说:“今年我们种瓜种得太舒心了,棚里都住进了‘小长工’,解决了我们的大难题。”
据介绍,近几年该村种植的西瓜很畅销,可是西瓜红蜘蛛泛滥成灾,严重的时候都在植株顶端结成“大疙瘩”,用什么药都不管事。为此,北京市植保站为该村的西瓜基地释放了这种“以虫治虫”的生物天敌——智利小植绥螨。截至目前,该村的西瓜没用一滴杀螨剂,让瓜农们省工又省钱。
据了解,智利小植绥螨是叶螨的专性捕食螨,能捕食叶螨、跗线螨等植食性螨类,具有很高的生防应用价值。两年来,依托北京市西甜瓜创新团队和北京市农药减量项目,北京市植保部门在大兴、顺义、延庆、房山、昌平5区建立示范区12个,示范面积800亩以上,技术辐射面积5000亩。
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在山东寿光成立
7月12日,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在山东寿光成立。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宋建朝、山东省副省长于国安为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揭牌,并共同签署省部共建合作备忘录。
宋建朝指出,建设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和生动实践。要把标准作为质量兴农的基石,引领蔬菜产业高质量、绿色发展。山东是传统蔬菜大省,寿光是全国最大的蔬菜生产和集散地。依托寿光建设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要搭建蔬菜标准体系研发平台、复合型标准化专业人才的培育平台、各类标准推广应用的示范平台、深化标准国际合作的交流平台,总结提炼出一套成熟的标准化模式,在全国推广应用,整体提升蔬菜产业水平。
宋建朝要求,要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好建设规划,将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建设成为蔬菜全产业链标准集成和研发中心,蔬菜质量安全评估和预警中心,蔬菜品牌培育和品质认证中心,蔬菜信息交流和技术服务中心。力争到2020年基本完成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建设任务,成为全国蔬菜产业技术信息的汇集地、发散地,成为蔬菜产业发展的风向标和制高点。
农业农村部有关司局、山东省有关部门、相关科研院所及高校、蔬菜种植大户、合作社和企业的代表参加了合作备忘录签署及揭牌仪式。
新疆育出高含油量甘蓝型油菜新品种
近日,笔者从新疆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科研人员成功培育出甘蓝型油菜新品种“新油22号”并进行示范推广,其产油率达47%~48%,较新疆目前的主栽品种“新油17号”亩增产15%。今年,该品种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外推广示范种植面积达2000亩。此甘蓝型春油菜新品种丰产性稳定,生长期为110天,亩产可达220~230千克。
高产、优质、含油率高、抗逆性强一直是新疆油菜种植户需要的品种。目前新疆油菜的种植品种有10多个,但存在品种混杂、主栽品种含油率不高、品质较差等问题。因此,培育出高产和高含油量、综合性状优良的强优势杂交油菜新品种迫在眉睫。
为解决这一问题,2013年1月,新疆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研究员陈跃华带领其团队成员,申报并执行了自治区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新疆甘蓝型春油菜分子标记辅助杂交种培育技术应用”。
研究团队首先将该所过去长期积累的油菜种质材料,以及从国内外引进的油菜亲本进行田间种植并观察,并借助分子标记技术进行实验室分析、研究优良基因,筛选出上百种综合性状好的油菜育种材料,相互组配杂交,进一步选育性状较好的油菜品种,提高其杂种优势。科研人员在新疆农科院安宁渠试验场、塔城市和拜城县油料试验站以及昭苏县种子站进行大田对比试验,最终成功选育出了“新油22号”,并通过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
固氮基因研究获突破
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日前发布新闻公报说,该校研究人员通过移植固氮基因,成功使一种光合作用细菌获得了从空气中吸收氮的能力。这将有助于研究植物固氮技术,培育不需要施氮肥的农作物。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美国《微生物学》网络杂志上发表论文说,他们移植的固氮基因来自一种蓝杆藻。蓝杆藻是一类特殊的蓝细菌,有着昼夜节律,白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能量,夜间利用这些能量进行固氮,合成叶绿素。
这是科研人员首次培育出既会光合作用又有固氮能力的转基因生物,为相关研究提供了许多新线索,包括实现固氮至少需要多少基因、什么基因能减少氧气对固氮过程的干扰、如何减少固氮的能耗等等。
新闻公报说,这项新成果意味着,人们也许很快就能让农作物自行合成氮肥,节约农业生产成本,并减少化肥工业造成的污染。
我国科学家发现北京鸭体型变大羽毛变白秘密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一项最新研究系统解析了北京鸭在品种改良过程的基因组变异机制,成功定位了羽色和体格大小这两个关键经济性状的主效基因。这项研究为畜禽分子育种提供了理论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刊物《自然通讯》上。
北京鸭是我国主要肉鸭品种,羽毛洁白、体态健硕、生长速度快。为系统解析北京鸭在品种改良过程的基因组变异机制,科研人员构建了大规模绿头野鸭与北京鸭的杂交后代群体,对1026只杂交二代个体及其40只绿头野鸭、30只北京鸭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最终成功定位了体格大小和羽色两个关键经济性状的主效基因。
这项研究鉴定出导致北京鸭体格变大的主效基因IGF2BP1。该基因原来是在胚胎期发挥促进生长作用,而北京鸭在被选育过程中其远程增强子上产生的一个自然突变,致使该基因在北京鸭出壳后仍持续表达,饲料利用效率的提高致使其体格变大。
研究表明,IGF2BP1基因调控体格大小的通路和方式在各类畜禽中广泛存在,可将这一持续表达的机制引入其他品种乃至其他畜禽,为畜禽品种改良提供了可能性。研究还表明,杂交后代群体羽色分化由单个基因决定,导致黑色素合成途径被关闭,从而形成了北京鸭洁白的羽毛。
这项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等资助。
胡萝卜收获机青岛问世
机械化收获农作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然而想要使用农机收获胡萝卜却并不是一件易事:种植行距不同、根深约30厘米阻力巨大等等都是大难题。日前,青岛农业大学研制的自走式双行胡萝卜联合收获机在平度进行试验,收净率达到了98.2%。专家称,目前机器基本功能已经具备,接下来要继续优化。
收获机整机主要由动力底盘、传动系统、挖掘装置、夹持输送装置、根叶分离切割装置、去土装置、集收装置等部件组成。据悉,这台机器可同时完成双行胡萝卜的挖掘、夹持输送、根叶分离、去土和集收等功能。样机收获试验表明,机器收净率达到了98.2%,损伤率为2.5%,生产效率达到了0.11公顷/小时,即每小时能收获1.65亩胡萝卜。据了解,以往农民收获胡萝卜,拔秧、割秧、装包,每人每天工作十七八个小时才能收3分地的胡萝卜。
同时,人工收获的费用也很高。“我今年种了800亩胡萝卜,都是雇人收获,平均1亩地劳务费就要800多元。”平度市崔家集农民张知远感慨,他希望胡萝卜收获机能早日投入使用。
据悉,此次试验主要是通过模拟收获机具关键部件的实际作业情况,实测在不同地块、不同用力方向等条件下胡萝卜的拔力数值,同时抽测土壤湿度和硬度,为后期机具改进提供数据支撑。
“浙鲜9号”鲜荚亩产创纪录
近日,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凤桥镇守德农场103亩鲜食春大豆新品种“浙鲜9号”经专家现场测产验收,百亩方鲜荚平均亩产980.43千克、攻关田鲜荚亩产1050.00千克,成为浙江省鲜食春大豆鲜荚亩产的“新擂主”。
据了解,“浙鲜9号”是杭州种业集团有限公司独占全国生产经营许可的航天育种成果,具有丰产性好、商品性好、鲜豆口感香甜柔糯等显著优点。
鲜食春大豆是浙江省旱粮产业的一大特色作物,年播种面积达100万亩以上,是我国菜用大豆的主产区和主要出口加工基地。
东北农业大学选育出高淀粉马铃薯新品种
日前,由东北农业大学一课题组选育的高淀粉马铃薯新品种东农310,经在我国东北、华北、西北等一季作马铃薯产区试验推广,结果表明该品种商品薯率高、抗病性强,丰产性好,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看好。
据了解,东农310马铃薯属中晚熟类型,从出苗到收获生育日数90余天。株形直立,生长势强,株高60~80厘米,单株主茎4个、结薯数约9个,平均单薯重95克左右,商品薯率约80%。该品种高抗晚疫病,平均亩产为2187千克,淀粉含量达17.4%;与鲜薯食用型原料薯比较,能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高生产效率。该品种从根本上改变了目前淀粉加工原料薯缺乏的现状,同等产能下减少原料薯用量1/4~1/3,降低生产成本,减少了薯渣等副产物的排放量,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