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大荣:身残不忘富民初心
2018-01-16张玉荣
张玉荣
从30年前的老板到如今双目失明,从村里第一个万元户到负债累累的困难户……面对人生巨变,是一蹶不振,还是勇敢面对?湖北省保康县店垭镇大林村村民、中药材种植大户郭大荣的回答是:“眼睛虽然失明,但心里不能‘黑’,要靠自己的努力,舞出精彩人生!”他不向命运低头,通过养猪、种植烟叶和中药材带动周围村民在脱贫致富路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先后被评为 “襄阳好人”“荆楚楷模”,全国农业技术推广科技示范户。
保康县店垭镇大林村属于喀斯特地貌,常年缺水,当地农民生活困难。20世纪80年代,村党支部书记找到郭大荣说:“村里实在太穷,你常年在外打工、见识广,就带着村里后生们一起去谋生吧。”
1990年,带着老支书的重托,只有初中文化的郭大荣便带领乡亲们外出挖矿,并牵头承包了当地一座矿山,个人年收入5万多元,成了村里第一个万元户。
1991年3月,一场意外事故(雷管误爆)致使郭大荣双眼失明,全身6处骨折。为了早日恢复身体功能,他先后经历了3次大手术,不仅花光了家中所有积蓄,还欠下了几万元外债。从此,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改变。
经济上的损失可以弥补,但双眼失明却让郭大荣无法接受。郭大荣受伤后住院期间,正是乡亲们和家人的关照与安慰,让他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仅用半年多时间,不但学会了走路,还能照顾自己的饮食起居。
1994年,郭大荣让妻子买回2头仔猪,尝试着养猪挣钱。他用竹棍当“眼”,摸索着粉碎猪草、搅拌玉米粉。当年1头生猪出栏,收入2500多元。
1995年,他又买回了5头仔猪,由于缺乏养殖技术,猪不是生病,就是长不肥,让郭大荣非常苦恼。
1996年,郭大荣只身赴宜昌市远安县拜师学习养猪技术,师傅见郭大荣是一位盲人,连忙推辞并转身离开。郭大荣双膝跪地:“学不成,我就不走了!”师傅见郭大荣如此真心,便答应了他的请求。
店垭镇是湖北省襄阳市和宜昌市生猪、仔猪集散中心,家家户户都养猪。每当遇到生猪养殖技术问题,村民们都会向郭大荣请教。因此,他家便成了养猪科普中心。
命运多舛。一场猪瘟,让郭大荣家生活再次陷入困境,快要出栏的70头生猪,一晚上病死6头,余下60多头猪全部作为瘟猪就地掩埋销毁,亏损7万多元。
正当郭大荣一筹莫展之际,店垭镇烟站技术员帮助他承包了3亩地试种烟叶。
种烟叶对一个盲人来说,困难更大,能不能安全地走一圈都是大问题,于是,郭大荣又让妻子牵着他认路。
种烟叶、烤烟叶是件“技术活”,土地干湿、温度高低等因素直接关系烟叶质量。温度观察每3小时1次,时间久了,妻子身体吃不消,劝说他放弃,但郭大荣硬是凭借顽强毅力,只用7天时间学会了测量温度。
没有眼睛,怎么看?郭大荣脱掉上衣走进烤烟房,凭身体感觉估摸室内温度和湿度。郭大荣自创的“皮肤测温法”,与实际温度误差不超过0.5℃。
凭着一份初心,郭大荣先后学习了机器修理,生猪配种和接生等技术。
如今,郭大荣往地里一蹲,就能说出两株烟叶间的距离;手一摸,就知道烘烤温度合不合适。
2016年,郭大荣的烟叶种植面积由原来3亩地发展到80亩地,养猪场也逐渐形成规模。2016年,累计支付工人工资8.4万元,土地租赁费3.75万元。在郭大荣的带动下,大林村14户贫困户依靠发展生猪养殖和烟叶种植,全部实现脱贫。
“吃不愁、穿不愁,户户有产业,家家生活幸福美满。”这是郭大荣的目标追求。“我双眼失明后,很多乡亲都在帮助我、鼓励我,那时我就想,有机会一定报答他们。”为此,他出资7万多元为村里修建了蓄水池、平整了1千米山路,方便村民生活。
2016年,郭大荣主动找到村干部,要求退出已享受多年的农村低保。村干部不解地问:“你的情况符合低保政策,给钱还不要?”郭大荣回答:“我还能干活,应当把低保名额让给更困难更需要帮助的人。”
养猪、种烟叶生意做大后,郭大荣又扩大产业经营范围,种植白芨、七叶一枝花中草药,并优先安排14名贫困村民到种植基地务工,每年支付务工费8万多元,还免费为一些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
郭大荣说,白芨和七叶一枝花属于草本中药材,绿色生态,在美容等行业十分走俏,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他介绍,特别是七叶一枝花对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要求苛刻,但平均亩产值能达到10余万元,药用效果也非常明显。他将七叶一枝花种植技术传授给村民,让这朵小花实现了大面积种植,走向市场。
2017年,烟叶经营亏损大,亲人们劝他减少烟叶种植面积。郭大荣却说:“我不种烟叶,村里那些年老体弱、不能外出打工挣钱的乡亲怎么办?我多种一天,他们就多挣一天的工资。”为了偿还债务,他卖掉了儿子的小轿车。
在郭大荣身残志坚精神感召下,贫困村民刘银海规模养鸡万余只,2016年获利40多万元。
郭大荣说:“下一步,我想领着村民一起种植中药材、水果,发展绿色经济。”
大林村党支部书记李百刚说:“正是因为有了郭大荣这样的脱贫带头人,全村乡亲勤劳致富奔小康的信心更足了、干劲更大了,2018年,大林村将如期摘掉贫困村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