芫荽菌核病的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技术
2018-01-16赵永超高新建屈庆伟
赵永超 高新建屈庆伟 刘 永
(1.山东鱼台县滨湖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2.山东省鱼台县农业局 3.鱼台县谷亭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272300)
近年来,大拱棚栽培芫荽作为一种特色蔬菜产业在鲁南环微山湖滨湖地区得到迅速发展。但随着多年连茬种植,芫荽菌核病发生面积不断扩大,危害逐年加重。由于该病是本地区新发展起来的病害,加上广大农户对该病缺乏有效的认识,因此,造成部分菜农损失较为严重。据统计,2008年环鲁南微山湖的任城、金乡、鱼台等区、县芫荽菌核病相继发生流行。鱼台县部分蔬菜基地种植的芫荽田块中,由于该病造成大幅减产地块占26.2%,2015年达到42.8%,部分地块甚至提前拔园。为了有效控制该病,我们进行了2年的连续观察和综合防治技术探索试验,取得显著效果。
1 病源及危害症状
经镜检分析,本地区芫荽菌核病病原菌为子囊菌亚门真菌。该病在幼苗和成株期均可发病。主要危害茎部。在未流行前该病只在个别地块发生。发病始期先在芫荽茎基部开始出现水渍状软腐状,随病情发展,逐渐致幼苗折倒枯死,此时农户往往误认为是猝倒病或其它病害,导致防止错误,并延误治疗适期。
在田间湿度大时,感病部位往往长出棉絮状白色菌丝,致感病组织逐渐腐烂,并向四周蔓延。后期在菌丝间会形成黑色鼠粪状的坚硬菌核。同时,该病发病时,腐烂植株组织无异味,有别于细菌性病害。气候适宜时,2~4天大面积暴发流行,对芫荽茎、叶柄等造成生长缓慢,植株萎蔫,轻者产量、品质降低,重者造成绝收。芫荽菌核病流行时,植株茎基部、叶柄同时发病,并逐渐萎焉干枯,造成植株不能正常生长。
2 影响芫荽菌核病发生的因素
2.1 气候因素
通过观察,芫荽菌核病在温度15~20℃、相对湿度85%以上时易发病,但不一定造成大流行。温、湿度适宜而无雨时,病害只在个别地块的部分植株茎基部发生。保护地内芫荽多先在浇水后遇连阴天或连续降雨2~3天时部分地块开始发病,造成菌核病流行。病菌借助病残体在土中越冬和传播是造成流行的重要原因;在调查中还发现,通风地块发病轻于低洼地块;分散种植轻于连片种植。可见田间小气候的温、湿度对该病的发生流行也有一定影响。
2.2 芫荽品种及生长势
在菌核病流行期间,部分大叶芫荽和生长较快的品种感病偏重;相邻种植的当地抗性较强和生长较慢干物质积累较多的品种发病较轻,本地部分品种甚至不感病。说明芫荽品种间抗病性差异较大。在抗病品种中,下部衰老叶片不及时清除的危害稍重,部分生长旺盛的不发病或发病轻;在易感品种中,生长势强的地块发病明显轻于生长势弱的地块。另外,露地芫荽轻于保护地芫荽。
2.3 生育时期影响
据观察,芫荽苗期管理精细者偶有此病发生,定植成活后也有轻微发生,但进入生长旺盛期的部分地块,发病快而迅速,多在短时间内致芫荽茎基部、叶柄部感病,其发病和损失都比较严重。
3 防治方法
经连续两年对发病规律和防治技术探索后,总结出以下一套较为有效的防治技术措施:
3.1 选用抗病品种
经2年生产试验表明,加西亚、FA-1415等(以色列品种)大红果品种和当地斯洞双田、L402等粉红品种表现较抗芫荽菌核病,可在生产中选择种植。
3.2 实行合理轮作
部分农户为求效益,进行连续多年种植,导致田间病残体和病原菌积累较多,因而发病严重。建议种植2年且发病的田块应及时轮作换茬。
3.3 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残体
为防控该病大发生,应从苗期进行精细管理,尤其是加强设施内湿度的管理,可有效预防该病大发生。在低洼或易积水地块,应采用带排水沟的小高畦种植模式,同时不宜过密,以改善田间的通风透光条件。采收后应及时清除病、残体和枯枝、落叶,并及时带出田外深埋,压低田间菌源量。
3.4 合理施肥,适时补肥
生产中建议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增施有机肥,以实现均衡营养健身防病的目的。在芫荽育苗期,结合田间管理,可喷施(金)云大120+中微量元素,以提高植株抗逆性,是防控芫荽菌核病扩展、蔓延、减少损失的有效措施。
3.5 药剂防治
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可用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1500倍液喷雾2~3次,防控效果较明显。对于处于生长盛期的芫荽田块,应结合施药预防,及时通风排湿,效果较好。芫荽菌核病发生时,应首先清除发病组织残体,然后用75%拿敌稳水分散粒剂2000~3000倍液喷雾2~3次,防治效果较显著。但在采收前10~15天应停止施药。
另外,在药剂防治的同时,对于部分生长势偏弱田块适当加入部分生长调节剂如金云大120或有机叶面微肥并结合浇水追施肥料,对于缓解和防控该病发生恢复芫荽生长有显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