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2018-01-15王秀荣
摘 要: 当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产教融合”正是当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测新型模式,本文分析了“产教融合”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策略。
关键词: 产教融合;学校;企业;合作
当今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随之带来了社会各个层面的变化,对于现代职业教育而言,进一步加快校企合作的步伐,加大产教融合的范围,既符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政策,也可以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更多技术和素质双高的优秀人才。因此,各个高职院校要把重心放在改革办学模式上,学校和企业要积极合作,研发出适合产教融合的新课程和教材,大力施行集团化管理,通过产教的深度融合,学校和企业拧成一股合力,为培养一批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高素质高技术的人才提供强大的保障,也为提高人才质量开辟一条新的路径。
一、实施“产教融合”的当下现状
随着国家对于产教融合相关政策的出台,各类高职院校调整了和各级企业的合作内容,加快了合作的实训和实习基地的建设,而且,很多高职院校逐步推进工作学习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例如为人称道的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和国美电器合作推行的“三明治式培训”,就是把工学相结合,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获得了更高的技能水平,也使得学校的就业率大幅提高,学生的对口率也明显增高,这也无形中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但是,虽然当下的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政策支持,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它潜在的一些不利因素,不能过度乐观,更不可盲目推行。例如在校企合作模式上,学术界将其分为了三个层次:浅层次合作、中层次合作和深层次合作,而当下的校企合作方式虽然名目繁多,但在实践中过于简单粗暴,在实际操作中停留在浅层次合作的占了大多数,也就是学校仅仅按行业发展确定专业内容,企业派出由专家组成的委员会到学校进行专业建设,并在企业建立相关的实习基地和实训岗位。这样的合作方式由于没有形成深层的科学体系,方式机械呆板,难以取得良好的成效。
二、实施“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
( 一) 国家相关的制度保障不到位
当下各级政府响应政府的政策,更加重视高职教育中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并出台一系列有利于学校和企业合作的建议和意见,进一步深化二者合作的内容,积极推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实。但是,由于在国家层面山尚未出台能够有效保障校企合作方权利和义务的相关法律法规,没有形成政策层面对于学校和企业的行之有效的支持和保障,也就难以唤起校企合作的激情,因此,相关的学校和企业也就无法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一套制度体系,无法为二者的合作提供一个广阔的发展平台。
( 二) 企业积极合作的意愿不强烈
盈利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基础,企业发展最终的落脚点就是创造和积累财富,并逐步壮大。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策略,而非不得不履行的义务,学校和国家才是肩负着培养人才重任的的主体。企业与学校合作培养人才最大的利益点是为了吸纳更多优秀的人才,但目前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企业,完全可以从人力资源市场招聘廉价丰富的劳动力,根本不必要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培养人才;而且学生在企业实习或实训期间,会给企业带来各方面的负担,但收益甚微,因此,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愿望也就大打折扣。
( 三) 学校合作办学的条件不成熟
目前的很多高职院校由于自身条件的不成熟,与企业合作进行实验和实训的基础薄弱,高职院校的师生服务社会的公共意识差,服务能力也欠缺,学校的专业设置也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对口就业率也非常的低,因此,很难吸引优秀的企业参与到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中来,也阻碍了校企合作的前进步伐。可以说,企业合作的意愿来自合作方带来的正能量和巨大的经济效益,而学校的服务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对二者合作的深度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实施“产教融合”的具体策略
( 一) 政府加大支持的力度,拓宽合作的渠道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靠的是学校和企业二者的密切合作,在互利互惠的技术上,双方自愿参与其中,为了使合作能够更加深入,达到共赢的目的,既要靠学校和企业的努力,也要政府加大支持的力度,拓宽合作的渠道。首先,校企合作需要政府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证学校和企业的合法利益,规范二者的行为,规定二者的责任和义务。其次,政府还可以在经济上对于二者的合作进行物质奖励,例如通过减免企业税收,增加学校的资金投入等方式进行经济支持,还可以在一些政审批示上开通绿色通道。另外,政府还可以建立高职教育集团,并以集团为主导,优化资源,科学统筹,建立系统的校企合作体系,深化二者的合作,还可以制定相关的评价机制,定期对校企合作进行摸底和评估,保障合作的高校推进。
( 二)学校和企业建立校企互利共赢的机制
校企合作不能只着眼于眼前,要有更加长远的眼光,如此,才可以排除短视的投机行为,实现未来的互利共赢。但是,现在大多数的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还是以一次性居多,这种浅层次的合作方式很难获得长远的共同利益。因此,企业和学校应该达成深层的合作关系,建立起一套良好的合作机制。站在企业的立场来看,企业合作的目的是为了吸纳更多经过优质的培训可以直接上岗的人才,并为企业的技术革新提供支持;从学校的角度来说,是希望企业提供更多实习和实训的机会,接收学校输送的人才。因此,找到二者合作的利益交叉点,让学校和企业都能看到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才能使二者的合作深入而持久。
( 三)校企合作的具体内容。
1. 共同设置专业。
首先,高职院校要集思广益,听取并采纳专家的建议和意见,积极进行专业调研,结合当下社会的需求以及企业发展的岗位需要,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并努力打造各个学校的特色专业和优势专业。其次,企业要和学校共同就人才培养的模式、专业课程的设置、教学课程的研究等方面进行积极地沟通和协商,既要让专业的设置满足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更要确保专业建设符合社会的发展潮流。最后,学校和企业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课程标准和相关专业课程,共同培养出一批批可以零距离上岗的合格的高素质高技术的毕业生。
2.共同建立实训基地。
专业的实训基地是学生得以熟练掌握技术的重要场所,学校也藉由此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因此,学校和企业要把共同建立实训基地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落实到位,使其切切实实地成为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提高高职教师专业技能的一个平台。学校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来改善基地的各项设施,优化各方面的实训条件;企业也要加大投入的力度,为学生的实践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值得借鉴的譬如“厂中校”的建立,就是由企业提供场地,由学校提供设备,企业管理和学校师生的定期实习相结合,实现二者的互惠共赢,从而实现更加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
3. 共同培训师资。
高职院校的教师对于提高学校的科研水平,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高职院校学生能否满足未来企业的需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实践水平。因此,学校和企业都要创造更好的条件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养和技术能力。例如,可以定期让老师去企业进行学习,通过实训提高技术水平,企业也可以让教师参与到企业的技术研发中去,并把最新的技术信息通过教师带到课堂,传递给学生,以便学生了解行业的发展方向,而且,教师也可以为企业发展献言献策,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从而让自己成为学校和企业深入发展的桥梁。
总之,社会发展一日千里,学校和企业也不能故步自封,一定要用开放的眼光和包容的态度对待产教融合这一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社会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黄瀚玉; 刘邵鑫; 曾绍伦.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J] 教育与职业. 2018(06).
[2] 龙德毅.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角色定位和责任——构建“行业制定标准,院校负责培训,政府实施监督”校企合作的基本制度和运行机制[J]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5(06).
作者简介:王秀荣(1977.06-)男,河北怀安人,汉族,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数学、机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