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培育的影响因素
2018-01-15王倩董春盈徐淑娟
王倩 董春盈 徐淑娟
摘 要: 通过分析高等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培育缺失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影响高等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培育的因素包括学生自身因素、学校因素与社会环境因素三个方面,为寻求高等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与对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工匠精神 影响因素 人才培养
《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显然,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目标任务是培养国家建设各行各业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理应是国家未来工匠的摇篮。当前,面对制造强国建设和技能强国建设对高级技能人才的旺盛需求,高职院校必须大力加强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既是服务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又是促进学校发展和学生发展的现实需要。在高职院校中培育当代工匠精神,是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战略选择,也是中国特色“大国工匠”精神塑造的新途径。然而,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工匠精神”的培育并未在高职教育中真正实施。
1.高等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培育缺失的原因
一是传统思想观念造成“工匠精神”培育的缺失。我国儒家思想主张“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导致在中国传统认知里,对工匠和体力劳动者存在一定的偏见与歧视。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一些家长不愿意孩子成为体力劳动者。二是高职院校不当的办学模式导致“工匠精神”培育的缺失。在多年的教学改革进程中,高职院校并没有正确认识到“工匠精神”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价值,“工匠精神”的培育在高等职业教育中难以实现。在职业教育蓬勃发展时期,一些高职院校即使自身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备短缺,争相开设热门专业,不切实际地扩大招生。这显然是利益使然,引发的结果是学校无法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质量,更缺乏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难以顾及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培育。三是工学结合不严密导致“工匠精神”缺失。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最终目的是促使学生与工作岗位无缝对接,不仅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对待职业的责任心、使命感,更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为学生未来更好地服務于企业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实际现状是大多数企业往往从安全、风险及管理成本等方面考虑,并没有让学生真正进行工学结合的学习。另外,针对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设置还不尽完善,最终影响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培育。
2.高等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2.1“工匠精神”未融入课堂教学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课堂教学仍然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在培育学生“工匠精神”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把“工匠精神”有机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工匠精神”的熏陶,强化对“工匠精神”的认识,耳濡目染下影响学生的服务意识、责任意识、诚信意识等思想和行为。从目前看,广大教师未将“工匠精神”有效融入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教师与学生的重视度均不高,导致教师没有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培育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与理解。
2.2缺乏具备“工匠精神”的师资队伍
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度偏低、部分教师的实践能力与教学水平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教师的责任意识不强等都说明在高职教育中缺乏具备“工匠精神”的师资队伍。导致学生的专业技能、服务意识、奉献意识、责任意识及精益求精意识相对较差,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培育。显然,缺乏具备“工匠精神”的师资队伍,不利于全面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离不开所有教师的共同努力,每位教师都有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培养的责任和义务。因此,教师首先要具备为人师表的职业属性,不仅要努力钻研学问,还要爱岗敬业,具备“工匠精神”。
2.3社会环境的导向力度不够
社会环境是决定高职学生正确认识“工匠精神”的客观因素[1]。从德国、日本、美国与我国的对比中可以看出,由于观念不同导致人们对待职业时的态度截然不同[2]。在德国、日本及美国,人们更加虔诚和专注地对待自己的职业[2]。在我国,由于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大多数人对待职业更趋于利益化,仅专注于所得与所获而失去对工作与职业的敬重与责任心。目前,我们需要积极引导的政策制度、社会氛围和思想观念构建“工匠精神”的社会土壤,形成“工匠精神”的文化和意识,不断加大宣传效应,营造全民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奉献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引导高职学生以积极崇敬的心态看待“工匠精神”,并希望自己成为具备“工匠精神”的高尚的人。
3.高等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培育的影响因素
3.1学生自身因素
高职学生的价值观及学习能力均影响其接受“工匠精神”的培育。学校的教育和社会的影响对高职学生的价值观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确的价值观对高职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正面的导向作用,并能正确规范与约束他们的日常行为活动。现状是一些高职学生责任心不强,以自我为中心。针对这种情况,高职院校要注重思政理论课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另外,高职学生入学时成绩偏差,学习方法不当,难以形成系统有效的学习方法与习惯。这种情况将影响学生对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学习。此时学校教育将起到关键作用,教师要因材施教,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让学生通过高等职业教育获得相应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最终达到自我实现。
3.2学校因素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育离不开学校的教育,因此学校的教学条件、师资队伍及校园文化等均影响“工匠精神”的培育。在教学条件方面,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软硬件条件基本能达到教学基本要求,但仍需要资金的支持,满足学校各种教学设备与器材不断更新。高职院校的师资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有资源。由于教师的职业属性,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课堂,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理想。校园文化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3]。学生置身于学校大环境中,校园文化在无形中影响学生的思想、价值取向及日常行为。因此,可以通过针对性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宣传“工匠精神”,营造出浓郁的弘扬“工匠精神”的校园氛围,让“工匠精神”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让学生明白学校就是“工匠”的摇篮,而成为一名优秀的工匠是他们的追求和梦想。
3.3社会环境因素
首先从观念上让高职学生对“工匠精神”具有正确的认识。可以通过有效的宣传手段营造弘扬“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让人民群众知道“工匠精神”、了解“工匠精神”、致敬“工匠精神”,进而积极争做优秀工匠。同时,为长期发展与保障“工匠精神”的传承,国家应从制度层面积极制定相关政策,为提升工匠的社会地位与待遇给予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政策的制订必然会对高职院校的发展指明方向,同时对高职学生的就业发挥明确的导向作用。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计划的不断推进,“工匠精神”必然有力推动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跃升,并促进中国经济的转型崛起。
4.结语
高等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育既取决于社会与学校的培养,又依赖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社会为高等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了滋养的土壤,是“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环境;学生作为培养对象,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及积极主动的行为态度等均是影响“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因素;在当前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则是高等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培育的关键主体,学校要采取多种方法与手段尽力做好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夏雪婷.高职生“工匠精神”培养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7.
[2]周海英.中日德比较视角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探析[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0(1):5-6.
[3]胡小成.“工匠精神”内涵探析[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4):113-117.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中国制造背景下高职院校全面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路径研究”,项目批准文号:2018SJA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