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院校大学生保密意识的调查
2018-01-15胡博闻
胡博闻
摘 要: 当今时代是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保密工作存在一些新情况与新问题。公安院校大学生保守国家秘密是应尽的责任与义务。他们是我国未来公安事业的接班人,其保密意识现状如何,有何特点,是保密工作必须正视的问题。因此,对其保密意识的调查与研究尤为重要。本文结合调查问卷,对公安院校大学生的保密意识进行调查研究,旨在了解公安院校大学生保密意识现状,就如何加强学生的保密意识提出建议。
关键词: 公安院校 大学生 保密意识
提高保密意识的目的是保守国家秘密,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当今时代下,树立良好的保密意识是贯彻落实“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十六字方针的前提。公安院校肩负着培养优秀共和国预备警官的重要使命,公安院校要加强对学生保密意识的培养,教育学生成为共和国的忠诚卫士。
一、调查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大学生保密意识的现状。《当代大学生保密意识调查问卷》对几所公安院校、不同专业的公安院校大学生(以下将公安院校大学生简称为大学生),以问卷的形式进行随机调查。
调查实施前收集大量相关材料,提出从公安院校大学生对国家秘密的认识情况、公安院校大学生对保密管理规定的认识情况和公安院校大学生保密教育情况三个方面进行考察。调查数据采用专业数据统计软件完成。
二、公安院校大学生对国家秘密的认知情况
调查研究表明,当前大多数大学生可以认识到保守国家秘密的重要性,同时,对于工作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保护的重要性也有较清晰的认识。95%的公安院校大学生认为国家秘密需要保护,对于自觉保守国家秘密的义务有一定的认知,89%的大学生能够认识到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公民都有保守国家秘密的义务。虽然大学生能够认识到保守国家秘密的重要性,但对国家秘密的内涵和外延缺乏清晰的认识。同时,大学生对于包括互联网、电话通信、移动存储介质、纸质文件在内的常见的泄密途径有一定的了解,已能意识到通信传递中的泄密风险,但对于泄密风险无处不在认识不足。
(一)办公自动化保密意识普遍淡薄。
大学生在校内学习和校外实习的时候,都会运用到办公自动化系统,随着办公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在使用各类计算机、网络、移动存储介质的同时,因计算机泄密、网络失密、移动存储介质失密的事件时有发生。据调查,53%的学生没有计算机开机密码设置方面的保密意识;95%的学生会安装杀毒软件,35%的学生会选择安装来历不明的软件;71%的学生会随意将他人计算机和U盘上的文件拷入计算机,从而可能導致计算机被植入“木马”程序或者感染计算机病毒;45%的学生不知道移动存储介质不得在涉密计算机和非涉密计算机之间交叉使用。在对大学生办公自动化保密意识的调研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办公自动化应用的保密意识淡薄。
(二)对科研工作方面保密意识相对缺失。
大学生在学习过程和毕业工作中,会有参与科研项目和撰写论文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直接、间接地接触需要保密的内容。据调查了解,30%的学生在参与重要科研项目时表示,老师没有做出相关的保密要求。这要求大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提高对科研论文和科研项目的保密意识,提升保密内容甄别能力。
(三)手机安全保密意识初步具备,但忽视手机选型不当带来的失密隐患。
目前,一些垃圾短信、微信、QQ、二维码等信息侵入手机,个人信息泄密严重,大学生普遍具备初步的手机安全保密意识,仅13%的学生会受好奇心的驱使用手机点开手机短信内附上的网站链接,部分大学生会扫描不知名的二维码关注个别公众号,以获取价值较低的“小礼物”。据个别访谈了解,85%的大学生不重视手机型号的选择,而只注重外观是否美观、时尚,功能是否齐全。这说明大学生使用手机的安全保密意识有待进一步强化。
三、公安院校大学生对保密管理规定的认识情况
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对于国家的保密管理规章制度缺乏一定的了解。25%的受调查公安院校大学生认为可以在家中阅办涉及国家秘密的文件,18%的大学生认为涉密载体可以随身携带,29%大学生不清楚U盘等移动存储设备不能在涉密计算机和非涉密计算机之间交叉使用,19%的大学生不清楚涉密载体需要上交有关部门集中专业销毁,大学生群体对于涉密载体保管和销毁过程中的管理规定和泄密风险认识不足,而对于涉密计算机系统的物理隔离保密规定,受调查的公安院校大学生几乎完全不了解,在被问及“涉密计算机系统与国际互联网之间应该如何隔离”这一问题时,部分大学生选择个人计算机常用的“防火墙隔离”方式,仅有21%的大学生选择正确的“物理隔离”方式。大学生保密管理知识的匮乏,一方面是因为平时几乎不接触国家秘密,另一方面是因为接受保密教育的渠道较少。因此,对于提高公安院校大学生的保密意识素养,增强其认知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四、公安院校大学生的保密教育情况
调查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对于我国的保密管理体制和保密法有一定的了解,部分大学生认为有必要在大学期间开设保密教育的课程,可见大学生群体对保密知识的渴求与他们已了解的保密知识的匮乏存在矛盾,我国的保密宣传教育工作在公安院校大学生中已有所涉及。71%的公安院校大学生认为应该注重保密意识的培养。表明大学生对于保密意识教育在保密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有清晰的认知。总体看,我国大学生对保密意识的整体把握并没有想象的理想。因此,需要学校、社会、个人三方面的努力,逐步提升其保密意识,增强其保密能力,逐步成为合格的大学生。
在公安院校保密意识教育工作中,教师担负起了重要的角色,教师的传递方式便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公安院校教师在从事保密意识宣传与传授的过程中,要做到“打铁还需自身硬”,以过硬的安全保密意识素养培养一批又一批合格的大学生。
五、明确认识对大学生普及保密教育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高等院校的保密宣传工作仅仅停留在领导和教职工层面,缺乏对大学生的普及性保密教育,形式发展对高校保密教育工作提出新的需求,加强对广大学生普及保密教育应该是新的重点工作。公安学校培养的大学毕业生进入公安领域工作,大多数工作存在涉密问题,在校时,保密意识的欠缺可能带来泄密风险。通过保密教育,学生了解常见的泄密途径,熟悉保密管理规定和相关法律等,将为他们工作后自觉遵循保密法规制度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通过教育培养大学生的保密意识,对于维护国家利益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处于稳步迈进的时期,所以保密教育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公安院校大学生是共和国的预备警官,毕业后从事涉密的公安工作,他们更应该认识到保密的意义,增强自身的保密安全意识,意识到保密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价值,通过丰富自身的知识,将保密意识转化为保密行为,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力量,提高素养,强化能力。
六、丰富对公安院校大学生普及及保密教育的基本内容
对大学生普及保密教育应该从实际出发,根据大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教育内容。总的来说,教育内容包括保密工作的重要意义和最新保密工作形势、党和政府有关保密工作的法律法规、学校保密规章制度和教育科研工作中的保密事项,计算机和网络安全保密常识及保密先进典型和失泄密案例等。同时可以将保守国家秘密与保护个人隐私等结合起来开展教育,尽量缩小教育内容和大学生实际的距离,从而提高大学生接受保密教育的自觉性,确保保密教育的质量。
七、创新对公安院校大学生普及保密教育的途径方法
在大学生普及保密教育的过程中,高校应该注意采取灵活多样的宣传教育方式。要利用好新生入学教育、两课课堂教学、思政课、形势与政策课、毕业生離校教育等环节,结合报广播、网络宣传、讲座报告、特色活动等多种方式,将保密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统一起来,开展全面、系统的宣传教育,突出重点,常抓不懈,使得大学生的保密意识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启迪,逐步增强在校大学生的保密观念。
(一)在学校重视学院、队长、教职工联动中加强保密意识的树立教育。
学习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保密教育工作。在学校层面上,把保密教育纳入形势教育课或者设置专业课程。在学院层面上,各学院办公室要加大保密安全知识的教育力度,注重学生保密意识的培养。在教职工层面上,对学生辅导员、硕士研究生辅导员做要求和规定,在做项目、指导论文的过程中以良好的保密素养、娴熟的保密技能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培养学生。
(二)在宣传教育中加强保密知识和保密常识的普及教育。
学校应注重和加强保密法律、法规的宣传,提升学生的保密技能。
(三)在课堂外知识传授中强化保密技能的培养教育。
在课程的设置上,公安院校要重视保密教育课的设置,纳入日常教育计划,配备专门老师,集体备课,普及保密安全教育,从本科阶段开始做好保密教育的基础,在硕士研究培养阶段进行保密技能的强化,为今后公安工作的党政管理有更好的保密安全职业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在对口实习单位的演练中培养保密安全的实战经历。
公安院校与对口实习单位之间有长期的合作培养关系,实践培养的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极高保密意识的预备警官,为日后公安工作高效安全地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公安院校是我国培养优秀公安队伍人才的重要基地,培养大学生的保密意识,提高大学生的保密技能是公安院校教育的重中之重,是预备警官们成长为公安队伍科研人才、管理人才的必备条件,更是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要。增强预备警官的保密意识,需要师生共同努力,严守保密法律法规,促进保密意识教育发展的规范化,为提升信息化社会保密工作的水平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张爱艾.大学生保密意识培养面临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