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保障机制研究
2018-01-15汪慧兰
汪慧兰
摘 要: 要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高度重视學生党员发展工作,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把优秀的大学生吸纳到党的队伍中来。从发展前教育考察、发展中严格程序纪律、发展后跟踪指导三个方面做好学生党员的发展培养工作,确保发展的学生党员质量,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学生党员 质量保障机制
2014年6月1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其核心是提高发展党员质量,保障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提出了发展党员的新十六字方针:“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根据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的发展要求,对党员发展质量提升和党员队伍结构优化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根据中央组织部党内统计公报结果显示,截至2017年12月31日,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8956.4万名,其中学生党员178.8万名;2017年共计发展党员198.2万名,其中学生党员69.9万名,占比35.27%。发展优秀大学生入党,是高校育人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加强高校中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确保学生党员发展的质量,不仅可以为党组织增添新鲜血液,还可以通过学生党员发挥导向和示范作用,诠释党的先进性,增强全体学生对党组织的向往。
一、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发展质量的因素
当前,在高职院校实际的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中我们看到,还存在一些影响学生党员发展质量的客观因素。
1.学制短,对学生党员培养、考察难度大。
高职院校的学制一般是三年,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强化实践教学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高职高专类专业实践环节不能少于总学分的50%,支持学生参加企业技改、工艺创新等实践活动。所以,高职院校一般执行的是“2+1”的教学模式,两年在校理论学习和一年的实训、企业顶岗实习,这就造成学生在校时间短,对学生党员发展的教育、培养、考察等实践有限。经过新生入学后的第一次党课,部分学生才会对党组织有懵懂的认识,思想积极的学生递交入党申请书,组织通过考察其思想品德、学习成绩,经过二级学院的党课学习和考察,优秀学生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经过党组织一年时间的教育和考察,思想、工作、学习确实优秀的学生才被确定为党的发展对象,列为重点培养对象,参加学校党课,进行党的相关知识系统学习,在通过校党课考察、群众座谈、党支部大会讨论后,大学二年级下半年或大学三年级上半年发展为预备党员;大学三年级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党组织对这些重点发展对象、预备党员的考察、教育等环节很难落实,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党员发展的质量。尤其是顶岗实习以后,学生会接触到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看到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矛盾冲突、不正之风、颓废文化等,对价值观念造成冲击,某些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出现动摇。优秀的学生入党后基本上都离开校园,进入顶岗实习阶段,他们先进性的规模效应难以充分显现,对在校学生的榜样激励作用不明显。
2.一些学生入党动机不端正;再教育时间短、手段单一。
学生党员的发展不仅仅是形式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进行思想上不断教育、不断纠正、不断升华的过程。在思想上入党,真正具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确保学生党员发展的质量。一些学生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动机不端正:第一种是将入党作为一项荣誉,抱着虚荣的心理递交申请书;第二种是盲目从众,“批发式”申请入党行为比较突出,这一点在大一新生阶段体现得尤为明显,在入党教育第一课后一窝蜂地递交入党申请书,在那之后递交的学生少之又少,甚至没有;第三种是在就业形势面前,有些学生把入党当作人生路上的铺路石,为了将来获得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第四种是有些学生对入党积极性不高,但是家长希望其能够入党。现有的学习和教育主要手段就是两级党课的学习和考察,时间短,手段单一,且集中学习的效果一般,很难真正起到修正学生入党动机的作用。
3.注重技能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作用不突出。
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是根据社会需求设置的,我国高职教育是随着社会对于技能人才的需求而出现的,其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懂技能的实用型人才,其教学过程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培养目标是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职业技能培养,培养出生产、经营、管理与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采用的是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实际能力的训练,并且在课堂教学方面要详细讲解与实践相关的理论要求,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强调知识的实际运用。基于这样的培养模式,各高职院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会侧重考虑专业技能课的教学,在教学计划的设定中会压缩思政课等公共课的学时。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对专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设置提出了明确的规定,两门必修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再开设“形势与政策”课,这些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的主渠道,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实际教学中,思政课并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且在学生党员的发展中并未单独考察学生的思政课成绩和课堂表现。
二、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保障机制
2012年,江苏省教育厅在全省高校开展“身边榜样,前行力量”的主题教育活动,我们欣喜地看到,在这些榜样中,很多都是学生党员,在大学生这个群体中起到了一定的榜样示范作用。中国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教育部党组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严格坚持标准,提高发展学生党员质量,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坚持慎重发展、均衡发展,有领导、有计划地进行,坚持入党自愿原则和个别吸收原则,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努力建设一支信念坚定、素质优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纪律严明、作用突出的高校学生党员队伍。这就需要各高职院校建立健全学生党员发展的质量保障机制,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点,从新生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到发展为预备党员,再到转正为正式的中共党员的整个过程进行科学规划,完善学校党委、院(系)党组织、学生党支部三级衔接的工作体系,规范学生党员发展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不断提高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把真正优秀的学生吸引到党组织中,从源头上提高学生党员的质量,这对于整个高校的党建工作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严格学生入党前教育和考察——设立责任区党员老师工作坊。
目前,各高职院校对每个新生班级都会配备两名责任区党员,主要是由辅导员、班主任和相关专业老师担任,一般每个老师会负责一到两个班级,这部分工作对责任区党员老师来说不是主业,教学工作、个人发展,加上正在深化的分配机制侧重教师的科研、论文及教学成绩,使党员责任区老师难以投入太多精力在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上,责任区党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整个发展前的教育、培养、考察不够系统规范,教育内容和形式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甚至有些混乱,有的学生因为对责任区党员老师不熟悉,入党申请书、思想汇报递交到了辅导员手上,通过辅导员转交,或者递交时党员责任区老师不在就放在其办公桌上,责任区党员老师和申请入党学生之间交流甚少,更谈不上教育。推荐上党校、列入党积极分子等,有的责任区党员老师会征求辅导员、班主任的意见,有些责任区党员老师根据学生成绩或班级担任职务推,结果出现了有些被推优的学生党校考核不合格的尴尬现象。从一名对党认识肤浅的学生成长为入党积极分子,再到发展对象,这需要党支部、责任区党员老师不断教育、培养。每位责任区党员老师要从学生递交入党申请书之日开始对该学生建立动态的数据库,包括递交申请书日期、首次思想汇报上交日期、上两级党校时间及成绩、推优时间等,甚至包括思想教育的时间及内容,这样就可以避免出现以上情况,把学生党员发展从源头上规范起来,充分发挥责任区党员老师的作用。对于发展之前学生的教育内容以党的相关理论知识为主,学习形式要多样,把党校培训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谈心谈话等形式相结合。针对每个学生党员每年参加集体学习的时间一般不少于16个学时的规定,可以考虑借用心理指导老师的工作坊制度,鼓励责任区党员老师选择一个学生党员教育专题设立工作坊,规定每个学生党员结合自身专业学习的空余时间,参加其中的某一个或者几个工作坊,在工作坊中以团体或者个体的形式开展新党章学习、十九大报告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专题学习,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四个正确认识”,将中国置于国际发展格局的大框架下,将中国发展和世界其他国家发展进程进行比较,明确自己肩头的使命,对未来有清晰的认识,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在学生参加工作坊的专题教育时给学生发放记录卡,每个专题结束后由该工作坊老师进行等级评定或者综合评价,并把学生在工作坊中的学习成果通过思想汇报、心得交流、榜样宣讲等形式进行体现。学校可以考虑给予开设工作坊的党员老师一定的工作量待遇,起到提高责任区党员老师积极性的作用。
2.严格发展程序和纪律——落实对所发展对象的政治审查制度。
对于入党程序是有严格的规范要求的,需要做到材料规范、落实群众意见调查和发展公示规范、支部大会讨论过程规范。形式上的规范性常常会被人误解为没有必要的形式主义,但是形式不等于形式主义,之所以要强调发展党员形式上的规范性,就是因为要强调在党员发展过程中的严肃性、庄重性和权威性,这对发展的学生来说,是一次意义重大和记忆深刻的教育。在发展程序上要严格要求、规范有序,在支部大会讨论接收预备党员前要对发展对象的条件、培养教育情况、入党手续进行全面审查,审查不合格的一律不能发展。在审查时,要从是否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行、是否自觉为党的纲领而努力奋斗、是否在学习和生活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三个维度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站在提高学生党员发展质量的角度,从思想素质、能力素质、道德品质、现实表现四个方面,进一步明确学生党员发展的具体标准,注重把学生的一贯表现和在关键时刻的表现、自我评价和群众评议(量大、面广)、学习情况和社会实践情况相结合,班级同学、任课教师(尤其是思政课教师)、责任区党员老师都是对发展对象进行综合审查的重要方面。班级学生座谈会是了解发展对象的一个有效渠道,是保证发展学生党员质量的一个基础环节。在做群众意见调查时,既要一对多的调查方式,又要有一对一的方式,因为团体的方式往往会失去一些真实的意见。要始终坚持深入、务实做好群众意见调查,对于个别人的意见要慎重对待,深入了解实情,班级同学综合评价不合格的不能入党。为了更加广泛地听取群众的意见,在发展前还应在班级先进行公示。这样更加广泛而真实地听到了群众的声音,并且公示的同时也是对其他同学的宣传和激励,使他们明确前进的方向,不断向合格党员的标准靠近。除了学生朝夕相处的班级同学外,任课教师也是考查学生日常课堂表现和课程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方面,尤其是在思政课上的表现,强调发挥学生的示范作用。对于发展的学生而言,这些审查程序制度更加约束和规范他们的言行,促使新发展的学生党员实现入党动机从低层次到高层次转变,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实现对党的认识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实现党员作用由笼统到具体的转变,进一步明确党员应发挥什么作用,如何发挥作用。支部大会有一整套的流程要求,形式是严肃而庄重的,发展必须严格按照这个程序,让学生在入党的这一天受到最为深刻且终生难忘的教育。
3.严格党内组织生活——完善跟踪指导制度。
通过支部大会讨论、党组织批准入党只是起点,而不是党员的终点。作为一名党员,自觉学习和实践党的先进知识和理念、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和考验是终身的。对于已经发展的学生党员,要做好入党后的思想教育工作,要求他们参与到组织生活中,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根据学生党员的特点和需求,丰富组织生活内容,创新组织生活形式,开展开放式、互动式党内活动,结合社会形势,通过开办新党员培训班、集中上党课、国际国内形势教育等途径,拓宽他们的视野,充分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牢固树立学习和实践相结合、以习近平新時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的创新理念,不断提高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树立学生党员的良好形象,充分发挥他们在党建、学风建设、教育管理和创建文明和谐校园活动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例如,在学生公寓,对学生党员宿舍进行挂牌,接受全体老师和学生的监督、对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党员进行公开处理和通报、各支部对学生党员参加政治学习的时间进行考核,等等。除了这些大环境上的监督和教育外,每个学生党员跟责任区党员老师要保持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学生党员在顶岗实习期间,保证学生党员无论流动到哪里,都能纳入组织管理,参加组织生活。外出实习期间,要及时向党组织通报重要情况,并配合实习地的党组织做好教育管理工作,对不合格的党员要及时处置,确保党员队伍的纯洁性。责任区党员老师除了对学生实训、实习期间行为表现进行跟踪外,更重要的是把教育、引导、鼓舞进行有效融合,切实在思想政治上关怀、工作学习上激励、生活上帮扶,帮助学生党员思想上解惑、精神上解闷、文化上解渴、心理上解压、能力上解弱,关注学生党员刚刚走上工作岗位上的成长,让转正不仅仅是履行组织上的一个程序,而是成为学生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具有家国情怀、健康成长为一名社会人的重要转折。
十九大报告指出:党正在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消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高职教育承担着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学生党员发展要充分体现“十六字”发展方针,确保发展的学生党员始终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时刻保持与新时代主题同心同向。要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学生党员要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在校期间是先锋模范,进入职场为国家建功立业。
参考文献:
[1]傅光远,叶定剑,许勇.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党员发展规范性工作的思考[J].学理论,2013(36).
[2]朱志伟.基于党员发展细则的高校学生党员发展质量提升路径[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7(08).
[3]李丽娟,余俊渠.全面从严治党视域下高校发展学生党员质量保障机制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20).
[4]周飞,林雨菲.以问题为导向——对高校发展学生党员的数量与质量关系考察[J].现代交际,2018(03).
[5]陈源波.高校学生党员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5).
[6]谭瑾.立德树人视角下提升高校学生党员发展质量路径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04).
该文为2018年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党建思政课题《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保障机制研究》(课题编号:NJPI-2018-DJYB-05)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