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老区红色文化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2018-01-15孟丽君
孟丽君
摘 要: 庆阳老区地处甘肃东部,是甘肃唯一的革命老区,有丰富的红色文化教育资源。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学生要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红色文化是优秀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极具教育价值,应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中有效应用。
关键词: 庆阳老区 红色文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
中国红色文化起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时期,我国的红色文化反映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反帝反封建及争取民族自由、独立、解放的斗争历史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是特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我国红色文化内容丰富,不仅包括革命先辈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铸就的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还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创造或者遗留下来的革命根据地、革命场所、革命遗址、革命事迹、文艺作品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坚定不屈的理想信念是红色文化的重要内容和核心要义,是重要的文化瑰宝,是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是极具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的文化资源,需要我们不断地挖掘、学习和传承。
一、庆阳老区有丰富的红色文化教育资源
庆阳老区地处甘肃东部,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开创的一块根据地,是党在西北最早播种革命火种的地方,是西北红军的摇篮,是全国文明的老苏区,既是党中央和长征红军北上抗日的落脚点,又是实现全面抗战的出发点,是陕甘宁边区模范抗日根据地的示范区和后勤基地。党和革命军队在这里留下了内容丰富、独具特色、极具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的红色文化资源。具体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庆阳老区精神和南梁精神,《继承和发扬老区精神新论》中提出庆阳老区精神的内涵主要包括“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开拓创新的变革意识、艰苦奋斗的创业作风、面向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在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上,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和陕甘宁边区广大军民用生命与信念铸就的“面向群众、坚守信念、顾全大局、求实开拓”为主要精神的南梁精神;有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留下的两百四十多处革命遗址、遗迹;有在革命时期留下的许多有重要价值的革命文物;有在革命时期及陕甘宁边区时期产生的歌谣、说唱文学、戏剧、小说、新闻、报告文学等文艺作品。都是庆阳老区最宝贵的政治优势和精神财富,是国家的文化瑰宝,更是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丰富的教育价值。
二、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重要性
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语文课程是文化性、素养性课程,从长远看,语文教育还应承担着改造国民素质、重铸人文精神的重任。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母语是民族之基,它装载与传承者数千年的中华优秀文化,蕴涵着民族精神、民族睿智,与中华儿女有着不解的情节。”[1]语文课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是认识社会、了解中外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语文教材中精选的优秀诗文、推荐的经典名著更是历经历史筛选而沉淀下来的精髓,代表了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进步精神,可使人从中得到真知灼见和审美乐趣、优化思维方式。语言传承文化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风俗习惯、文化特性等。于漪老师多次强调,语文教的是母语,母语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民族精神的哺育。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灵魂,并非没有感觉的工具,无声地记载着这个民族的物质和精神的历史,母语的盛衰意味着一个民族生命力的盛衰。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是一門基础课,是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基础的一门课,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工具课。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和语文素养的初步养成至关重要。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201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中进一步明确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会应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3]。语文课程的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指“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4]。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不仅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养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是学生良好语文素养形成的奠基阶段。
三、庆阳老区红色文化资源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中应用的必要性
(一)红色文化的挖掘与传承是时代需要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之林”。民族优秀文化是由众多地方优秀文化的精华共同构成的,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历程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红色文化就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文化。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精神结晶,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真理性,是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制度、作风、道德、革命精神、革命传统等的综合体现,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需要发扬光大。红色文化形成的历史条件和体现的理论内涵,决定了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内在一致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动范本,具有凝聚时代人心、激发大众情感、彰显时代精神的价值与功能。
(二)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为红色文化传承提供重要阵地
红色文化的弘扬与传承离不开教育,更离不开语文课程。语文课程是学生良好人文素养及健康审美情趣的形成的重要阵地,是传承发扬庆阳老区红色文化的重要场所。《标准》在“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中提出“应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5]。在“课程目标与内容”第一条、第二条分别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6]。《标准》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主要内容及重要任务。庆阳老区红色文化中奋发向上、艰苦奋斗、开拓创新、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革命精神恰好和学生要培养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及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是一致的,需要将其精髓精神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中发扬传承。《标准》在语文课程的建设问题中提出语文课程的建设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7]。庆阳老区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恰好是庆阳地区可开发、可利用的独具特色的教育资源,为地方课程及一些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丰富的资源。
总之,庆阳老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红色文化是庆阳地区教育的特色资源,庆阳老区义务教育阶段學生红色文化教育是庆阳地区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迫切需要的,红色文化教育对庆阳老区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将发挥巨大作用,庆阳老区红色文化也因走进课堂,走入每一位学生的心中而被很好地弘扬和传承。
参考文献:
[1]于漪.看母语教学地位的升沉[J].语文建设,2009(7、8):10.
[2][3][4][5][6][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2,2,3,6,4.
基金项目: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庆阳老区红色文化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中的应用研究》(2016B-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