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西北地区夏大豆新品种比较试验
2018-01-15谢慧敏黎敦涌黄燕韦贵剑
谢慧敏 黎敦涌 黄燕 韦贵剑
摘要 为了筛选出适合桂西北地区种植的高产、优质、成熟期适当的夏大豆新品种,并为该品种的审定和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以桂夏1号作对照,通过2年的区域试验(2015—2016年)和1年的生产试验(2017年),对桂夏1303、桂夏1306、桂夏1375、桂夏1385、桂夏14-1、桂夏14-2、圣豆16、粤夏2013-1和粤夏2013-2等品种的经济产量和农艺性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粤夏2013-2、桂夏14-2和粤夏2013-1 3个参试品种的经济产量高于对照品种,增产明显,综合性状表现突出,适合在桂西北地区种植和推广应用。
关键词 夏大豆;农艺性状;经济产量;桂西北地区
中图分类号 S5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22-0038-02
大豆[Glycine max(Linn.)Merr.]属豆科大豆属一年生作物,原产于中国,在全国各地均有栽培。同时,大豆也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子富含植物蛋白质,营养丰富,常被用来制作各种豆制品、榨取豆油和酿造酱油等。近年来,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膳食的需求呈现多元化,大豆也因为其营养丰富、用途广泛而深受人们喜爱。随着大豆用途的扩大,其需求量随之增加,种植面积也随之扩大。桂西北地区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境内深沟峡谷、丘陵纵横,肥沃土壤较少,而大豆属于典型的耐贫瘠、管理粗放的作物,其突出的共生固氮体系的固氮效率最高且固氮量最多,能提高土壤肥力及增加作物产量[1]。桂西北地区是广西大豆种植的主产区之一,栽种历史悠久,但本地区现有的夏大豆优良品种较少,仍以栽种农家自留品种为主。品种混杂、单产不高、品質下降等问题限制了桂西北地区夏大豆的产量。
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是鉴定农作物品种丰产性、稳定性、适应性及其利用价值的重要手段[2]。为改变桂西北地区夏大豆种植品种老化和优良性状退化等问题,在本地区开展夏大豆良种区域试验。曾维英等[3]对1982—2008年广西夏大豆良种区域试验进行总结分析,综合评价鉴定了41个夏大豆品种,评选出桂夏1号、桂夏2号、桂夏3号和桂夏4号等4个品种,先后通过广西区农作物品种审定或登记[3]。韦清源等[4]对广西第十一周期(2012—2014年)夏大豆区试总结得出,粤夏2011-4、桂11-4、桂166、粤夏2011-3和桂252等5个品种的综合性状均优于对照种桂夏1号,通过广西夏大豆区试,可供广西各地引种、试种示范和推广[4]。目前,针对桂西北地区特殊的生态环境与生产条件下的夏大豆新品种筛选鉴定的研究却少有报道,且研究分析不够系统严谨,缺乏科学依据。本研究将深入分析不同夏大豆新品种在桂西北地区的种植表现,以桂夏1号为对照品种,对参试的9个夏大豆品种进行为期2年的区域试验和1年的生产试验,对比分析9个夏大豆新品种在本地区栽培条件下的种植表现,从经济产量、农艺性状、抗病性等方面的差异性进行综合评价,以确定适宜在本地区种植的最佳夏大豆新品种,为引进和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5]。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参试夏大豆品种共10个,分别为桂夏1303、桂夏1306、桂夏1375、桂夏1385、桂夏14-1、桂夏14-2、圣豆16、粤夏2013-1、粤夏2013-2和桂夏1号(对照种)。
1.2 试验方法
采用广西大豆区域试验方法进行,周期3年,每年1季,2015—2016年为区域试验,2017年为生产试验,试验地点在宜州市洛西镇。①区域试验:统一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方法,3次重复,小区面积11.2 m2(5.6 m×2.0 m),5行区,行距0.4 m,收中间3行计产(面积6.67 m2),穴距0.2 m,每穴留2株。考种材料统一在第二重复的收获行中选取,每品种取样20株。②生产试验:采用小区顺序排列,不设重复,小区面积133 m2,6行区,行长44 m,行距0.4 m,穴距0.2 m,每穴留2株,成熟时全区收获计产,小区周围留3 m保护行[6]。
1.3 统计分析
试验数据采用Excel 201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结果
2015—2016年2年2造区域试验,各参试品种平均产量在1 927.5~2 826.0 kg/hm2之间。9个参试种中,有3个品种比对照增产,分别是桂夏14-2、粤夏2013-1和粤夏2013-2。各品种产量由高到底依次是:粤夏2013-2产量2 826 kg/hm2,比对照增产12.14%,居第1位;桂夏14-2产量2 760 kg/hm2,比对照增产9.52%,居第2位;粤夏2013-1产量2 652 kg/hm2,比对照增产5.24%,居第3位;对照种桂夏1号(CK)产量2 520 kg/hm2,居第4位;桂夏14-1产量2 425.5 kg/hm2,比对照减产3.75%,居第5位;桂夏1306产量2 292 kg/hm2,比对照减产9.05%,居第6位;桂夏1385产量2 149.5 kg/hm2,比对照减产14.7%,居第7位;桂夏1303产量2 139 kg/hm2,比对照减产15.12%,居第8位;圣豆16产量1 942.5 kg/hm2,比对照减产22.92%,居第9位;桂夏1375产量居末位,为1 927.5 kg/hm2,比对照减产23.51%(表1)。
2017年1年1造生产试验,各参试品种的平均产量在2 170.65~3 226.80 kg/hm2之间。4个参试品种均比对照增产,产量由高到低依次是:粤夏2013-2产量3 226.8 kg/hm2,比对照增产48.66%,居第1位;桂夏14-2产量3 085.05 kg/hm2,比对照增产42.13%,居第2位;粤夏2013-1产量居第3位,为2 872.65 kg/hm2,比对照增产32.34%;桂夏1303产量2 201.4 kg/hm2,比对照增产1.42%,居第4位;桂夏1号产量2 170.65 kg/hm2,居末位。
2.2 农艺性状
由表2可知,较早熟的品种为桂夏1303、桂夏1375、桂夏1385和粤夏2013-1,较晚熟的品种为桂夏14-2和粤夏2013-2。植株最矮的为圣豆16,最高的为桂夏1306。分枝数较少的为桂夏1303、桂夏1375和桂夏14-1,较多的为桂夏1385和圣豆16。单株结荚数最少的为桂1375,最多的为粤夏2013-2。百粒重最低的为桂14-1,豆粒较小;最高的为桂1375,豆粒较大。
3 参试品种综合评述
桂夏1303由广西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大豆室育成。2015—2016年2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 139 kg/hm2,较对照品种桂夏1号减产15.12%,居第8位。2017年生产试验产量2 201.4 kg/hm2,较对照增产1.42%,居第4位。
桂夏1306由广西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大豆室育成。2015—2016年2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 292 kg/hm2,较对照品种桂夏1号减产9.05%,居第6位。
桂夏1375由广西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大豆室育成。2015—2016年2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1 927.5 kg/hm2,较对照品种桂夏1号减产23.51%,居第10位。
桂夏1385由广西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大豆室育成。2015—2016年2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 149.5 kg/hm2,较对照品种桂夏1号减产14.7%,居第7位。
桂夏14-1由广西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大豆室育成。2015—2016年2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 425.5 kg/hm2,较对照品种桂夏1号减产3.75%,居第5位。
桂夏14-2由广西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大豆室育成。2015—2016年2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 760 kg/hm2,较对照品种桂夏1号增产9.52%,居第2位。2017年生产试验产量3 085.05 kg/hm2,较对照桂夏1号增产42.13%,居第2位。
圣豆16由山东圣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育成。2015—2016年2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1 942.5 kg/hm2,较对照品种桂夏1号减产22.92%,居第9位。
粤夏2013-1由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山东圣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育成。2015—2016年2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 652 kg/hm2,较对照品种桂夏1号增产5.24%,居第3位。2017年生产试验产量2 872.65 kg/hm2,较对照桂夏1号增产32.34%,居第3位。
粤夏2013-2由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山东圣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育成。2015—2016年2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 826 kg/hm2,较对照品种桂夏1号增产12.14%,居第1位。2017年生产试验产量3 226.8 kg/hm2,较对照桂夏1号增产48.66%,居第1位。
4 结论与讨论
现行的品种区域试验评价体系首先考虑的是品种的丰产性,即要求参试品种产量要超过对照种,或产量与对照种相当但要有某些方面的优点,同时要求不能有明显的缺点。该试验结果表明,参加本周期区域试验的9个品种中,桂夏14-2、粤夏2013-1和粤夏2013-2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的产量均高于对照种桂夏1号。粤夏2013-2在2年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较对照增产12.14%,生产试验中比对照增产48.66%,均排名第一。桂14-2在2年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较对照增产9.52%,生产试验中比对照增产42.12%,均排名第二。粤夏2013-1在2年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较对照增产5.24%,生产试验中比对照增产32.34%,均排名第三。
通过综合评比,桂夏1303、桂夏1306、桂夏1375、桂夏1385、桂夏14-1和圣豆16等品种产量较低,和对照种相比又没有明显的优势,不宜在桂西北地区推广种植。桂夏14-2、粤夏2013-1和粤夏2013-2综合性状均优于对照种桂夏1号,故适宜在桂西北地区推广种植。
5 参考文献
[1] 陈丽丽.野大豆与栽培大豆杂交后代的鉴定评价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13.
[2] 陈应志.大豆品种管理与推广技术指南[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6-17.
[3] 曾维英,梁江,陈渊,等.1982—2008年广西夏大豆良种区域试验总结[J].广西农业科学2010,41(7):657-660.
[4] 韦清源,梁江,汤复跃,等.广西第十一周期夏大豆區试概况及参试品种评价[J].广西农学报,2015,30(5):4-8.
[5] 韦清源,陈渊,梁江,等.广西第十周期夏大豆区试品种评价[J].广西农学报,2013,28(4):5-10.
[6] 葛长军,徐丽荣,闫良,等.鲜食大豆品种比较试验研究初报[J].陕西农业科学,2015,61(8):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