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导 推动农业信息化发展

2018-01-15张日初

天津农业科学 2018年12期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十九大互联网

张日初

摘 要: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导,通过对“互联网+农业”背景下,农业信息化在我国农村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发展农村经济中的带动作用进行了研究,分析当前我国发展农业信息化存在的难点,报告了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实现途径的现实,总结了“互联网+”背景下农业信息化的意义及有效途径。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信息化;十九大;农业供给侧

中图分类号: F302.4 文献标识码: 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8.12.019

Abstract: The"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was made in the report of the nineteenth Party Congress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this paper guided by the spirit of the 19th Party Congress, studied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in rural work and its leading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plus", analyzed the difficulties in developing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reported that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had been the way to realiz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Finally, the paper summarized the significance and effective ways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plus".

Key words: “internet plus”;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the 19th Party Congress; agricultural supply side

黨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1]。从2004年开始,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5年聚焦三农问题,提出了许多惠农政策。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不难看出,要想实现乡村振兴,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化解一切矛盾的基础,而农业信息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多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众多对农业发展的扶持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但是,近年来农业生产成本逐年递增、农产品利润减少、农村信息化建设进程缓慢等问题日益突出。

农业信息化作为“互联网+农业”最重要的发展模式之一,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3-4]。农业信息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发展程度的体现。因此,发展农业信息化对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现代农业体系和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5-6]。

1 农业信息化发展情况分析

1.1 农业信息化发展历程

我国的农业信息化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快。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我国将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应用于农业发展中,我国的农业信息技术取得了初步发展。在起步阶段,信息技术在作物种植面积调查、监测、作物估产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进入90年代初,信息技术在农业气象和灾害预报、资源环境和土地利用情况的调查与动态监测及作物估产等方面获得成功应用。

“金农工程”的提出,加速了农业信息化的建设,自此,农业信息化进入飞速发展阶段。农业部开展“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试点项目建设,为农民通过网络获取农业信息奠定了基础。近年来,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速度保持较高水平,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更是带动了农业信息化的高效发展[7]。

1.2 发展农业信息化的难点

1.2.1 忽视农业的基础性作用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改革开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的发展思路都是重工轻农,后来的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方式很大程度上对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弊端明显,甚至与工业现代化的差距越来越大[8]。

1.2.2 基础设施仍然薄弱 现在我国大部分农村虽然已经实现了网络的覆盖,但是性能还不是很稳定,网络速度还有待提高,资费标准相比于发达国家还过高[9]。东西部地区、城市和农村差距还较大。同时,广大地区的农村虽然实现了网络覆盖,但是相应的农业信息化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农业信息化相关的软硬件落后,农业数据库不够完善,专业信息匮乏[10]。

1.2.3 信息化服务水平地区差异明显 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的政府主导作用不强,对农业信息化的宣传和普及力度不够。另外,基层政府的资金投入不足,很多信息化的进程无法进行。同时,一些地区的农民受传统农业思想约束,对农业信息化的接受意识不够强烈,获取农业信息的主动性较差。

经济发达地区农业信息化程度发展较高,如江浙等东部沿海省份;经济落后地区的农业信息化进程也处于欠发达状态,如甘肃、青海等西部省份。这就说明经济发展与农业信息化发展是相互关联的,应该协同发展。

1.2.4 农业信息化人才匮乏 信息化专业人才是保证农业信息化得到实施的最主要因素。在城镇化过程中,很多年轻人外出务工,导致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结构老龄化,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弱,不利于农业信息技术的推广。

2 “互联网+”助力农业信息化成为“三农”创新发展新动能

2.1 构建现代农业体系的重要措施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1]。

现代农业体系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农业产业体系面临的问题是有效地解决农业资源的市场配置和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农业生产体系的任务是提升生产力水平;农业经营体系要完善农业生产关系、增加农产品的流通渠道,是衡量现代农业组织化、社会化、市场化程度的重要标志[11]。“互联网+农业”的智能农业生产模式是建设现代农业体系的有效途径,可以按照市场需求、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对农业体系进行调整,使各地农业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近年来,互联网在我国农村地区的普及率不断增长,信息技术、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运用将成为农业经济增长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相关的产业,可以快速实现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由传统农业体系向现代农业体系过渡,使我国的农业由资源型向信息型转变[12]。让农民掌握更多的农业信息,利用有效资源实现利益最大化[13]。

2.2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迫切需要

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当前我国农业转型升级的基础仍然是农民素质的提高,而随着互联网在农村普及率越来越高,农民的素质也相应地得到了提升。首先,通过互联网农民可以学到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和应用技能。其次,互联网能帮助农民更好地获得农业信息。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农村经济想要适应市场的需求,就要通过互联网及时掌握各个环节的相关信息,根据市场需求,定向种植农作物,调整农产品种类和规模,以此来指导农业生产[14]。第三,通过互联网,农产品结构能够很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15]。同时,增加农产品流通渠道,减少流通环节,农民足不出户就能把农产品销售到全国甚至是国外,提高农民收入[16]。

2.3 提升农产品竞争力的有效方式

按照十九大报告的要求,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在传统农业发展模式下,我国小农经营模式与大规模市场经常发生脱节的现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有助于鼓励农民就业创业、农产品树立品牌化战略[17]。在这个智能化生產的过程中,农业生产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农民由于掌握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接受了全新的经营理念,通过大数据和“互联网+”有效预测市场需求,使得农业生产可以按需生产,有效降低了库存危机和潜在的风险,从传统农民转化为适合农业信息化时代的新型农民[18]。

农产品的价值在“互联网+”时代也发生了变化。为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品牌化是农产品增加附加值、提高销量的必要途径。农产品与其他商品最本质的区别就是安全健康、质量过硬。高质量的农产品更要有多样的销售方式和宣传渠道。互联网能让一个品牌短时间内家喻户晓。利用互联网,大力宣传、推广农产品,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提高认知度。

2.4 缓解城乡差距、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

城乡割裂是我国长期以来都难以解决的一个难题。城乡差距越来越大,致使农村在很多领域都落后于城市。当前,我国城市居民生活丰富多彩,而农村却由于信息的不畅通,长期处于自我封闭状态。城乡差距的重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机会和利益。由于信息的闭塞,农村居民的农产品销售渠道受到很大的影响,导致农产品滞销,而这直接关系到农民的收入;另一方面,城市居民的食品安全问题难以得到保障,很难吃到安全、放心的农产品。

互联网为城乡居民之间提供了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使城乡居民之间可以平等的掌握信息、知识、技术等信息。这种机会无形中改变了农民的观念,拉近了农民与现代生活方式和科技文明的距离,缩小了城乡之间的信息鸿沟。互联网也为农村的年轻人提供了更好的教育资源,提高了新一代农民的素质,农民工就业质量得到了提高,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公平化、普惠化是解决农民问题的最核心内涵,这些问题得到了解决,城乡差距才能更好地解决。

3 促进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3.1 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农业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首当其冲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新世纪以来,我国一直在致力于农村经济的转型。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外国农产品的冲击下,我国农产品价格“天花板”效应全面到来,主要农产品价格高于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倒挂的现象还在持续蔓延,国内的农产品逐渐失去竞争力。这将阻碍我国农业的发展,使农民逐渐失去积极性。互联网时代,传统的农业运作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过去从某种程度上是拼资源、拼环境,主要追求产量的增长,现在必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的轨道上。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报告中同时指出,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政府要在宏观方面制订长远的农业信息化规划,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农业领域的深度融合。出台和制订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在顶层设计中强化政府的行政职能和服务职能。组织专家把先进的管理方法和互联网的应用技术带到农村,加大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整合农业信息化资源。顺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新趋势,根据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息服务新需求,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将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引向新高度。

3.2 强化互联网与传统农业的深度融合

习总书记同时强调,实现互联网与传统农业的深度融合,是推进农业生产力变革的主要动力。“互联网+农业”的模式,不仅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且也改变了传统农产品的流通模式。农民在掌握了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精细化的管理后,不但节省了人力物力等资源,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工进城而导致的劳动力不足现象。同时,这能使农业向专业化和规模化的方向发展,进一步增加农民的收入。如今,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新业态横空出世,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互联网+农业”的模式可以综合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极大地促进了农业信息化的标准和规范。不仅降低了人力成本,而且提高了劳动效率。鼓励和引导更多的互联网企业参与农业生产及农业信息化的建设。利用互联网企业的优势和资源与地方政府开展合作,构建城乡运营体系,构建农村信息服务站,完善农村物流配送系统,推动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

在食品安全方面,通过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能加速农产品安全体系建设。随着技术的发展,传感器等设备成本的降低,物联网与农业的融合成为一种现实,农产品生产的过程都能得到全程追踪,农民可以借助这种技术挑选更茁壮的秧苗,得到更健康的产品。消费者也能够详细地了解农作物生长的每一个细节。“互联网+”为我国的农产品安全提供了一种保障,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控,为农产品安全保驾护航。此外,通过互联网,消费者还可以反馈消费信息给农民,用于指导农业生产的方向和方法。这一机制不仅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提高了农民的收益,而且还能提高消费者的生活质量。

3.3 建立专业人才队伍,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农民是农业的主体,只有拥有一批掌握先进生产技术并能够与时俱进的农民队伍,才能促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因此,引进网络信息技术人才,各级政府要加强引导,在政策上要给予相关支持,建立专项基金,用于农业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营造专业人才优先发展的氛围,不断加大产业扶持力度,以产业聚人才。通过互联网开设远程教育平台,农民在家中就能学习到相关专业知识,提高农民的专业水平和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引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让农民体会到农业信息化带来的实惠,使农民由被动到主动,自愿接受农业信息化的思想改造。打造一批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新农民,提升新形势下农民的优越感。

整合大中专院校农业信息类专业资源,增加职业院校相关专业招生规模。农林院校改革教学内容,侧重农业信息化服务的创新模式,壮大农业信息技术建设,加快培育领军人才和创业团队。设置专项奖学金,用于鼓励农业信息化相关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农林院校、科研单位、涉农企业之间加強合作,让学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需求相衔接,更好地培养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实现“科研—教育—创新”三位一体的农业信息化发展道路。与知名企业联合办学,通过企业政府扶持与引导等方式,研发推广与时俱进的农业信息技术,同时输送优秀学生到企业实习锻炼,为农业信息化储备高精尖人才,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业发展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19(2).

[2]王文宇,王立华.关于农业信息化建设创新发展思路的探讨[J].农业科技管理,2015,34(5):71-74.

[3]王兴伟,李婕,谭振华,等.面向“互联网+”的网络技术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6,53(4):729-741.

[4]郑小碧.“+互联网”、“互联网+”与经济发展:超边际一般均衡分析[J].经济学动态,2017(6):32-44.

[5]陈晓晖,董成双.农业信息化在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作用[J].南方农业,2015,9(27):245-247.

[6]陈红川.“互联网+”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5,42(16):143-147.

[7]曹俊杰.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07(7):11-13,49.

[8]李道亮.中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六大要务——基于省域视角及示范省的实践[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2-4.

[9]郑国清,尹红征,段韶芬.论农业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与现代农业[J].河南农业科学,2004(11):39-42.

[10]刘绍敏.中部六省农村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衡阳:南华大学,2015.

[11]王登辉,高晓云,李焕仁.浅析信息化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0(21):5-6.

[12]韩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N].中国经济时报,2017-11-21(A01).

[13]PARK S,JUNG M C,LEE J Y. Information network villages:A community-focused digital divide reduction policy in rural Korea[J]. Australian journal of telecommunications & the digital economy,2014,2(1):21.1-21.16.

[14]XIA J. Linking ICTs to rural development: Chinas rural information policy[J]. 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10,27(2):187-195

[15]胡永洲.构建“互联网+农业”智能生产模式的思考[J].唯实(现代管理),2015(6):8-10.

[16]李国英.“互联网+”背景下我国现代农业产业链及商业模式解构[J].农村经济,2015(9):29-33.

[17]阮怀军,封文杰,唐研,等.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实证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中国农业科学,2014,47(20):4117-4127.

[18]冯献,李瑾,郭美荣.“互联网+”背景下农村信息服务模式创新与效果评价[J].图书情报知识,2016(6):4-15.

猜你喜欢

农业信息化十九大互联网
为十九大召开 做好三个准备
“十九大”火爆朋友圈的深意(焦点话题)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