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闻报道中传递正能量
2018-01-15房磊
房磊
【摘 要】“正能量”指的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是社会生活中积极向上的行为。正能量可以引导人们有积极向上的“三观”。正能量的传播方式非常多样,新闻报道就是其中一种。如今,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关注并致力于正能量的传播,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利用媒体力量促进社会和谐。本文主要针对新闻报道如何传递正能量及其重要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正能量 舆论正面引导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时代下,自媒体频繁出现,人人都有话语权,在现今自媒体发达、意识形态越来越多元、网络信息真假莫辨的情况下,受众更需要权威的真相,更需要生活的热情与正能量的鼓舞。因此,在新闻报道中坚持传播正能量十分关键。
一、新闻工作者应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是对记者所应该具备的社会责任最贴切的表达。前一句说的是有担当、负责任,后一句说的是能写出一手好文章。两个方面不可或缺。作为新闻工作者,要能感受和发掘生活中的真善美,心存正能量。
辽宁广播电视台辽宁之声《新闻新视野》节目从2014年起,自主策划开设了日播子栏目《向上中国人》,该栏目以“寻找美丽心灵,记录时代温度”为宗旨,结合不同时期的舆论热点,有针对性地编选播出“向上中国人的故事”,传播满满正能量。
比如,《向上中国人》就曾结合各类社会热点事件,着重编选身边的好医生好护士;关注无私奉献,编选一心为民的城管干部;编选“热心肠的维吾尔族好小伙”“乐于奉献的维吾尔族好警察”等故事。由于始终结合社会热点,感知、发掘新闻事件中的真善美,《向上中国人》不仅呈现出了较强的指向性,还充分凸显了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传播了正能量。
二、传播正能量需要新闻舆论助推
2014年的夏天,江西宜春三中两位高三学生柳艳兵、易政勇成为高考期间社会关注度最高的考生。面对歹徒挺身而出,危难之际见义勇为,“夺刀少年”用鲜血捍卫了正义。事件发生后,全国各大媒体纷纷对两位少年的英勇事迹展开报道。江西及宜春当地媒体率先就此事进行报道,随即中央和各省级媒体也迅速聚焦“夺刀少年”见义勇为事迹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关爱,形成一轮宣传热潮。
央视《新闻联播》中播出《凡人善举——两位学生高考前勇斗持刀歹徒》,《人民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以《答卷》为题刊发图片报道,《新京报》《新华时报》《中国青年报》也在头版推出重头报道,江西广播电视台、《江西日报》纷纷在重点时段、重要版面陆续推出相关报道和评论。与此同时,新华网、光明网等主流网站及微博纷纷予以热点报道、连续报道和跟踪报道,就“夺刀少年”英雄事迹、社会反响、事件进展等进行全面宣传,极大地引发了社会关注,学英雄、见行动在全社会火热展开。
隨着新闻报道的深入,“夺刀少年”因伤重无缘高考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教育考试部门迅速作出回应,为两位学生单独设立一次高考,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十几所高校则表示,愿意帮助两名考生入学,有的高校还提出将免除他们的学费。在新闻舆论的助推下,社会各界对“夺刀少年”的关心、关爱如涓涓细流汇成大海,不仅两名学子梦圆大学校园,也形成了积极的示范效应,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了正能量。
三、避免在正能量报道中出现 “负能量”
新闻传播必须做到实事求是,但同时要把握分寸,对报道的内容和时机进行仔细斟酌,且不能只为求语言生动而影响社会宣传效果。
2017年10月24日,央视少儿频道报道的《最美孝心少年》,提到了在贵州省遵义市一个偏远山区里,一名6岁大的孩子王安娜,因为父亲入狱,母亲在其7个月的时候就离开了,所以只剩下她照顾生病的奶奶和92岁的曾祖母。小安娜独自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但却从不喊累。
这篇报道的“正能量”,主要是因为展现了一个6岁孩子的坚强和有担当,在小小年纪就可以挑起生活的重担,令很多人佩服的同时也深表同情。但是仔细想想,又发现了这样的报道带来的“负面”影响。试想一下,一个遭遇到了诸多变故的家庭,出现了很多甚至大人都很难解决的困难情况。
那么,就有人会问:像这样的家庭,为什么会由一个6岁的孩子撑起呢?这个社会的其他力量为什么没有介入,进行帮助和分担?为什么没有组织针对这种情况的定点扶持?就会出现考量这个社会体系在架构上是否存在短板的地方?因此,在新闻的采编过程中,我们不妨调动一切语言手段进行舆论正面引导,但必须做到宏观与微观相统一。
在社会生活中,有很多种类的正能量,利用新闻报道可以让受众对正能量产生深刻的影响,群体性正能量就是社会大众共同拥有的正向精神,该种精神在我国社会中是普遍存在的,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象征。比如,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绝大多数的中国人都具有着孝敬老人的传统美德。除此之外,礼仪对我国民众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国一直被称为礼仪之邦,文明礼让、热情好客等,在我国居民的日常生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群体性的正能量已经不局限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作为新闻工作者,必须肩负起自身的责任,让各种正能量群体化,引导社会风气持续向善向上。而这个过程中,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必须具备职业道德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以身作则,对新闻事件不夸大,不缩小,不谋取个人私利,不盲目追求“震撼感”,在新闻报道真实性的基础上提取正能量,加大宣传力度,为中国社会的和谐稳定,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而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张子含.新闻报道中“正能量”的传递方式分析.博览群书·教育,2016(9);[2]姜欣言.警惕“正能量”报道中的“负能量”.辽宁广播电视学刊,2018(1);[3] 张化云. 如何以典型报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闻世界,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