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中文专业语言类课程的整合与模式建构
2018-01-15姚俊琪
姚俊琪
摘要:中专中文专业中,语言类课程和文学类课程是主体,其中语言类课程又是文学类课程的基础,语言类课程在中专中文专业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中,笔者在简单地分析语言类课程在中专中文专业中的地位之后,详细地探讨了中专中文专业语言类课程的整合与模式构建。希望能够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中专;中文专业;语言类课程;整合
0.引言
中专语言类课程是相互联系、彼此渗透的,是具有因果关系的课程系统。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存在,语言课程间的系统性逐渐被打破,各构成课程之间变得相互独立、相互隔绝,教师无法从全局出发实施课程教学,不仅影响了课程教学的效率,还阻碍了学生语言素养的养成。鉴于此种情况的存在,中专中文专业语言类课程必须进行有效整合,构建起新的课程整体模式,以此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提高语言类课程的教学水平。
1.语言类课程在中专中文专业中的重要地位
在中专中文专业中,汉语语言文学是主要的学习内容,以运用语言为培养目标的。所以,对于中专学生而言,语言类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够增长专业知识,还能够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语言类课程作为文学类课程的基础,缺乏语言水平的支撑,文学水平就会被“架空”,通过文学素养的培养又能够为语言水平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另外,中专中文专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中,语言类课程占据着统治性地位。语言是中文专业其他课程开展的载体,语言类课程的学习如果优秀,其他课程的学习自然而然会比较客观。因此,从上述表述中不难看出语言类课程在中专中文专业中的地位。
2.中专中文专业语言类课程的整合与模式建构
语言类課程的整合及模式构建,简言之就是要突破当前中专中文专业语言类课程的典型学科课程性质的束缚,改变语言类课程之间严格的课程界限及其各自的封闭结构,使得任务本位的思想能够融入到课程当中,把课程的实施和学生语言素养的整体性特点对应起来,坚持语言素养整体性原则,将语言类课程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设计、整合和构建,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将教师的从业需求作为依据
根据教师的从业需求,将以往语言类课程的实施由学科课程体系决定的状态进行改变,使得语言类课程封闭式的、独立化的体系理解和实施观进行调整,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突出语言类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落实学以致用的原则,将职业教育中的任务本位课程理念纳入对课程的理解和实施当中。出于对教师教育和一般职业教育的考虑,不能用任务本位课程体系取代学科课程体系,要用任务课程本位理念来取代。中专培养的未来教师人才,任务本本位课程与今后的从业对应,二来教师既是教学的研究者又是教育者,必须有学科课程的参与。由此一来,任务课程本位和学科课程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关联性,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二者的存在,满足了对中专生的语言素养培养要求,教师的从业需要决定了这两种性质课程的共存。
2.2将语言类课程特点作为线索
语言类课程对中专生而言,是枯燥的、无味的,让人感到困倦的,但是语言又是一种无处不在的事物,在日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无时无刻都要应用到,是一种极其重要的交际工具。所以,中专中文专业语言类课程的整合与模式构建一定要将语言类课程的特点视为整合的线索,只有这样才可以突出语言类课程整合与模式构建的价值意义。第一,在时间这一纵向层面上,坚持基础到发展、浅层到深层、一般到特殊的原则,对语言类课程精心安排。第二,从结构这一横向层面上,将“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三门课程视为主体框架,穿插相关的选修课,突出结构合理性、层次性。第三,根据内容的实施和实施的方法,基础任务要让学生对语言知识理解和掌握,结合语言的应用性特点,给予充分的实践机会,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2.3将提升中专生的语言素养为目标
这一点其实是中专中文专业语言类课程整合及模式构建的目的。通过融通语言类课程的是手段能够实现提升中专生语言素养的目标。融通语言类课程需要注意三点:以“语言学概论”为核心,以“现代汉语”为重点,以“古代汉语”为难点。在此基础上,以相关选修课为辅助。以“语言学概论”为核心能够对语言类课程整合与模式构建起到引领作用,“现代汉语”的学习程度最直接地影响着语言运用水平,“古代汉语”确立为难点与现代人对古代语言的理解有很大的关系,作为选修课它只能成为辅助因素,而不能变成主体因素。
3.结语
总而言之,中专中文专业语言类课程的整合与模式构建是长期的、艰苦的、持续性的过程,需要建立在观念转变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实现。中专中文专业语言类课程整合与模式构建的实现和完善,能够提升语言类课程的教学效率,提升中专生的语言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