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农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改革策略

2018-01-15赵樱

科学与财富 2017年21期
关键词:农学人才培养高职

赵樱

摘要:在高职类农学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常出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有偏差,课程体系不健全、脱离生产实践,实训条件不完善,学生社会服务意识浅显等问题现状。高职农学类专业要发展,提升专业办学水平,必须根据农业发展实际与需求,重新精准并拓宽人才培养专业目标,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强化学生双创能力培养,在完善的实训场所或基地提升专业核心技能、管理能力,升华专业服务意识,才能为现代农业提供“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利于学生就业、专业发展和现代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职:农学:人才培养

农业是人类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其发展水平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命脉Ⅲ。目前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小农经济农业向集约化现代农业发展的过渡时期,现代农业发展缓慢,主要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业经营方式落后、科技贡献率低、懂技术、会管理、能创新的高素质现代农业技术人员缺乏、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滞后、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等因素制约发展。2016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要破解如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实现绿色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基础。要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需要培养一批批的高素质高技能现代农业人才,能更快、更容易接纳吸收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信息,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农业发展。因此,高等教育院校农学类专业肩负着现代农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农业高职院校需创新专业就业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目前高职类院校农学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诸多不良现状,培养的农学类人才不能满足于现代农业人才要求,不能更快的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本文以内江职业技术学院农学类专业(作物生产技术专业)为例,剖析现代高职院校农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改革措施。

1农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有偏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学生要具有农业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从事农作物栽培、作物病虫害防治、植物组织培养、作物种子、农药、化肥等生产与经营、农业技术推广等农业技术,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能力强、能吃苦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四川省及成渝地区农业产业、经济发展。这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虽能培养农业生产性技术技能人才以满足农业相关生产基地、企业基本的人才需求,但仍与目前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生产、销售、管理、经营、创新兼修的复合型人才有偏差,培养目标需进一步根据地方农业需求人才做相应调整与修订。

1.2课程体系建设不健全。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较科学合理,主要开设有思想政治类、英语、计算机、现代应用文写作、心理健康教育、体育、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素质基础课程,农业基础应用化学、植物与植物生理、农业气象学、现代农业新技术等专业基础课,植物遗传育种、植物病虫害防治、蔬菜栽培、果树栽培、作物栽培技术、植物组织培养、特种经济作物栽培、设施农业与设施栽培等专业核心课程,田间实训、技能综合实训、定岗实习等技能、岗位实训课程,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合作社、农产品营销学、无公害食品生产与检测、农业技术推广、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农业高新园区规划设计等专业选修课程。依据能力进阶规律,划分技术基础能力、核心能力培养、综合能力培养、拓展能力培养四个阶段;将职业能力分解为职业素质能力、职业基础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技术拓展能力、职业素质拓展能力、社会适用能力六个任务项目。这种将技术能力四个阶段、素质能力六个项目相结合,切实融入素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实训课、专业选修课的课程体系,看似科学合理,面面俱到,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但仍体现出与社会实际需求有偏差,首先主要体现在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教学任务重,不能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达不到课程预期目标;其次是聘请行业企业专兼职教师较少,课程教学几乎全由校内教师完成,一些与行业企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如农产品营销学没能真正体现其课程实质内涵,教学效果較差;再次一些选修课如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课程知识与技能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受青睐的知识与技能,而这些课程仍处于选修地位,在课程体系中权重较弱化;此外,国家正大力倡导万众创新、大众创业,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必不可少,创新创业类课程应加入到课程体系中。

1.3人才培养基础实训条件不完善。高职类院校人才培养应在注重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要格外注意培养学生实践技能能力,这就要求相关专业基础实训条件能满足人才培养所需。本专业校内实训场主要有小型农场、标本实训室、植物组织培养室、无土栽培室等,能满足基本教学所需,但仍有不完善之处。无土栽培室设施比现代农业园区、市农科院等单位更落后,学生不能更好地对无土栽培进行专业学习;校内农场因处于学校校园内,占地较少,不能完全按照专业课程体系完成实训项目,需要与当地农科院、现代农业园区等建立学生实训、见习基地,以弥补校内实训局限,这无疑加大了教学难度和增加了学生安全隐患。

1.4培养对象专业思想落后。本专业近三年招收高职类学生较多,虽有一定的专业基础,但学习习惯较差、自我约束力低、集体观念不强、专业思想落后,对专业没有深刻认知,认为本专业就是简单地、传统的农民耕作,学习积极性不高。目前我国农村经济落后,农技人员工作艰苦、待遇低,学生不太愿意从事农业行业。还有部分学生来自农村,虽喜欢农学类专业,但家长认为子女既然走出农村,考上大学,希望子女不要再接着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学生受家长的影响,原本的专业热情也被削减,对专业学习产生消极情绪。大多数学生创新思维、崇尚真知的求真精神的思想意识薄弱,导致专业创新能力不够,会削弱其在以后职业生涯中的竞争力。

1.5师资队伍建设有待提高。本校农学专业自1956年开设延续至今,培养了一批一批优秀的农学专业人才,这离不开所有农学专业的教师的辛勤培养。要有优秀人才的输出,就得有素质过硬、技能强劲的专业师资队伍。但随着近三年不断有老教师的退休离职,又没有引进新教师的情况下,现有7名教师,其中1名副教授,4名讲师,2名助讲,硕士研究生5名,35岁以下教师5名,师资队伍趋于年轻化,大部分专业核心课程只能由年轻教师完成,部分课程由校内兼职、企业行业兼职教师完成。教师人均任课程数偏多,课程任务重,精力与经验均不足,教学质量不能得到较高保证;学生学习过程中,始终接触仅有的几名专职教师,视觉、听觉疲劳,对学习过程没有过多新鲜感,学习热情不高,学习效率较低。师资培训力度不够,教师成长较慢。教师到企业行业顶岗实习较少,与行业脱节,教学内容与实际有差距,不利于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

1.6社会服务意识与能力有待提升。高职类农学学生是服务“三农”和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后备军,其服务“三农”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的我国农业科学发展的进程。本专业教师参与了较多的当地农业服务,如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精准扶贫工作、部分地区农业产业规划等社会服务,带领专业学生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到不同乡镇开展水稻、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等服务,大部分学生能从中体会并增强服务意识,仍有少部分学生服务意识较弱,吃苦耐劳精神欠缺,服务过程需老师时刻注意并提醒,服务水平整体有待提升。

2农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策略

2.1以现代农业人才需求为导向,拓宽人才培养目标。为了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人才的需求,农学专业在今后的建设与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目标定位应切合社会实际,以现代农业人才需求为导向,立足本地区及周边地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理论知识基础扎实,专业技能功底深厚,综合知识面丰富,既有技术技能,也懂经营管理,还能创新创业的“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

2.2以学生就业岗位为导向,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经调研,本专业近3年毕业的学生就业岗位群分布主要有各地区乡镇基层农技站、农科院、农业局、乡镇镇府、种子、农药、肥料等农企、现代农业园区技术、管理人员,主要从事农业生产、销售、管理、技术推广与指导等工作,就业岗位面广,就业形势较好。教研室对不同企业、农业局等用人单位做人才培养意见反馈调研,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满意度与认可度较高,但希望学校能重视学生素质基础课、就业指导与规划、创新创业类课程对学生就业岗位适应能力的提升。因此,本专业邀请了农业局、农科院、部分基层农技推广站、部分农业企业对专业课程体系做改革,确立了专业核心课程如植物栽培、种子繁育、植物保护等,增加了田间实训课程的开设,由原来的每学期一周专周田间实训(连续三学期)增加到四学期,加大对学生实训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加强。同时增加了就业指导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权重,新增创新创业类课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创业专业技能,做到“学中思、思中用、用中创”。目前本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在全院处于先驱行列,在各级创新创业类比赛中获得了优异成绩,学生获得了农业相关领域专家的高度评价。在2016年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中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在2015年全市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中获萌芽奖1项;2016年全市大学生创新创业类比赛中获得三等奖1项,优秀奖2项;在四川省第二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铜奖1项。在校期间有创业意识、创业经验的毕业生走向岗位后,其创新创业能力获得了就业单位的高度认可,这也说明了创新创业类课程在构建完善专业课程体系中是必不可少的。

2.3加强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学生实训技能能力。高职高专类教育宗旨在于培养动手能力强的技术技能人才,本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始终坚持将学生的实训实践技能培养放在重要位置,但2015-2016年度调研过程中,发现用人单位反馈部分毕业生理论知识较丰富,实践动手能力较差,因此,培养学生整体实训技能能力是目前需要加强的专业建设任务之一。加强实验室和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增加校内农场资金投入,完善实训设施建设,增强与校外实训基地的深度合作,创造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此外,教师在实训实践教学中应加大对学生的实训过程与质量考核,增加实训考核在课程最终考核中的成绩评定比例,以考促学,利于专业学生整体技能提升。

2.4加强专业思想教育,提升服务意识与能力。加强学生爱国、爱党、爱自己、爱专业的思想教育,通过每年的新生专业认知教育,提高学生的专业热情与对专业的认可度。原来的专业认知主要通过专业教师或校外专家在校内以讲座形式开展,或带学生到学校附近现代化水平较低农业园区进行见习,发现学生对专业认知度依然较低。从2015级开始,通过带新生到成都、重庆、昆明等地现代化水平高的农业高新园区进行见习,由园区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教学,学生受益良多,拓宽了专业认知,深入了解到现代农业的发展前景、就业前景良好,对专业的热爱和认可度较原来有很大提高。

高职农学类专业要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强化服务职能,以服务“三农”为宗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因此培养学生求真创新、服务社会的专业精神同样重要。农学类专业要从新生专业教育、文化宣传、就业指导、生产实境体验等方面入手,用客观事实促进学生爱弄、献身为农的意识。专业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在教学过程应多灌输服务意识,教师在进行社会服务时,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多让学生参与、观摩,让学生从老师社会服务工作中强化服务意识。教师在课外指导学生开展农业技术推广与下乡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增强吃苦耐劳精神,提高服务能力。

2.5健全师资队伍,提高办学质量。教学质量是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专业发展的造血细胞。要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健全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师资队伍尤为重要。在教师招聘选拔时,要师德师风、专业能力、教学能力兼顾考核,从源头上把关教师质量。对于年龄较大教师,应定期送培学习前沿知识,快速更新专业知识;中青年教师,应多到企业实习,强化专业技能;教师应多到一些办学较好同类院校同类专业学习交流,学习先进的办学水准。在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加大对教师教学质量监控,督促教师高质量完成课程建设。

3结语

在现代农业发展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农学类专业应根据社会岗位需求设立培养目标,调整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培养学生有深度的专业认识和服务意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培养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的“一专多能”人才,更好的服务于农业高新技术推广、农业生产以及农业产业、经济发展,促進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猜你喜欢

农学人才培养高职
中国古代农学风土论的形成、演变与价值
蒲松龄《农桑经》的农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广西农学报》投稿指南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农学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