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许鞍华电影对家庭生活的艺术化再现

2018-01-15张贺

中文信息 2017年10期
关键词:许鞍华现实主义家庭

摘 要:许鞍华导演作为香港导演的重要代表,在30多年的电影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她的作品带有一定的现实主义风格。她将自己的创作与社会的大背景结合,试图通过普通小人物的家庭生活来展现社会的发展与变化。本文通过《天水围的日与夜》对许鞍华电影中的家庭生活创作特点进行解读。

关键词:许鞍华 家庭 艺术 现实主义

中图分类号:J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10-0-01

许鞍华导演对家庭塑造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让观众对影片中的家庭生活产生共鸣。这种共鸣不仅因为许鞍华导演对家庭生活做了艺术化的处理与再现,更是基于许鞍华导演对生活的准确把握,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等。

一、朴实无华的线性叙事

许鞍华的电影大多数都是将故事浓缩至一定的空间内,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叙事,《天水围的日与夜》以贵姐一家的生活为线索,围绕她们母子二人日常的生活展开,通过她们与周围人的相处,描绘了亲情、邻里情等。天水围在香港地理位置偏远, 经济发展落后。天水围的自杀率也是全港最高的,被称为“悲情新市镇 ”。而在许鞍华的这部《天水围的日与夜》里,天水围与悲情相去甚远,反而处处呈现出一种温情与温暖。

阿婆刚刚搬到天水围之时,生活上孤苦无依,又对人际关系充满警惕与怀疑。她总是一个人去买菜,一个人做饭吃饭,镜头里的阿婆孤单又古怪,脸上总是挂着愁容。贵姐在电梯遇到阿婆,热情的与阿婆打招呼唠家常,但是阿婆却表现的很冷漠。随着时间的推进,邻里之间在日常生活中的接触越来越多——阿婆想买特价的油,但又怕两桶油自己吃不完,贵姐主动提出和阿婆一起买;张家安按照妈妈的吩咐帮助阿婆搬电视,换灯泡。通过这些细致平凡的细节,邻里之间的关系迅速升温。贵姐陪着阿婆一起去找女婿,希望能够满足阿婆见外孙的愿望却遭到女婿的拒绝,灰心甚至绝望的阿婆将原本为女婿和外孙买的礼物也一并交给贵姐,贵姐并未多做推辞,一边宽慰阿婆一边小心的将礼物存放。到此时,叙事渐进高潮,贵姐收下礼物并不只是为了宽慰阿婆,实际上也是像阿婆表明,自己将会成为阿婆日后的依靠。此时她们已经不再是单纯的邻里关系,贵姐一家已经成为了阿婆内心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影片最后,阿婆与贵姐一起去买过节的食物,两人有说有笑情同母女。没有任何强烈的戏剧冲突,有的只是日常的生活与对话,而导演就在这平淡的叙事节奏中不动声色的带给观众无限温暖与感动。

二、情节的节日化与日常化处理

1.中国传统节日的加入

许鞍华热衷于在电影中加入节日的元素,尤其是独具民族特色的春节和中秋节。从《半生缘》到《天水围的日与夜》,节日这一文化符号,都是许鞍华影片中重要的部分。

中秋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团圆、团聚。影片中的阿婆孤苦一人,没有老伴也没有孩子;贵姐失去了丈夫,和儿子张家安相依为命。这样的两个家庭,都是不完整的,在观众的潜意识中,不完整的家庭在过中秋节时是悲伤的,遗憾的。但是在导演许鞍华的镜头里,阿婆、贵姐、张家安,这三个人来自于两个不完整的家庭,他们并没有悲伤,没有遗憾,他们像一家人坐在同一个桌前,共度中秋节。他们经历了冷漠—熟悉—亲密,最终形成了不是親人却胜似亲人的关系。在他们的心中,对于生活的希望正如窗外人们放飞的许愿灯一样,正在越升越高。这种希望是贵姐、阿婆、张家安的坚强与成长,也是许鞍华作为女性导演对故事情节更为细腻的把握,是其透过节日内涵所传递出的独特力量。

2.日常生活的重复刻画

《天水围的日与夜》中,吃饭这一场景重复出现多次。吃饭对于观众来说是最熟悉不过的场景,对于导演来说,吃饭这一元素是剧中演员情感转变的表现平台,也是刻画人物性格的关键所在。

影片的开始处,贵姐与儿子共同吃饭,对话却是寥寥无几,此时的观众难免会认为这母子之间的关系很一般。后面的几场吃饭戏,贵姐与儿子的交流并没有增加太多,她们的对话也是围绕着去哪里买送纸巾的报纸,今天的饭菜怎么样。通过这几场吃饭的对比,观众会发现,贵姐与家安的感情并非不好,只是他们都属于感情内敛不善表达的人。当家安不出去吃早饭时,贵姐也没吃早饭就折回了家中,这恰恰体现出他们母子二人,都是在内心深处深深依赖着对方。最初的阿婆总是一个人吃饭,冷静的镜头更是将她的孤苦展现的淋漓尽致。而随着阿婆与贵姐一家的熟识,她们之间渐渐交换食物、一起吃饭,阿婆脸上也呈现出满足的笑意。

在贵姐家的餐桌上,上顿饭没吃完的香菇会被装进小盘子在下顿饭的时候继续拿出来吃;吃饭时突然想起来还有饭店打包回来的饭菜可以拿出来一起吃。这些生活化的细节处理,不仅使得电影内容更加真实,也将贵姐勤俭持家的坚强性格更丰富的刻画出来。

吃饭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日常行为,许导却能准确细腻的将这最基本的家庭生活的场景进行刻画,通过艺术化的再现将家庭吃饭时最普遍的共性呈现在在荧幕上,向观众传递更多的信息。

三、追求真实的镜头语言

在《天水围的日与夜》中,大量使用固定镜头与长镜头,这使得电影更加具有新现实主义的特色。

固定镜头的拍摄方式就像日常生活一样,没有太多的运动;就像一个独立于故事情节中的第三个人一样,用客观的角度静静地观察着电影中所发生的一切,从而使影片具有很强的纪实感,呈现出一种写实风格。在《天水围的日与夜》中,固定镜头的大量运用给电影赋予了一层记录的含义。这种客观的、冷静的镜头不会对剧情发展造成任何干扰,只是起到记录的功能。通过这种镜头,观众感受到的贵姐的生活,就是实实在在的天水围市民的生活。许鞍华导演在采访中说,她最初选择天水围,只是想拍2007年天水围一位母亲杀死孩子后自杀的暴力事件。但是在采访中许鞍华发现,天水围的居民并非都过得悲惨而绝望,他们或许家庭贫苦,但是也都积极乐观的经营着自己的生活,维持着邻里情谊。由此,记录性质的固定镜头与长镜头能通过其特有的客观性,将天水围居民生活中的脉脉温情更有力的传达出来。

四、结语

许鞍华导演通过《天水围的日与夜》,将琐碎,重复的家庭生活通过艺术化向观众传递出满足与感动。这种对于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关照、对生活的思考,在其作品中一直有所体现。

作者简介:张贺(1992—),女,汉族,山东省滕州市人,辽宁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院2015级戏剧与影视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影视创意与创作。endprint

猜你喜欢

许鞍华现实主义家庭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新法律现实主义
家庭“煮”夫
论许鞍华电影中的城市日常生活空间
许鞍华:中国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自觉继承者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玉观音》与别样许鞍华
新现实主义巨匠
什么是现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