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血常规检验质量的方法分析
2018-01-15尚俊东
尚俊东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影响血常规检验质量的因素, 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检验科随机抽取的1002份血常规检验报告, 找出存在质量问题的检验报告, 并总结影响其质量的因素和相应的解决措施。结果 1002份血常规检验报告中, 有352份检验报告存在质量问题, 其中影响检验报告质量的因素为:生理因素占11.36%、设备因素占28.98%、试剂因素占11.08%、人为因素占33.24%、其他或综合因素占15.34%。影响检验报告出现重要质量问题的主要因素是人为因素和设备因素。
结论 在临床血常规检验操作中, 应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把控好检验的各个环节, 减少相关的人为因素或其他因素等, 以提高检验的准确率、有效率, 从而减低误诊率。
【关键词】 血常规检验;质量;质量影响因素;解决对策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35.110
随着目前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创新, 临床医学检验在对各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而血常规检验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项[1]。血常规检验主要是检测血液方面的问题, 如就诊者身体是否患有感染、是否出现贫血症状、是否有血液疾病的可能性, 这些均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 并结合血常规检查结果进行判断;其检查的临床意义就在于及早的发现和诊断某些疾病, 判断是否有贫血、血液系统疾病及反应骨髓的造血功能等。但在血常规检验的实际操作中, 往往会因为实验室环境、试剂耗材质量及检验人员的操作水平等众多因素而影响到检测结果的真实性, 因此为提高临床检验的质量, 需建立有效可行的检验标准, 并有针对性的作出规范流程。现本研究对本院2016年度期间收集的1002份血常规检验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 并总结出影响其检验结果的质量因素, 具体如下。
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检验科2016年1~12月随机抽取的1002份血常规检验报告, 其中, 男性患者标本579例, 女性患者标本423例;年龄:≤14岁137例, 15~30岁265例, 31~60岁379例, >60岁221例;其他病程不限、职业不限、受教育程度不限。
2 結果
1002份血常规检验报告中, 存在质量问题的检验报告有352份, 其中40份检验报告因生理因素产生质量问题,
占比11.36%;102份检验报告因设备因素产生质量问题, 占比28.98%;39份检验报告因试剂因素产生质量问题,
占比11.08%;117份检验报告因人为因素产生质量问题,
占比33.24%;54份检验报告因其他或综合因素产生质量问题, 占比15.34%。
由此可知, 影响检验报告出现重要质量问题的主要因素是人为因素和设备因素。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 影响检验报告出现重要质量问题的因素有生理因素、设备因素、试剂因素、人为因素、其他或综合因素。应加大对此类因素的防控措施。
3. 1 生理因素 在临床应用中对患者的血样进行常规检验是为了检验该样本中各类血细胞形态的完整性, 因机体在不同的生理状态下, 其血细胞会呈现不同变化, 从而对检测结果产生少许波动, 同时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史等因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检验结果[2]。因此, 医护人员在采集血样前, 应注意几点:①在为患者采集血液前需先检查好注射器及针头, 避免因操作不当而使注射器和针头内进入空气, 从而产生泡沫导致细胞溶血;②采集的血液标本最好使用封闭式真空采血管采集;③医护人员在选取采血部位时, 应尽量选择无溃烂或炎症反应的完整皮肤;④采血过程中应定位准确, 严禁针尖在静脉中进行反复穿刺;且待血液采集完毕后, 及时拔掉针头;⑤因患者在不同体位下, 也会对血常规的检验结果产生一定影响, 因此要选择合适的体位;⑥医护人员在为患者采集末梢血时, 应严格遵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 采用第二滴血进行检测;与此同时, 因静脉血在临床上是目前公认的最为常用可靠的血样, 故在进行常规检验时, 其采血部位也应尽可能的选择静脉血。
3. 2 设备因素 目前在临床上, 常需使用到血液分析仪对血常规样本进行检测, 因此对于检验设备的性能参数设置及仪器自身的稳定性均会关系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精确性及稳定性[3]。本次实验结果可知, 设备因素对检验报告的质量其影响重大, 占比高达28.98%, 因此为保证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稳定性, 需要对血液分析仪进行定期的维修保养和误差校正, 应有专业的维修工程师在标准的规范操作下使用仪器配套的校准液或新鲜血液进行校正, 最好在同一校准平台上进行校正工作, 以确保检测结果的一致性, 并定期对仪器进行日常维护和保养, 以保证仪器的正常运行。
3. 3 试剂因素 众所周知, 在临床上需做血常规检测的血样在采集时需用含有抗凝剂的标本管进行处理, 而不同的抗凝剂会对检验的结果产生不同的影响, 其血样质量常与血液和抗凝剂的比例有关[4-6], 因此, 在采集过程中, 应注意采血量与抗凝剂之间的比例, 当采血量高于抗凝剂时, 易在标本管内出现凝块, 易阻塞血液细胞分析仪, 若采血量低于抗凝剂, 而使抗凝剂相对过剩, 而引起血细胞形态和体积等方面的一些改变, 导致检测结果不佳。
3. 4 人为因素 在血常规的整个检验流程中, 均需要医护人员的相关操作, 包括标本的采集、保存、运输及检测流程上[7], 因此, 当相关操作不规范时会导致检测结果出现偏差, 而出现诊断失误。因此在检验前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对样本进行采集, 注意控制采集的样品量及送检时间, 以及储存、运输的温度, 对有冷藏要求的可以使用泡沫箱和冰袋冷藏处理, 及时将样本送至检验科;仪器开启前需进行自检, 并做好特殊清洁保养, 查看定标曲线是否失效, 若失效需及时校准, 仔细检查仪器内试剂是否在有效期内, 耗材是否充足;待仪器处于就绪状态后, 及时将样本信息输入仪器操作台和实验室(检验科)信息系统(LIS系统)内, 并处理送检样endprint
本[8, 9];需离心抽样的样本应注意观察凝固度, 并注意调节好离心机的温度、时间及转速;待样本充分分离完毕后, 及时吸样、检测;检验中按照所检验项目的标准操作要求, 严格控制实验室的温湿度和洁净度, 可以通过建立动态监测及调节机制加以管控;检验后查看检测结果是否正常传输到LIS系统, 结合临床诊断、质控结果对检测结果的准确度进行分析, 做好记录, 留样保存即可[10]。
目前在临床上, 临床医师常通过对患者实施血常规检查结果来协助其作出临床诊断, 因其检验率较高, 因此常与尿常规、便常规并称为临床上最常用的三大基本检验方式[5]。但在实际操作中, 由于人为、仪器、试剂等因素众多, 导致检验结果的准确度有所偏倚, 如规范人为操作、完善相应制度、提高标本质量等, 尽可能的减小或避免这些因素所带来的误差, 以提高血常规临床检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综上所述, 在临床血常规检验操作中, 应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把控好檢验的各个环节, 减少相关的人为因素或其他因素等, 以提高检验的准确率、有效率, 从而减低误诊率。
参考文献
[1] 严爱芬. 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多种因素分析.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1, 2(27):243.
[2] 王国美. 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健康研究, 2014, 34(2):240.
[3] 文家远. 临床血常规检测的影响因素及控制对策初探. 中国现代医生, 2013, 50(13):150-151.
[4] 颜复生, 林应标, 郭满容, 等. 血液标本的保存方法与保存时间对生化检测结果的影响. 海南医学, 2009, 20(1): 99-100.
[5] 杨馥彦, 邱少雄, 黄江玲, 等. 血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探析. 中国卫生产业, 2013, 10(9):157.
[6] 连建谦. 如何提高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探讨. 医学信息, 2013(29):
540-541.
[7] 刘湧. 关于提高血常规检验质量的方法探讨. 中国医药导报, 2008, 5(16):171.
[8] 杨娜. 提高血常规检验质量的方法.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1, 9(22):115.
[9] 龙金妹. 血常规检验注意要点和质量控制分析. 医学检验与临床, 2014, 25(5):102-103.
[10] 周建德. 分析血常规检验过程中的误差原因及提高检验质量的措施. 今日健康, 2016, 15(1):357.
[收稿日期:2017-10-2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