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联合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研究
2018-01-15高月秋刘红张运忠文锐李晓红李丹丹
高月秋 刘红 张运忠 文锐 李晓红 李丹丹
【摘要】 目的 探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联合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 8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联合美沙拉嗪治疗, 对照组仅采用美沙拉嗪治疗, 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前, 两组Th17细胞比例、CD4+CD25+ Treg细胞比例、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比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患者Th17细胞比例、IL-6、IL-8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 CD4+CD25+ Treg细胞比例均较治疗前上升, 且观察组在此变化趋势中较对照组更为显著,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缓解时间为(48.43±8.35)d, 短于对照组的(56.24±7.69)d,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 观察组复发率15.0%低于对照组45.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联合美沙拉嗪可显著降低溃疡性结肠炎炎症水平, 缩短溃疡愈合时间, 降低1年内复发率。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枯草杆菌二联活菌;美沙拉嗪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35.059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 以腹泻、腹痛、粘液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 复发率极高[1]。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以抗炎为主, 临床上常用的药物包括氨基酸水杨酸类、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 其临床效果有限, 且不良反应较多。本研究采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联合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2月~2016年3月本院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80例,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40例。观察组中男23例, 女17例;年龄23~63岁,
平均年龄(42.0±11.6)岁;病程6个月~11年, 平均病程(5.3±
3.7)年;病灶位于直乙结肠18例, 左半结肠16例, 右半结肠6例;其中轻度溃疡7例, 中度溃疡30例, 重度溃疡3例。
对照组中男26例, 女14例;年龄25~65岁, 平均年龄(42.8± 10.2)岁;病程6个月~15年, 平均病程(6.0±4.1)年;病灶位于直乙结肠19例, 左半结肠13例, 右半结肠8例;其中轻度溃疡9例, 中度溃疡27例, 重度溃疡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一般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美沙拉嗪, 观察组则联合应用美沙拉嗪和枯草杆菌二联活菌。用法和用量:美沙拉嗪肠溶片(葵花药业集团佳木斯鹿灵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9980148, 规格:0.25 g)1.0 g/次,
4次/d;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北京韩美药品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S20030087, 规格:0.25 g×10粒), 500 mg/次, 3次/d。共治疗8周。
1. 3 观察指标 记录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实验室指标, 包括Th17细胞比例、CD4+CD25+ Treg细胞比例、IL-6、IL-8。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缓解时间、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治疗
1年后的复发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AS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治疗前Th17细胞比例(2.68±0.53)%、CD4+CD25+
Treg细胞比例(2.86±0.30)%、IL-6(73.5±16.6)ng/L、IL-8(76.4±
20.4)ng/L, 治疗后Th17细胞比例(1.03±0.37)%、CD4+CD25+ Treg细胞比例(6.53±1.25)%、IL-6(29.4±8.5)ng/L、IL-8(35.8±
12.2)ng/L;对照组治疗前Th17细胞比例(2.58±0.56)%、CD4+
CD25+ Treg细胞比例(2.76±0.72)%、IL-6(71.2±18.2)ng/L、IL-8(75.3±
17.7)ng/L, 治疗后Th17细胞比例(1.36±0.41)%、CD4+CD25+ Treg细胞比例(5.47±1.40)%、IL-6(36.9±10.8)ng/L、IL-8(46.8±
14.9)ng/L;治疗前, 两组Th17细胞比例、CD4+CD25+ Treg细胞比例、IL-6、IL-8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患者Th17细胞比例、IL-6、IL-8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 CD4+CD25+ Treg细胞比例均较治疗前上升, 且观察组在此变化趋势中较对照组更为显著,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缓解时间为(48.43±8.35)d, 短于对照组的(56.24±7.69)d,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5/40), 包括恶心5.0%(2/40)、腹胀5.0%(2/40)、头晕2.5%(1/40);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0%(6/40), 包括恶心5.0%(2/40)、头晕5.0%(2/40)、腹胀2.5%(1/40)、肝功能异常2.5%(1/4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 观察组复发率15.0%(6/40)低于对照组45.0%(18/4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ndprint
3 讨论
美沙拉嗪是一种新型的5-氨基水杨酸制剂, 属于pH依赖性缓释剂。美沙拉嗪可抑制巨噬细胞迁移以及血小板的活化、抑制氧化应激反应、清除自由基, 从而发挥抗炎、促进愈合作用。因其可定向在回肠末端和结肠处释放有效成分, 故对全身影响小, 较柳氮磺吡啶等傳统水杨酸药物不良反应少[2]。祝斌等[3]在葡聚糖硫酸钠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中发现, CD4+ T淋巴细胞亚群在溃疡性结肠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美沙拉嗪可通过调节CD4+ T淋巴细胞亚群发挥抗炎作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是以枯草杆菌和肠球菌的主要成分的益生菌产品[4]。枯草杆菌二联活菌可降低肠道局部的氧浓度, 从而营造一个厌氧环境, 以利于肠道益生菌的存活[5], 还可通过生物拮抗作用, 竞争性结合肠道上皮细胞结合位点, 从而抑制致病菌的在胃肠道的定植[6-10]。在张利利等[7]的研究中, 枯草杆菌二联活菌可显著降低外周血Th17细胞的表达, 增加CD4+CD25+ Treg的细胞表达, 提示了枯草杆菌二联活菌可通过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提高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前, 两组Th17细胞比例、CD4+CD25+ Treg细胞比例、IL-6、IL-8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患者Th17细胞比例、IL-6、IL-8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 CD4+CD25+ Treg细胞比例均较治疗前上升, 且观察组在此变化趋势中较对照组更为显著,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缓解时间为(48.43±8.35)d, 短于对照组的(56.24±7.69)d,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 观察组复发率15.0%低于对照组45.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 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联合美沙拉嗪可显著降低溃疡性结肠炎炎症水平, 缩短溃疡愈合时间, 降低1年内复发率。
参考文献
[1] 雷晓燕, 崔梅花.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进展. 山东医药, 2014, 54(6):99-102.
[2] 张莹, 熊晶晶, 黄永坤, 等. 美沙拉秦、蒙脱石散和酪酸梭菌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血细胞因子的影响.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15(2):240-246.
[3] 祝斌, 张寒仙, 曾今诚, 等. 美沙拉嗪对DSS诱导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Th1、Th17及Treg细胞亚群的影响.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14, 30(12):2219-2225.
[4] 罗清甜, 朱庆, 谢俊锋, 等. 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联合铋剂四联疗法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临床疗效. 山东医药, 2017, 57(1):91-93.
[5] 梁勇, 颜丽萍, 苏林, 等. 枯草杆菌二联活菌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作用及机制. 中国老年学, 2017, 37(1):27-29.
[6] 韩金利, 才洪良, 刘宇红, 等. 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联合5-氨基水杨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5, 26(11):1321-1323.
[7] 张利利, 赵英政, 常廷民, 等. 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胶囊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Th17/Treg细胞表达的影响. 广东医学, 2014, 35(3):448-450.
[8] 郑小娟, 郑海燕, 罗灵和, 等. 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联合美沙拉嗪肠溶片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研究.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6(3):212-214.
[9] 曹燕飞. 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联合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 中国现代医生, 2011, 49(6):61-62.
[10] 张桥东. 美沙拉嗪颗粒与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联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5(10):1427-1429.
[收稿日期:2017-09-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