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治思维治理网络谣言
2018-01-15李宏宇杨明
李宏宇++++杨明
【摘要】网络谣言作为虚假信息,对社会秩序、国家安全带来极大危害。必须运用法治思维,构筑网络谣言治理的法律体系,加大对网络谣言的管控力度,从根本上净化网络环境,保障个人、社会及国家的利益,提高网络管理水平。
【关键词】网络谣言 法律规制 法律普及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识别码】A
互联网在科技的推动下,发展势头强劲,对经济、文化与社会等各个方面发挥了重要影响,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庞大的网民数量、多元化的声音集聚到一起,形成了复杂的舆论场,而其中出现的不负责任的谣言易带来负面效应。一般来讲,网络谣言的炮制与传播,都是由个人或团体操控,冲击和谐安定的社会秩序,给社会发展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互联网虽是虚拟世界,但并非法外之地。因此,依靠法律手段对制造、传播网络谣言的行为进行规制,并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对于构筑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极为重要。
网络社会作为现实社会的延伸,也需要以法律进行管控。通过专门的网络谣言治理法律,对网络谣言的相关责任人员提出明确的法律制裁。为此,需要创建以网络基本法为中心、以《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为补充、以司法解释为明确实施依据的网络法律体系,整合法律资源,为加强对网络谣言的执法提供科学支撑,实现网络谣言管控的目标。
网络谣言治理法律的立法也要做到和其他类法律进行紧密结合,做到首尾呼应,确保网络谣言案件处理的公正性。相关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等需要与法律保持一致,这样才能全面挖掘现有的法律资源,进而在专门的网络谣言治理法律法规中补充相关规定,更好发挥法律作用。因此,建立网络谣言治理的法律体系,就是要对其执法时,做到有法可依,为治理网络谣言奠定法律之基。
加大针对网络谣言的执法力度
首先,科学分配执法权力。针对网络谣言进行法律规制的执法部门之间的权力分配,需要予以明确的规定,填补执法的空白区,避免执法部门之间范围重叠。要科学调整执法部门内容,结合网络发展的最新态势,创新工作理念。执法方式要做到与时俱进,要结合网络发展实际,采用综合性执法手段,开展科学的管控。因此,科学分配执法权力,有助于全面提高法律的执法效能,对谣言及时进行治理,构筑网络言论空间的良好秩序。
其次,全面实施网络实名制。网络执法难度的关键是网民的匿名性,为此,实施网络实名制是破解执法难题的有效抓手。大力推行网络实名制,不仅能规范网民行为,提高网络文明建设水平,也能降低网络犯罪率和破案成本。网民在实名制之后,能更加理性地对待自身言行,有效规避了匿名状态下散布谣言等网络侵权犯罪。此外,推广网络实名制需要把握好科学的尺度。通过实名认证来提高网络监管水平,有利于提高网民的主体责任意识,让网络信息变得阳光,让虚假信息无藏身之地,净化网络环境。针对微信、微博发展的实际情况,也要尽快补充、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制度建设,强化网络新传播工具的实名认证建设,使其走上制度化、规范化道路。此外,全面推行网络实名制,要做好技术把关,提高实名制的可信度。最后,强化对网络服务提供者的管控。网络信息的传播离不开网络服务商提供的传播载体,为此,需要管控好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责任,确保网络信息传播的正规性。
贯彻依法定罪量刑
司法机关在审理相关的网络谣言案件时,需要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明确网络谣言的责任追究界限,严肃对待网络谣言行为,确保网络言论自由的范围和平衡。在现有司法案件审理的过程中,司法機关需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来进行,对照法律条文进行仔细推敲,避免单纯看治理效果。要科学把控好网络谣言治理与保证公众参与权等相关权利间的平衡,不仅要确保网络谣言的制造者得到应有的惩处,也要及时传达民声,这是网络谣言治理的最终目标。在定罪上,司法机关需要对相关言论是否构成造谣加以科学分析,区别谣言针对的对象,考察分析造谣者的主观故意,审视谣言造成的后果,不管是哪一种责任的承担都应以其产生的不利后果作为基本前提。
与此同时,要科学确定刑事追责范围。网络谣言入罪,刑法中强调一般行为人有主观故意,过失并不能构成犯罪。媒体发布的消息不真实,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面对网络谣言,一些网民责任意识相对淡薄,诸多不正当言论将造成较大危害,针对这一情况,需要对那些带来严重后果的肇事者给予刑事处罚,并由其承担刑事责任。考虑到对网络正常言论的保护,对未造成严重危害后果的,不给予刑事责任。因此,要强调落实依法定罪量刑,科学界定网络谣言犯罪界限,让造谣者及时得到法律严惩。
落实法律对网络媒介监管,做好网民法律普及工作
网络谣言传播的载体是网络媒介,其让网络谣言实现快速传播,并造成不良后果。因此,互联网企业要强化自身建设,坚持文明办网,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抵制网络谣言传播,坚守社会公德心,坚决履行社会、法律赋予的责任,切断网络谣言传播路径。与此同时,各网络媒介也要做好网络谣言的监测、处理工作,运用现代科技,完善网络谣言监管机制,发挥监督作用,遏制网络谣言传播,科学引导网络舆论,并积极对接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营造健康网络环境,如果查实网络谣言,应第一时间内上报公安机关处置。落实法律对网络媒介的监管,有助于管控好网络谣言传播的载体,使其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其次,做好网民法律普及工作。政府应不断强化法治教育,不断提升公民法治意识,让公民逐渐形成遵守网络传播法律法规的行为习惯,使其全面意识到网络言论自由的前提是在法律许可的框架内,不能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以及公民合法权益等相关言论。通过开展积极有效的教育,密切结合网络中的现实案例,科学普及法律知识,提高网民整体素养,采取正反两方面教育相切换、事件和案例相衔接、法律和道德相融合的措施,帮助广大网民净化个人言行。加强网民自身法律宣传教育,有助于提高网民的网络法律意识,将学到的法律践行到现实中,做遵纪守法的好网民,共同维护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总之,网络谣言的危害大,必须科学运用法律手段予以治理。法律视角下的网络谣言整治,既需要创建完善的法律体系,加大网络谣言执法力度,也要坚持依法定罪量刑,落实法律对网络媒介的监管,做好网民法律普及工作,全面提升网络谣言法律治理水平。
(作者分别为中国民航大学学工部讲师;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德育处副处长、副教授)
【注: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基于社群理论的高校网络文化型社团创新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6JDSZ2008)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范卫国:《网络谣言的法律治理:英国经验与中国路径》,《学术交流》,2015年第2期。
②王海军:《论网络谣言的法律治理》,《中州学刊》,2014年第7期。
责编/周素丽 姜成(见习) 美编/杨玲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