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基于乡土文化的家国情怀教育
2018-01-15陈大斌
摘 要:家国情怀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乡土历史资源,挖掘典型事例,有利于培育学生爱国主义情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进学生爱家、爱故乡、爱国的家国情怀。
關键词:历史教学;乡土历史;家国情怀
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的教育,是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在培养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形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共同理想追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1]。在当前的历史教育改革中,家国情怀教育已列为本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可见,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强家国情怀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是历史教育研究的重要任务。本文拟就如何运用乡土历史资源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作初步探讨。
一、进行家国情怀教育 凝聚岿然不动的民族精神
家国情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组成之一,有其基本的内涵特征,主要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
家国同构理念是家国情怀形成的关键。国家形成以前是无所谓是家还是国的。到了夏商,国与家血脉相连,是部落联盟的再扩大和政治化。西周开始,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关系把家与国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说在古代,“家”与“国”是一体的。这种以宗法制为基本形式的家国一体的政治模式理念就是“家国同构”。强调把个人、家庭、国家有机结合,它强调以民为本、以天下国家为己任。
共同体意识是家国情怀持续发酵的动力。在现代社会学中,家国意识都可以划入共同体意识之中,个人的所有行为都必须符合共同体的需要。在现代社会中,表现为集体意识和公民意识。
仁爱之情是家国情怀良性发展的基石。仁爱是儒家思想的内在核心,也是家国情怀的内在驱动力。家国情怀所持有的共同体意识是建立在仁爱之心、敬畏之心、宽容之心的基础之上的。
从家国情怀的内涵特征来看,虽然注重个人与家庭、国家利益的统一性,但更加强调共同体意识和国家意识。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理想追求[2]。家国情怀教育是对中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陶冶、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重在培育个人对国家繁盛、家庭幸福的努力追求意识,了解家与国的互动联系,把握国荣家荣、国败家衰的相互关系,培育爱国情感,树立个体对家庭特别是对国家高度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和责任感,这种高尚情怀能够极大地鼓舞士气、振奋人心,凝聚岿然不动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3]。
二、运用乡土历史资源 激发家国情怀的自觉认同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感受到,爱国必须先爱自己的家乡。通过向学生传授本乡本土的历史知识,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以激发他们的光荣感、自豪感,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一)运用乡土历史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勇于为国家和人民利益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的核心精神。爱国主义教育要引导学生从认识家乡、热爱家乡去真正了解祖国、热爱祖国。笔者结合丰都的历史资源,列举曾在我们这块土地上为民族的解放而战斗或牺牲的英雄人物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在抗战时期,我校有三十几位学生投身革命,奔赴延安,追寻革命真理。如余政德,1915年出生在丰都培观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抗战爆发后,积极参加丰都的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进入我校学习,受延安精神的鼓舞和中共丰都县委的指引,奔赴火热的革命圣地延安。由于没有路费,他悄悄把家里的三块水田卖了80块银圆。在去延安的路上不知吃了多少苦头,后为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4]。抗战时期奔赴延安的我校三十多名青年,绝大多数为国家和民族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寻求理想的壮举,对我校学生乃至丰都人民都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通过以上家乡史中英雄人物的事迹介绍,学生感觉这些事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发生在身边,具有强烈真实感和亲切感,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具体生动、行之有效。
(二)运用乡土历史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育学生优秀的意志品质,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教育内容。乡土历史资源蕴含着丰富的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教育的内容。例如,在1928年的丰都崇德乡农民暴动失败后,农军司令陈光鑫被捕,敌人用尖刀穿过他的肩胛骨,并套上铁链,押往龙河观音寺交给敌酋龙焕章。陈光鑫忍着剧痛,大义凛然,横眉冷对,最后被杨森杀害于万县,年仅25岁。正是无数革命先烈坚强的意志品质,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屈的民族精神。今天,我们要实现高度文明、和谐、富强的社会,务必要求中学生具有这种精神,刻苦努力,排除万难,掌握知识,具备能力,才能完成革命先烈的遗愿。
(三)运用乡土历史资源,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向善教育
“向善”即朝着好的方面做,朝着善良美好的方面发展,朝着切合一定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方向去培育人。“向善文化”即营造一种引导人们朝着善良美好的方面发展的文化,朝着符合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发展的文化。它包括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5];包含以“爱人、爱家、爱国”为主要内容的仁爱精神,以“修养品行、发愤图强、注重人格、崇尚气节、诚信笃实、知行合一”为主要内容的“省己之道”;也包括当今倡导的“合作互助、和谐共生”的发展文化以及“以人为本”的管理文化等。
丰都“鬼城”之名蜚声远播,向善文化内涵丰富。无论是民间故事还是旅游景点的雕塑、楹联等都渗透着弃恶从善、惩恶扬善的主题,体现了人们对于和谐社会的美好追求。首先要有善恶观念,清楚事事人人皆有善恶之分;其次能分清善恶,养向善之心,求自我完善;再次能爱憎分明,见贤思齐,疾恶如仇,惩恶扬善[6]。如丰都双桂山上的“贺龙阁”“元帅轩”,就是纪念贺龙元帅三次到丰都城帮助当时的知县刘愿庵惩治恶霸的历史见证。这种扬善抑恶的价值取向对青少年的教育是有积极作用的。endprint
(四)运用乡土历史资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乡土资源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为学生提供历史素材,补充历史知识,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历史感悟,对学生的学习大有裨益。如在课堂上进行《太平天国运动》教学时,笔者結合太平军将领石达开脱离太平天国,曾在1862年入川,攻克石柱,于3月初分三路进入丰都境内,一路去洋渡,一路到高镇,一路出包鸾场,太平军在高家镇大败傅世伦的地主团练,生擒并处死了傅世伦,获得百姓的拥护,大快人心。把乡土历史穿插于历史课堂教学,使学生感觉历史人物离我们不再遥远,就发生在身边,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同时还给学生布置任务,要求他们去搜集相关的历史人物,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采用多种教育形式 深化家国情怀的情感
利用乡土文化进行家国情怀教育,要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历史课堂教学。
(一)挖掘家国情怀的课程资源
笔者在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时,结合课题研究,编写了校本教材《丰都近代风云录》,进行家国情怀教育。在进行《义和团运动》教学时,选取精彩部分进行整合。在“土地革命”期间丰都也有类似的组织——丰都神兵,它是一支带有浓厚宗教和迷信色彩、以抗粮抗捐为宗旨的自发性的农民武装组织。在讲“土地革命”时,结合丰都“土地革命”时期的二路红军(原四川省二路红军游击队,是1930年中共四川省委直接组织领导的一支军运和民运相结合的武装部队,活跃在涪陵、丰都、武隆、石柱、忠县等地区)在丰都的革命活动和崇德农民暴动等内容进行讲解。教学中这样的结合点比比皆是,通过这种方式,既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又能激发学生热爱人民、热爱家乡,从而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生动而形象。
(二)利用课件、视频,动态深化家国情怀教育
历史具有过去性、具体性和多样性等特点。这就决定了现代化视听手段的运用在历史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笔者充分发掘、利用乡土历史文化中的重大事件,借助历史图片、课件、视频、微课等形象化的载体,再现历史场面,从多角度、全方位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如进行“丰都土地革命”教学时,对崇德乡农民暴动的历史,笔者用微课的形式,把其中著名的领导人物如陈光鑫、甘雨苏、朱泽淮等人的照片以及暴动过程模拟图,配合声音等素材,综合地展现出来,以激发学生对革命艰难历程的联想和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化虚为实”“化远为近”,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内心自然萌生向英雄学习的强烈愿望。
(三)利用节庆活动,强化家国情怀的教育效果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利用传统节日,如“五四”青年节、“七一”党的生日、“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一二·九”运动等,组织学生创办各种展板或板报,举行故事会和演讲比赛,把丰都本土的历史英雄人物的重大事迹通过图片结合文字介绍出来,使学生受到生动的民族精神和革命传统教育。如在建党95周年时,结合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我校就把丰都早期的共产党员及领导人物如李彤辅、曾季鲁、白仲山、赵启民、甘雨苏等的革命事迹进行展出。这种形式,给学生心灵以强烈的震撼,个性张扬注入活力,激发他们坚守民族传统美德、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唤醒学生强烈的责任感和自我担当意识。
(四)走访革命前辈,提升家国情怀的教育深度
我校校友廖斗寅同志,将自己积攒的100万元人民币捐献给母校丰都中学,设立了“丰都中学廖斗寅助学基金”,资助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走上求学之路。受学校邀请,他多次到我校做报告。笔者利用这个机会,在报告会后组织学生对他进行访谈,听他讲当年的英雄事迹。廖斗寅同志,1934年考入丰都中学就读,品学兼优。1938年夏参加革命,在民族危亡时刻,克服困难奔赴延安,积极投身抗日运动。新中国成立后,廖斗寅同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先后担任中共中央华北局办公室主任、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办公室主任、天津市计委副主任等职务。这样的访谈,让学生感到英雄就在身边,激励同学们学习他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德,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努力学好本领,为加快建设美丽家乡、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五)结合团队活动,丰富家国情怀的教育方式
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笔者与学生会、共青团联合,通过团课、党课的方式,挖掘地方历史中的典型材料,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如在党课培训中学习党的章程时,笔者就中国共产党成立,结合丰都党组织建立之初,力量相当弱,但前辈们不怕牺牲,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壮大起来的历史。同时还组织一些大型的专题讲座,比如“刘伯承血战丰都”“贺龙疾恶救青天”“鬼城枪声”“三七四团陶伯”等。这样能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
总之,通过乡土历史教学,学生深切地认识到创业艰难,胜利来之不易,决心继承和发扬革命传流,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将乡土历史与历史课堂教学相结合,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让学生了解家乡历史,以激发他们的光荣感、自豪感和责任感,增强家国热爱之情与责任担当意识,努力培养具有“中国心、世界眼、现代脑”人格健全的复合型人才,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 [□][◢]
参考文献:
[1]梁佳斌.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5.
[2]徐文秀.多一些“家国情怀”[N].人民日报,2012-01-20(4).
[3]杨清虎.“家国情怀”的内涵与现代价值[J].兵团党校学报,2016(3):60.
[4]陈大斌,李国鑫,刘志惠.挖掘地区历史资源 进行传统美德教育[J].科学咨询,2006(8):16.
[5]任光升.向善文化建设与学校德育实效[J].当代教育科学,2012(9):26.
[6]隆长义,陈金城.五云书香 尚德育人[M].重庆:重庆出版集团,2007:1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