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阅读与“人生语文”结合的运用策略
2018-01-15包磊
包磊
一、立足文本素材,结合人生合理学
1.着眼阅读文本,服务学生人生
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学生享受着富裕的生活,难以感受到艰苦年代的生活状况。教师可以着眼阅读文本,在阅读素材的选择上下工夫。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文本阅读,从而使学生全面了解过去的生活窘境,让学生学会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珍惜当下,为建设更好的生活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2.注重教学设计,激发探究兴趣
鲁迅小说往往以喜剧外衣包含着悲剧的内核,《阿Q正传》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这篇小说的阅读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因此,教师要注重教学设计,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3.及时出入“人生”,提高阅读能力
鲁迅先生塑造的阿Q是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阶级特征、性格特征的典型化人物形象。通过人生阅读,学生深入体会鲁迅先生透过作品剖析人们灵魂的写作动机,理解这篇文学作品在当时对唤醒国人、改造社会、拯救民族的巨大作用。学生在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人物命运、人物内心情感的过程中,文本阅读能力不断提高,语感日益增强。
二、深悟文本主题,优化人生阅读巧
1.强化读写互动,引入人生体验
语文与人生实际联系最为密切,它肩负着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等方面能力,以及提升学生道德和精神境界的时代使命。语文人生教学不能将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的语文素养孤立开来。
2.挖掘“天马行空”,启迪人生智慧
在品读优美句子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灵活运用借景抒情的艺术技巧,并运用于写作中,让读者感受到作品展现出的图画美、语言美、意境美。课外拓展环节,教师通过展示不同作者对同一事物描写的经典诗篇,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文章所蕴含的丰富情味,从中咀嚼出艺术的真趣,启迪人生智慧。
3.定位教学目标,培养五大能力
教师需要准确定位语文学科的教学三维目标,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五大能力。在《荷塘月色》这篇文本阅读之前,教师要准确定位文本阅读与人生语文教学相结合的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揣摩艺术语言,赏析多样艺术手法;过程与方法目标:理清文中多重线索,品月光一缕,读百味情感,挖掘文中的美点。
三、提升语文素养,促进学生人生展
1.立足言意互转,实现阅读提升
在具体的文本阅读中,教师首先要定位好文章的感情基调,在此基础上,挖掘文章所表达情感与人生语文的契合点,找准“言语”、“意境”切入点,立足言意互转,点燃学生的“读点”、“写点”、“思点”、“悟点”、“亮点”、“创点”、“情点”,从“言”着手,以“言”求“意”,以“意”驭“言”,由此枝繁叶茂,学生的多项潜能得到激发,阅读能力也实现质的飞跃。与此同时,教师要灵活运用读、悟、品、记、写的“五字阅读法”,指引学生将文本读小、读活、读美、读厚,理清文章中事物和情感两条线索,赏文中景,析文中情,启迪学生人生智慧,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精神根基。
2.引导“知人论世”,促进自主探究
在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一文本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知人论世”。教师在阅读导入环节,可以以《共产党宣言》中的话来震撼学生的心灵,“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个“精神原子弹”直射学生心灵,感受到无产阶级的伟大,和我们现在所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先进性,增强学生对于社会主义终将取代资本主义的信心。在阅读环节,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品位文中的感情色彩,并在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班阅读交流和阅读成果展示,评比最优秀的读书笔记。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需要进行方向的指引、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的传授,让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探究空间,在反复锻炼后,学生的人生感悟能力才能不断增强。
3.强化双向互动,及时交流“人生”
人生语文教学课堂不是教师单向地传授语文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而是通過师生间、同学间平等地交流、对话,这样双向互动的形式,交流“人生”感悟和体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一人生阅读反思环节,教师可以设定情境,让学生畅所欲言。如:假设学生来到马克思的墓前,以自己的学生身份,站在今天时代的高度,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事业,对马克思人格、学说及其命运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选取一个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通过搜索资料,以及自己对“中国梦”的感悟,交流心得,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不断增强社会主义事业的自信心、自豪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