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视角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

2018-01-15蔡永林戴宇婷

中国集体经济 2018年1期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精准扶贫对策

蔡永林+戴宇婷

摘要:新型职业农民这一群体不仅提升农业生产竞争力、促进产业升级,在精准扶贫过程中更能发挥资源整合作用,带动其他贫困户脱贫,起到杠杆撬动作用,提升贫困村造血功能,是精准扶贫的理想对象和突破口。文章结合精准扶贫工作,探讨贫困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在当前精准扶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政府、培训部门等角度提出对策。

关键词:精准扶贫;新型职业农民;对策

自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来,各地政府高度重视,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投入了大量精力,培育制度、培育体系更加健全,“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等问题正不断被解决,为农业转型提供了人才支撑。但对于西部欠发达的贫困地区,由于多种原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遇到了不少挑战。特别是随着2020年我国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的目标的临近,精准扶贫进入攻坚阶段,新的形势背景下,如何结合精准扶贫去引导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同时促进地区脱贫,服务于区域发展是一个新的方向。

一、精准扶贫背景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必要性

(一)贫困地区脱贫的现实需求

精准扶贫是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它是针对以往大水漫灌方式的扶贫弊端的改进,在有效识别贫困对象的基础上,从产业、就业、医疗、教育、低保、金融、异地搬迁等方面开展精准帮扶,因户施策,有针对性地帮扶贫困户脱贫,提升扶贫资源利用效率。贫困户作为扶持对象,其是否脱贫成为检验脱贫的标准。习近平主席强调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推进教育扶贫具有重要价值和意義。与以往传统输血式扶贫不同,针对扶贫对象开展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帮助提升贫困户能力与技术,发挥自我造血功能,不仅可以提高劳动生产和管理效率,更带动家庭收入的提升,帮助摆脱贫困线的束缚。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可为当地培育人才和提供劳动力,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助力脱贫。

(二)杠杆撬动作用

由于城市的虹吸效应,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笔者所在县及周边的贫困地区农村人口空心化、老龄化等问题凸显,土地荒废,造成资源浪费。新型职业农民主要是指能够熟练地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同时个人的科学文化素质较高并且具有一定管理能力和经营能力的农民,包括投资农业的企业家、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基层创业的大学生、农村种养能人及农村干部带头人等,与传统的农民相比,新型职业农民拥有一定的管理和经营技巧,个人的技术水平较高,文化背景较好。而村中贫困户往往由于主客观原因,存在自我发展能力不足、文化程度偏低、学习能力欠缺、经营管理能力不高等问题,是精准扶贫面临的巨大挑战,新型职业农民能发挥农民技术员、致富带头人以及种养能手等模范带头角色,通过土地流转、技术指导、产业带动等手段撬动盘活当地的土地、劳动力等资源,带动本村的产业经济发展,带领村民脱贫增收。

(三)支撑农业产业升级的动力

现有的“三农”政策为农业产业转型升级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在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中,明确强调要结合各地区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通过农业产业升级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同时伴随着供给侧结构改革,市场需求更倒逼传统的农业产业进行升级换代,而产业化建设终究需要相应的人才去承担,而农业科学技术以及基本技能的培训成为了落实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通过职业农民培训,培育出一批综合素质高和个人管理能力强的生产队伍,担当起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的重任。

二、贫困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现状及问题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采访等手段对柳州市R县及周边县域进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部分学员进行调查,总结在培训工作的现状态及存在一些问题。

(一)周期短、培训方式传统

目前从周期上看,培训周期多在三到七天,周期较短,类似填鸭式教学,学员难以较好的学习吸收;从教学内容上,课堂教学存在理论指导性不强的问题、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从教学形式上看,理论课时间较多而对实际实践如田野教学、技能学习、实践等时间较少,因此实际的教学效果一般。

(二)本地产业与办学专业脱节

当地部门在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培训的过程中,对农业产业与办学专业两者之间未有效衔接。现有职业院校所开设的专业以及建立起来的专业结构与实际的农业产业结构存在许多的矛盾,缺乏重心,未立足本地、结合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及农户的实际脱贫需求进行培训指导,导致世纪发展需求与专业教学之间存在脱节的现象,实际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缺乏完善的制度机制

现有新型职业农民进行认证制度以及后续跟踪培训制度不够完善,尤其是学员结业后,资格认证标准不规范、考核不严谨、发证存在走过场现象。同时,还缺失后续反馈跟踪机制,在完成职业农民相关培训之后,实际生产经营中是否真正提升生产力以及学员问题反馈如何有效解决等,因此,难以充分地发挥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的作用和价值,无法更好地实现生产力的转化和提升。

三、脱贫需求背景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对策

(一)培育新生力量,提高经营主体素质

如今,伴随着贫困村落空心化、老龄化的趋势,谁来种地成为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应培育新生力量,尤其是当地青壮年、高学历者、返乡农民工等群体,他们或在城市工作学习过,思想开放、学习能力强、素质高,是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的理想对象,应积极动员鼓励他们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通过惠农政策宣传吸引这类群体加入,造就成为适应当地特色发展的高素质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发挥主力军作用。

(二)立足脱贫需求,革新培养方式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更加注重实践性,为确保农民学员“学得到、带得走、用得上”,有效地促进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建设,对于相关的管理部门来说必须要立足当地产业需求,突破传统的培养方式,不断提高培养质量,注重实践性教学。对于贫困地区,积极引导资源进入,争取通过校企合作、校村合作以及产教融合来建立完善的培养模式,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有效的改革,将实践教学与田野教学落到实处,让农民能够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之中真正提高个人的实战能力。另外,职业院校要注重实训课程的建设,尤其是将特色脱贫产业与职业能力培训相对接,注重因材施教来为不同需求农民制定个人培养方案,真正让不同水平以及不同需求的农民获得全方位的发展。

(三)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以及跟踪制度

要建立新型的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制度,结合不同地区以及不同类型职业农民的实际需求以及工作能力。通过对新型职业农民个人素质要求的分析,将生产经营型产业与产业发展分析相结合,严格按照专业服务类型以及专业技能类型进行分类培训,保障每一个类型的职业农民都能够掌握专业的产业政策以及经营技巧。其次,还需要建立完善的认定管理政策,将认定主体、认定程序、认定标准及认定条件相结合,明确各个部门的责任以及权利,建立完善的教育认定体系,保障农民在接受完专业的教育培训之后,能够真正地发挥个人的作用和价值。最后,技能培训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后续跟踪不可缺少,应建立学员跟踪反馈机制,加强后续指导。

(四)注重政府统筹,提高扶持力度

积极推动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建设中,政府作为统筹角色,可以通过采取分级负责的形式促进社会管理机制的建立,整合地区的职业教育资源,突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将教育教学与招生就业相结合,实现办学效益的最大化。对有资质的新型职业农民,政府应统筹提高财政和信贷等扶持力度.

四、结语

在精准扶贫背景下,在对贫困地区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培训的过程中,必须要立足于现实情况,不断突破培训机制,建立完善的教育培训及保障机制,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保障农民在接受完职业技能培训之后能够迅速掌握专业的农业生产和经营技巧,从而有效地改善农村的落后面貌,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脱贫增收,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主力军力量。

参考文献:

[1]刘七军,李昭楠.精准扶贫视角下连片特困区贫困农户自我发展能力提升研究[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6(04).

[2]米松华,黄祖辉,朱奇彪.新型职业农民:现状特征、成长路径与政策需求——基于浙江、湖南、四川和安徽的调查[J].农村经济,2014(08).

(作者单位:广西科技大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新型职业农民精准扶贫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基于二元Logistic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生产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探析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长效机制初探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