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秘而伟大的力量

2018-01-15柴静雯

时代报告 2017年12期
关键词:文字作家小说

柴静雯

想着要在《奔流》60周年的时候说些什么,首先想到的却是3年前《奔流》复刊时写的稿子《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回想至今,点点滴滴。果然,我们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这是60年间所有奔流编辑和奔流作家一日一日搭建起来的,我们都怀着感恩而炙热地心不停的呼唤着它的名字——《奔流》!

那时候,面对这个慢慢苏醒的巨人,于我而言只能质朴地从一个苛刻的读者做起,说起来多少有些汗颜,如今3年的时光过去了,《奔流》给予我的实在是太多,太多,无论是作为一位编辑,亦或是将来可以堂堂正正地成为一名称职的作家。这3年里,我得到的,我所在思考的,我所疑惑的,都想在这篇文章中拿出来,回馈给大家,愿我浅薄的经验能让读到这篇文章的朋友有一点小小收获和欣慰。

在人性方面挖得深一点,探出宽容

很妙,在得出这句话的时候,我正在跟一个作者探讨写小说时的思想和认知。是一位有故事有经历的作者,这些经历有些晦暗和疼痛,他想把它们表达出来,用小说的形式。显而易见,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往往我们在创作和自己相关的作品时都很难保持绝对的理性。于是就会出现人物比较单一,文章结构乏味,情绪宣泄式的叙述文章,说实话谈不上美感,更别提艺术。因此,在创作自己的故事时,作者的立场是应该置身事外的,作为旁观者用认知去重新审视,重新组合。

就像李佩甫老师常常挂在嘴边的认知照亮生活。每个作者对事物的认知是怎样,写作里就会怎样去表达。想要好的作品,作者首先要做的是不停地修正自己的认知。

乔叶老师也说过,新闻停止的地方,小说开始。这是一句非常独到的话,对于题材的挖掘,更是一语中的。很多作者都在说现在能写的题材越来越少,好题材更是难上加难,于是满屏的社会新闻却成了一个比较容易的出口,可事实上并没有那么容易,新闻只是一个切面,展现了一个称之为“结果”的阐述。而小说塑造却要去挖掘更多背后的故事,真实的过程,甚至是当事人的体验……而这每一场过程中影响我们思考的,唯有作者对人性的认知是否客观而平和。

面对着这个信息文字喷薄的时代,每一位读者都变得越来越专业,也越来越苛刻,作家在文章中的小心思很容易一眼就被读者识破,那么“真实”就变得尤为重要。这个真实,我的理解是对人性深度剖析后,创作出活灵活现、接地气儿的人物,以及符合逻辑的人物关系,而不是实话实说直接阐述。

我们必须明白的是,我们都是人类,都经历着同样根本的人类问题,提出同样的人类疑问,当我们在创作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站在人类的共同体上去理性思考。反思,然后以更高视角去驾驭、去创造。

如果给自己的写作生涯画一张坐标图,

那么在这张图标上你都会填写什么?

故事进展过程的缺乏、动机虚假、人物累赘、潜文本的空洞、情节的漏洞以及其他类似的故事问题,文笔平淡乏味……这是编辑在读稿中总结下来的一些问题。如何去面对这些问题,是我们要不停去思考的。

定位:如果给自己的写作生涯画上一张坐标图,那么你会在这张坐标图上都填写什么?你的写作风格是什么?你擅长写什么?同一地域是否有和你相似的作家?你需要怎样使你的小说创作更具标签性?说的远一点,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作家?如果是畅销作家,也许就应该多关注图书市场走势。读者需求流向……如果是著名作家,可以多研究各个省级杂志的稿件,了解一下今年文坛的大走向,多投稿,多参加笔会,参加学习讨论会,多认识圈内的文友……如果是百年作家,成就百年经典,这个就有些难了,作者要不为名不为利,纯粹地去看,去想,去创作,然后做好享受孤独,享受失败的准备,并永葆初心,执拗……在开始写作前,多问问自己,是个很好的机会,自我认知,自我梳理,自我定位,也许会使我们的写作方向更为清晰和准确。

视角:同样的一件事,如何让自己的写作更为出彩,第一步就是我們的视角问题了,比如乔叶老师说的“走小路”。很多成功的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习惯,从而创作出既有自己风格又出彩的文章。简而言之,就是不从众,归根结底却还是自己的认知决定自己能不能看到这条“小路”。

文字:好的文字是用心灵碰撞的。比如说我们常用描述性语言去写作。描述环境、人物、动作等铺展开一个画面场景,而不是干干地说出一句“她哭了”“她心里难受”这样像凉白开一样的无用性语言。有时候,“拐个弯”在文字的运用上更为打动人心。

再比如,巧妙地在不同语境里运用一些单词,甚至是单字,中国文字的有趣之处恰恰在此,用巧了,也是点睛之笔。但切忌文字华而不实、堆砌。

另外,文字的接地气,符合人物、符合语境也是相当重要。什么人说什么话,什么人在什么样的环境说什么样的话。这在小说语言中的运用非常重要。在小说中我们常常要塑造各种各样的人物,想要人物饱满而鲜活,那他必须就是真实的,像真实的我们一样,有着自己的教育背景、生活背景、家庭背景、个人经历,等等,这些背景经历造就了如今的我们的社会地位,人物性格。那么在小说中要怎么去展现呢,一一阐述人物的背景吗?这当然不行,这样只会让人物描述显得累赘。这时候一句标签性的文字或是对话就会把读者迅速拉到眼前,很近也很真实。

逻辑:符合逻辑。在戏剧创作中,人物冲突、事件冲突是最基本的,当然在小说中也需要,不过一定得符合逻辑,忌讳凭空编造,出现情节漏洞。

通感:作者可以去通过通感体会去演绎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但是小说任何一个人物角色不能成为作者。

结构:比如说作者是否真的清楚,自己的文章展现出来的是一个完整的事实?讲了一个故事?写了一篇小说?还是写了一个剧本?

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

无论是作为编辑,还是作为作家,读书是一份永远不可懈怠的事情。由阅读带来的思考是深层而恒久的,正像毕飞宇老师所说,好的短篇是人为的,而非自然性的。我们需要大量阅读,反复思考,才能有益地吸收。首先我们可以从我们身边地域性阅读开始,容易吸收,也更容易让我们直接地了解身边的作家的风格;接着要读经典,所有的经典必须一一地读,多遍阅读,隔一段时间重复阅读;慢慢地在我们的心中已经有了一些作家的分布图,也许根据派系,也许根据时间,也许仅仅是根据我们自己的喜好,就像一张越织越大的网,这个时候你完全有了自己的喜好,就可以进行精读了,读喜欢作者的每一部作品,并且按照时间线的方式阅读,读完后,这位作家文笔的成长、变化便会清晰地出现在你的面前,而这正是你要学习和研究的。最后呢,就是杂读,写过长篇小说的作家朋友一定都有体会,在创作一个长篇时往往要塑造许多人物,这里面有很多都是自己没有经历过的,甚至有些人物的塑造背景是某个行业的专业,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就要提前准备,阅读甚至搜集许多你不熟悉或根本没有阅读过的书。

隐秘而伟大的力量

《奔流》60周年来了,而和《奔流》同在的其他优秀同行,都在这悠长的历史中担负着自己的责任,引领着方向。他们怀揣着隐秘而伟大的力量,感召着这个社会上的人们,呈现着这个社会的温度,给人们带来的思考和感动也是恒久的。而作为众星辰中的一粒,《奔流》的发展和延续让更多文人学子有了可以展现的平台,我们怀抱热情,怀抱力量,就像60年间的许多老前辈一样,以文学为信仰,以作品为传承,为下一个十年,下下一个十年,代代奔腾文学的希望!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字作家小说
作家谈写作
How to read a novel 如何阅读小说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作家阿丙和他的灵感
倾斜(小说)
我和我的“作家梦”
梦中的文字
文学小说
不在小说中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