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蓝”垃圾分类微信小程序研究

2018-01-15周芳妃吴俊峰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8年2期
关键词:小程序垃圾分类微信平台

周芳妃+吴俊峰

[提要] “垃圾分类,从我做起”。我们深知城市垃圾已经成为公害,然而要做到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却往往止步于垃圾分类这“最后一公里”。而深究其原因,却是受到回收途径、分类意识、便利性和可操作性等多因素影响。本文利用微信用户数量庞大和微信小程序“触手可及、用完即走”的特点,充分迎合民众的垃圾回收需求,设计基于微信平台的“生态蓝”垃圾分类小程序,将垃圾分类的宣传政策、激励措施、便民服务融合到千家万户中,深入到老少全民中。

关键词:垃圾分类;微信平台;小程序;生态蓝

中图分类号:R1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11月7日

一、研究意义

2016年8月,国家发改委、住建部联合发布《垃圾强制分类制度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20年底实现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分类,垃圾分类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度体系基本建立,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和产业化体系基本形成,初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公众基本接受的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典型模式。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达到90%以上,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到2030年,生活垃圾分类得到全社会的普遍认可和积极参与,差异化的垃圾分类模式在全国所有城镇得到推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水平明显提高。2017年3月底,国家发改委、住建部要求全国46个城市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

由此可见,城市居民的垃圾分类与回收是破解当前我国“垃圾围城”困境的出路。然而,目前针对垃圾分类的执行依然有诸多的问题:(1)经过社区和政府的大力宣传,垃圾分类已经走进了很多小区,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识也有了较强的了解和认同,但是这种理解依然不能深入民心,这种高度的自律,并非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目前来说依然无法将垃圾分类政策有效落实到行为上;(2)相关部门对垃圾减量分类工作管理有效性缺失,部分小区物业管理单位在垃圾减量分类工作中,对垃圾分类工作规范不熟悉,管理不到位,小区垃圾减量分类工作效率不高;(3)垃圾分类基础设施仍参差不齐。生活垃圾来源广泛、复杂、分散,不仅仅产生在生活小区,在商场超市、交通站台,马路街边等一些公共场所都会产生生活垃圾。不能确保垃圾基础设施配套。此外,对城市垃圾分类回收利用、有害垃圾处理渠道还不够完善及明晰,居民有心促进可回收垃圾的再次利用、降低有害垃圾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却在垃圾分类的“最后一公里”前受阻,不利于城市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深入发展;(4)缺乏养成教育,垃圾分类教育“内力不足”。

目前,实施垃圾分类的居民大多都是从近几年开始响应国家政府的号召才学习垃圾分类的,以前都是一桶端。因此,现阶段对垃圾分类的教育都是被动的接受,有专家认为,在小学阶段应该增设与“垃圾分级制”常识相关的素质养成教育,通过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三条途径落实垃圾分类。从孩子入手抓垃圾分类,不仅可以从小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使此类知识真正成为尽人皆知的“常识”,还可以通过孩子影响家长,最终使分装生活垃圾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

二、需求分析

针对上述问题,如何将垃圾分类的宣传政策、激励措施、便民服务融合到千家万户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造成垃圾生产的数量和复杂程度不断增加。而垃圾处理根本出路还是在于“减量化”和“资源化”,其中垃圾的源头分类既是前提,亦是关键,它不仅大大提高垃圾回收利用率,而且降低垃圾的运输成本和末端处置难度。在发达国家,垃圾治理已经卓有成效。目前,垃圾分类宣传教育主要以社区工作人员口头宣传为主,但是为了解决社区工作人员宣讲的信息传播效率和宣传覆盖范围的问题,促进了一些垃圾分類APP的蓬勃发展。如广州的“92回收”,可以在地图上一公里范围查找“收买佬”,预约上门回收垃圾。2014年6月,杭州推出“收废品”APP奖励垃圾分类回收方法,居民将废品分类投递到回收箱内并扫描二维码,不久后便会收到后台反馈的积分,可兑换奖品也可提现。2015年宁波推出一款“幸福绿城”,预约需要领取的家用分类桶和厨余垃圾袋。2015年,深圳退出“O2O”分类回收平台“回收哥”,积极探索“互联网+垃圾分类”新模式。

随着微信公众号的兴起,很多行政区域、社区等纷纷突出垃圾分类的公众号,如上海的“绿色账户”,北京的“美一点”、“智能分类”等公众号,在宣传垃圾分类政策教育的同时也提供部分简单的功能。诸如上述种种APP,功能不一,侧重点不一,都在垃圾分类中运用互联网思想,提高垃圾分类的效率和主动性。然而,APP的使用更多的是基于年轻人使用智能手机,而居民日常生活中更多的生活垃圾分类源头经手于中年人和老年人居多。他们对APP使用不熟悉,却大多都会使用微信。而针对垃圾分类的微信公众号,首先用户要扫二维码关注订阅号,然后用户还要在订阅号的界面开启二级三级菜单去使用,相对来说功能较弱比较单一,而且用户用起来很麻烦。此外,用户一旦订阅了订阅号就被绑定,不得不常年接受各种推送信息。

因此,本文研究一款契合民众需求导向的“生态蓝”垃圾分类微信小程序。旨在针对广大的微信用户,充分利用微信小程序“触手可及”和“用完即走”的特点,无需下载安装APP,不用关心是否安装太多应用的问题。微信小程序特别适合于线下各类业务,用完就走,不留任何负担,并且不需要订阅,不能推送信息迫使用户被动接收。

三、系统设计

根据“生态蓝”微信小程序的预期设想,主要集成了分类政策、养成教育、废品换礼品、蓝色生态哥、大王来回收等几个主要的模块。其功能结构如图1所示。(图1)

针对垃圾分类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垃圾分类APP和公众号的推广限制性,本文研究的“生态蓝”微信小程序在用完即走无负担的理念下,还具备一个重要的创新性——契合民众需求导向,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在养成教育中,针对小学生,我们可以把垃圾分类的意识养成和学校的素质拓展相挂钩,刺激孩子保持良好行为的积极性,使良好行为的持续出现成为可能,最终导致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而对于幼儿园的小朋友,可以通过“筹码制度”来作为激励机制,孩子每一次好行为都可以得到一枚“铜币”,当“铜币”积累到一定数目就可以换取某种奖励,虽然物质的刺激和奖励不是最终的目的,但它在一定的阶段却能成为一种值得利用的动力。相信这种早起的素质养成,可以大大促进今后的垃圾分类之路走得更远更好;其次,大王来回收模块中,根据用户的需求实时动态地获取回收服务,只要提供废品类型、数量、地点等基本信息,即可预约在预期的时间上门回收垃圾;最后,针对现阶段很多小区门口“回收佬”的人工回收模式,很有可能造成“回收佬”晃悠一天毫无收获而居民却苦于垃圾无人回收的时间对接问题。因此,可以号召闲散的“回收佬”加入生态哥的队伍,经过自主报名、统一的培训、实名认证和定期考核等方式规范回收人员的操作和业务水平。

综上所述,“生态蓝”微信小程序将针对不同人员的需求提供特定的功能,首页效果如图2所示。(图2)

1、分类政策:主要是垃圾分类的政策宣传、激励政策宣传等,旨在提升广大用户对垃圾分类的深入认识,提高垃圾分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养成教育:主要面向幼儿园的小朋友和小学生,定期组织举办一些活动资讯,扩大他们接触垃圾分类的途径和实践场所,并提供一定的激励政策和奖励。

3、废品换礼品:结合垃圾分类激励政策,对主动参与垃圾分类的用户提供一定的奖励,可以通过积分、抵现等方式,促进垃圾分类活动的长效运行。

4、蓝色生态哥:针对闲散的回收人员,进行统一收编管理,进行岗前培训,规范回收队伍,提升用户对回收人员的信任度,更重要的是提高回收人员和用户的对接效率。

5、大王来回收:在用户提出需求之后,周围一公里左右的生态哥可以进行抢单,类似于“滴滴打车”的机制,更好地促进回收过程的方便快捷,能随时预约上门回收。

在契合民众需求导向的“生态蓝”垃圾分类微信小程序研究中,主要研究重点包含:(1)在功能上,要求实现预约、积分奖励、礼品兑换等功能,能够实现不同的用户群体对该小程序的需求体现;(2)在信息共享方面,要能满足小学生的素质拓展课程对接,可以以证书、课程置换等多种途径作为选择;(3)在结构设计方面,要求成本低、效率高、稳定性及可扩展性好;(4)在可操作性上,考虑到用户群体还包含一部分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回收垃圾人员,应当尽量降低用户使用“门槛”。做到界面简洁美观,每个环节都应简单易用,以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而主要优点有:(1)以用户的需求为导向。除了针对不同的用户群体提供不同的功能,还可以根据用戶的约定时间、约定服务项目进行预约服务;(2)操作简易性。根据平台使用用户的最低受教育程度为基础,设计友好、简洁、直观的交互界面,提高平台的简易性,降低操作门槛;(3)无需下载安装。针对微信小程序的特点,无需下载安装应用程序,用完也无需卸载,不用考虑到手机空间和容量的问题,实现用完即走的理念。

四、总结

本文研究了“生态蓝”微信小程序,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从源头实现垃圾分类的落实和开展,开发了基于广大微信用户简单易用视角下的小应用。该应用在加强垃圾分类政策宣传的基础上,结合趣味和教育为一体,从小朋友的意识形态教育为切入点,充分考虑到用户和回收人员的需求和工作效率问题,实现了垃圾分类的便捷易用的服务。对于促进我国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有着深远影响,其市场前景也十分广阔。

主要参考文献:

[1]徐林.城市居民垃圾分类的影响因素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17.2.

[2]许开华.回收哥O2O平台开启“互联网+分类回收”新模式[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5.10.

[3]郭爱芳.微信公众号持续关注度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情报杂志,2017.1.

[4]刘红委.微信小程序应用探析[J].无线互联科技,2016.12.

[5]谢文亮.移动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的微信公众号服务模式创新[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1.

猜你喜欢

小程序垃圾分类微信平台
小学校本课程《垃圾分类》智慧教育案例研究
日本城市垃圾分类的做法
高校环境教育非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超级微信的“小程序”
基于微信平台的高中物理“翻转课堂”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