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物流管理人才“物流技术技能培养链条”的构建与实践

2018-01-15

物流技术 2017年12期
关键词:实训互联网+物流

黎 红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430)

1 引言

2015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同年国务院正式发布《中国制造2025》规划,提出“加快制造与服务的协同发展,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互联网+”是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变革;互联网是工具、资源,也是一种新思维,并将带来教育革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适应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所需要的具有一定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管理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1]。“互联网+”时代强调技能型人才的综合素质,未来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具备“关键能力”的“银领”而不是简单的技能型 “蓝领”[2]。高职院校应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把“互联网+产业”、“互联网+行业”的产业、行业发展思路转变为“互联网+专业”、“互联网+教学”的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思路[1]。

2 “互联网+”背景下物流业发展需求与高职物流人才培养现状

(1)“互联网+”背景下物流业发展需求。现代物流业所涉及领域非常广阔,兼有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的特点。目前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低下严重影响了物流业的发展,物流各环节信息沟通不畅造成库存量过大、运力浪费,无法有效统筹人财物力及进行资源整合与信息共享,以致效能低、物流成本高;信息化程度低也严重影响物流企业的服务水平,物流业务大多停留在仓储、运输、包装等传统的物流服务,增值服务较少[3]。“互联网 +”是指利用互联网平台和信息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业结合起来在新领域创造新生态。[4]以信息代替库存,现代物流发展和改革的方向是小批量、多批次、高频率的个性化物流服务。物流行业的“互联网 +”可应用在仓储、运输、财务、人力资源、客户关系等方面。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懂“商品质量”、“仓储环境”、“运输环节”、“信息技术”等专业知识的综合型技能型人才,这样的人才需要全面的知识与技能,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战经验[3]。

(2)高职物流人才培养现状。高职教育是大量培养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途径。我国目前已有近500所高职院校建立了物流专业,物流学生数量达15万多,但这些毕业生却满足不了现代物流行业的岗位人才需求[5]。当前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满足我国“新四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目标相比差距大,专业教学大多停留在低水平重复、简单化操作、浅内涵发展的阶段[6]。长期以来,职教生多数是应试教育中较低分录取的学生,他们被认为为谋职业而上学,一些职教院校把就业率放在首位而忽略了育人,忽视了职业精神与素养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物流教育发展快,为物流业发展培养了大量的技术技能人才,但总体上仍存在着人才培养严重滞后于地区经济发展的问题。目前物流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多为普通型,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不合理,存在“碎片化”现象,技能专深程度不够,职业能力薄弱;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和发展脱节,难以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

目前高职教育的物流实训课程存在着各种实训联系不紧密,条块分割,逻辑发展性不强等问题;高职学生创新能力不足,职业技能欠缺,团队合作水平较低,必须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加强对物流人才培养的职业性与针对性,提高培养质量,促进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新一轮工业革命以及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发展,亟待构建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以促进大众创新与创业,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利用互联网相关技术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进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核心能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技能教育模式,是“互联网+”行动及《中国制造2025》对高职物流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3 构建“互联网+”背景下高职物流管理人才“物流技术技能培养链条”

现代物流业要求从业人员有较广的知识面、较强的物流操作与实务运作能力。创新高职物流管理人才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有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以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珠三角实现成为世界一流的物流中心和国际物流供应链的重要枢纽和节点的目标提供物流人力资源保障。

物流技术与技能培养在高职物流人才的培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物流职业技能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技能发展的支持性基础,能促进高职物流人才的职业能力的形成,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性与职业可持续发展力。经过多年的校企合作与教学实践积累,根据人才培养与学生能力发展的内在逻辑联系,在“互联网+”背景下广东科贸职业学院(下称“我校”)创新性地构建从“方法(工具)应用能力”到“物流各子系统作业能力”再到“物流综合技能与能力”的递进而完整的高职学生“物流技术技能培养链条”,使物流职业技能培养从“碎片化”整合到“系统设计”层面,培养学生循序渐进地形成综合职业技能及职业素质。

以物流运筹实务、现代物流技术与设备、物流技能实训、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沙盘等课程改革实践为基础进行研究,打造并串联起一条逐级递进的完整的核心职业能力训练链条,如图1所示。

图1 物流技术技能训练链条

其中,第一层次是物流运筹实务课程,该课程为学生提供解决物流最优资源配置的方法与工具,对需要进行管理的问题统筹规划人财物的组织、调度并作出决策,以实现物流系统优化。这是方法论层面上的训练。

第二层次是现代物流技术与设备、物流技能实训等课程。物流技术与设施设备是现代物流运作得以顺利运行的物质基础,现代物流技术与设备、物流技能实训等课程使学生通过学习物流技术与设施设备的基本知识,懂得合理配置、选择和运用物流设备的基本方法并进行科学管理;通过一系列的技能训练项目培养学生相应的职业能力。这是物流各子系统作业能力的技能训练。

第三层次是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沙盘课程,课程以企业经营活动为主线,采取竞技式实战方式,提供模拟仿真的实训平台,学生在团队协作中体验企业的经营过程及岗位职责,形成职业能力。这是物流综合技能与能力方面的训练。经过这三个层面的技术与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循序渐进地形成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在第一及第二层次的技术技能培养课程中采用项目组成员编写的校企合作教材,第三层次采用相应物流沙盘模拟软件进行竞技式实训。

职业教育是面向社会的终身教育,物流职业教育既要适应区域经济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也要以满足人的发展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在“互联网+”背景下,在产教融合的基础上进行物流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实行递进而完整的高职学生“物流技术技能培养链条”的培养模式,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并培养创新精神,使高职物流人才的培养更能切合企业的实际需求,缩小学生从学校到职业岗位的技能差距及心理距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职业素质,从而实现“技能”培训与“育人”培养的统一。

4 实行递进而完整的高职学生“物流技术技能培养链条”的培养模式,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实行递进而完整的高职学生“物流技术技能培养链条”的培养模式,通过不断改革实践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对部分专业课程进行了基于工作任务的课程重构。按照人才培养与学生能力发展的内在逻辑联系,从“方法(工具)应用能力”到“物流各子系统作业能力”再到“物流综合技能与能力”进行高职学生物流技术技能培养,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从教材开发、课程教学实践、实训演练与竞赛演练等各个环节进行研究与实践,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1)课程教材与教学改革实践。通过行业、企业调研,跟踪了解区域经济发展情况以及物流管理人才需求情况,确定高职层次的物流管理人才的岗位群,进行岗位能力分解,以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目标重构课程体系;以项目为行动体系,以工作过程导向进行教材开发和构建。企业参与实训教材开发,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教材大纲,合作企业提供实际运作案例和物流信息系统并审核教材内容。

我校物流运筹实务课程采用项目组成员编写的教材《物流运筹方法实训教程》,设计的7大实训模块内容涉及物流的各类项目,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采用操作简单、应用广泛的Excel软件和可与Excel直接进行数据交换的免费软件WinQSB作为工具,使实训条件的制约大大减少,提高了实训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物流技术与设施设备类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高职院校的物流设施设备类课程教学中实践教学环节一直困难重重,原因主要来自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面:学校对硬件投入不足;教师的知识结构与实践教学的要求匹配度不高;学生基础薄弱且学习热情不高。《物流设施设备实务与实训》在校企合作实践的基础上,以物流设备的选型、使用与管理为主线串联各类物流设施与设备的基本知识,并设置一系列能力训练项目来加强对物流设施设备应用能力的训练,培养相应的职业能力;结合课程体系的调整乃至重构,把物流技术与设备和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为“现代物流技术与设备”课程,并建设成为学院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与优质专业核心课程。

本校开发的《物流技能实训教程》以行业企业物流业务为主线,结合现代企业物流作业与物流信息技术,将校内外实习有机集成综合实训,通过“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估”这六大环节实现教学目标。

通过《物流运筹方法实训教程》、《物流设施设备实务与实训》和《物流技能实训教程》等的教材设计以及相关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持续改进和完善物流技术技能训练设计和评价方法,进行第一和第二层面的物流技术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开设的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沙盘课程,以企业经营活动为主线采取竞技式实战方式,学生模拟仿真的实训平台以团队协作方式完成岗位工作任务,体验岗位职责以及企业的经营过程,助力形成职业能力。这是对第三层面物流综合技能与能力方面进行的训练。

通过这三个层面的物流技术技能的训练与整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来培养学生岗位职业道德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不懈探讨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取得较好效果。

(2)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专业教学与技能竞赛融通。改革专业课程的设置,整合教学内容,进行《现代物流技术与设备》、《第三方物流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等多门课程的教学改革,使物流技能竞赛与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相互融通,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校内外技能竞赛有机结合,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形成技能竞赛与专业教学融通机制,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以往针对院外物流技能竞赛的比赛训练只涉及参赛学生,受训受益面小;该项目的实施惠及物流管理专业的全体学生,为提高物流专业整体的人才培养质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加强实践实训内容,改革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方式。针对物流技能培养的特点,将设置的实训项目串联成一条完整的物流技术技能训练链条,这些实训项目的设置体现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实训项目类型全面,包括方法论基础、模拟型实训、操作型实训、生产型实训、知识应用型实训、设计规划型实训、竞赛型实训;团队项目和个人项目;单项项目和综合型项目,针对性强,特色鲜明,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素养,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实训实践效果明显。

结合物流人才职业能力的培养与课程教学要求,以相关技能竞赛促进教学改革,在校内举办了8届“物流设备模型制作竞赛”、7届物流单证技能竞赛、多届物流储存方案设计与实施竞赛和物流沙盘竞赛等等,通过竞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职业能力发展的自觉认知,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在实践中探讨校企合作教育和物流技能竞赛促进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改革与发展研究,创新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取得良好的效果。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校外各级技能竞赛,在近年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广东选拔赛“现代物流储存与配送作业优化设计和实施”、“一体化物流方案设计与实施”(广东省教育厅),全国大学生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大赛(全国电子商务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等)等各类物流技能竞赛中本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都取得了良好成绩。

(3)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推进实训实践教学改革的创新。将学生岗位训练和综合训练、专业模拟训练和专业实战训练有机结合,同步进行物流信息处理能力训练和物流业务处理能力训练,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职业通用能力和综合技术应用与创新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与个人发展能力都得到发展。

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利用“校中厂”、“厂中校”等多种形式来强化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物流技术技能培养链条”的部分实训项目在“校中厂”式与“厂中校”式实训基地进行。例如在“校中厂”式宅急送科贸快递中心进行快件收发、单证填写、查询跟踪等项目实训,在“厂中校”式苏宁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等进行综合实训,等等。

在专业教学中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物流技术技能培养课程的教学,增设创新实践活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创新与创业”大背景下深化校企合作,以高职物流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为立足点,探索并建立校企共同研究物流职业素养和关键能力要求,共同参与相关专业课程建设,订单班教育与物流企业储备人才的培养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加强实训实践内容,突出岗位能力与职业素养培养,由聘请的企业专家担任相应实训实践内容的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岗位职业道德与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与苏宁云商物流公司、德邦物流公司、深圳百果园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推进实践实训教学改革创新,开展企业实训与实习,并进行订单班人才培养,拓展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技能,实现学生实习和就业双提升,取得了良好效果。

近年来我校在实践中探索并建立了有效的校企合作教育机制(如图2所示),校企共同参与专业建设,构建了逐级递进而完整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物流技术技能训练链条,促进高职物流技能竞赛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融通,构筑专业竞争力,促进专业特色的形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促进“职业人”与“全面发展的人”的和谐统一,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7]。

物流技术技能培养的强化使本院物流专业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与就业竞争能力,企业对毕业生的评价良好。实习单位每年都录用了大量本专业的实习学生就业,相当部分学生已成长为企业的骨干员工并取得了不错的工作成绩,真正实现了校企合作双赢。

图2 校企合作教育与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

5 结语

职业教育是面向社会的终身教育,物流职业教育既要适应珠三角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同时也要以满足人的发展需求为根本出发点。高等职业教育要转化职业教育观念,要明确高职教育并非“低端”的学历层次教育而是大批量培养新型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途径,要将创新理念和实践意识贯穿到高职教育的全过程。在“互联网+”背景下创新性地构建高职学生“物流技术技能培养链条”的培养模式,使物流职业技能的培养从“碎片化”整合到“系统设计”的层面,培养学生循序渐进地形成综合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在产教融合基础上进行学生物流技术技能的培养,使高职物流人才的培养更能切合企业的实际需求,缩小学生从学校到职业岗位的技能差距和心理距离,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其职业发展并自觉进行职业技能培养,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物流技术技能培养链条”的培养模式具有较强的辐射效应,有利于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切合企业人才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1]李叶,孙建华,翟羽佳.“互联网+”时代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思考[J].亚太教育,2016,(26):65-66.

[2]周敏.互联网+时代中国高职教育转型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5,(12):24-25.

[3]孙曦.“互联网+”环境下物流业发展探析[J].物流技术,2015,34(10):68-71.

[4]财经网.解读:李克强政府报告中的“互联网+”是什么[EB/OL].http://economy.caijing.com.cn/20150305/3832729.shtm l,2015-03-05.

[5]王成金赵静.浅谈“互联网+”时代对高职物流人才的需求[J].中国商论,2016,(9):182-183.

[6]俞仲文.产业升级需要高职教育的创新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6-01-19.

[7]黎红.校企合作、物流技能竞赛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融通的研究与实践[J].物流科技,2016,(9):143-147.

猜你喜欢

实训互联网+物流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基于低碳物流的公路运输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