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下北京市农产品配送模式创新研究
2018-01-15陆华,岳跃
陆 华,岳 跃
(北京物资学院,北京 101149)
1 引言
201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出了一项重大战略,即《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称《纲要》),为贯彻落实这一《纲要》,北京、天津、河北将持续协同发展,有序的推进这一重大的国家级战略。其主要目的在于逐渐缓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空间及产业结构。农产品方面,北京需要将农产品批发功能、物流功能进行疏解,而河北需要承接北京的商贸物流功能,这要求北京与河北进行深度合作。如何让河北既承担北京的相关功能,又为其商贸物流的转型升级提供支撑,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从研究现状看,国外学者针对农产品物流的研究已经有多年的历史,对于农产品流通、农产品供应链的优化有一定的结论,法律方面也逐渐趋于完善。国内学者对农产品物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析农产品的供应链配送问题、解决某个企业的配送网络问题及优化等方面。综上所述,国内外缺乏针对我国京津冀一体化下的北京市农产品配送问题的研究,此方面仍然处于空白阶段。因此本文在京津冀协同的大背景下,分析北京市农产品流通存在的诸多问题,以供应链、电子商务等新技术应用创新为基点,提出新的北京农产品配送模式,以此实现农产品物流的产业集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有效支撑京津冀金融和产业协同的创新发展。
2 北京市农产品配送现状分析
农产品种类繁多,主要分为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牧业、水产生产业几大类产品,本文选取京津冀地区最常见的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供销模式、“农超对接”供销模式进行分析。
2.1 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供销模式
(1)模式分析。北京市传统的农产品供应链是以批发市场为主要销售方法。通过对新发地的调研,其主要的流通模式一般为农户或农产品合作社等利用自己的车辆进行运输工作,从始发地出发去采购相应的蔬菜,采购地包括河北、山东等地,第二天早上运到批发市场等地卸货完成运输,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供销模式
(2)优势及存在问题
①优势。传统的以批发市场为主的供销模式的优势主要在于能够给消费者带来最真实的购物体验,并且适合不同年龄的消费群体。另外,消费者所购买的农产品能够以最快速度拿到手并且发挥其最大价值,同时,在消费者购买农产品的过程中还会产生其他的辅助消费,这对于提升农贸市场的盈利水平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②存在问题。由于参与者众多,导致流通环节中的损耗较高且物流较缓慢。本文以四个基本点来分析此主要问题,分别是服务、成本、效率、质量,把传统的供销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用鱼骨图做了分析,如图2所示。
图2 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供销模式劣势分析
2.2 “农超对接”供销模式
(1)模式分析。目前,北京市的另一农产品供给链模式为“农超对接”,此模式是农户或者农产品合作社直接与超市联系,向超市等零售商直接供货,是一种已经存在的新型流通方式,具体包括三种流通模式。
首先是“农产品合作社+超市”的模式,主要由超市派出的全国直采团队直接去外地的农产品合作社进行采购,通过在门店中设立的农超对接商品的特殊区域进行接收然后销售,具体流程如图3所示。
图3“农产品合作社+超市”模式
第二种则是“农户+中介公司+超市”的模式,此模式是由中介公司负责采购所需货品并且进行配送,在个别情况下会根据货源地和超市的具体情况而采用第三方物流进行配送。具体流程如图4所示。
图4“农户+中介公司+超市”模式
第三种是基于订单式采购的农超对接方式,主要表现为“农户+超市”和“生产基地+超市”,此模式与以往的“农户种什么,超市采购什么”不同,是根据超市对产品的要求来进行采购的新方式,此模式的采购目的更加明确,对于质量的把控也更加严格。具体流程如图5所示。
图5 基于订单式采购的农超对接模式
(2)优势及存在问题
①优势。“农超对接”模式是对传统的农贸市场供销模式的一种创新,其压缩了传统供应链中的中间环节,由某企业为龙头的超市进行统一的、集中的采购活动,这中间不仅节省了物流成本,而且还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产品的质量。第三种基于订单式采购的农超对接模式更是结合了信息技术等手段,使采购的目的更明确化。
②存在问题。本文仍然从四个基本点立足并进行分析,发现农超对接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服务基础差、经营成本增加、种植和信息效率低以及相关的质量问题。“农超对接”供应链的现有劣势用鱼骨图进行分析,如图6所示。
3 京津冀农产品供求及配送合作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京津冀蔬菜市场供求现状
(1)北京市蔬菜市场供求情况。这几年,北京市土地短缺,蔬菜种植情况不好,加上蔬菜市场竞争等因素影响,北京市蔬菜的种植率在持续减少。目前北京市大多数蔬菜都来源于外市,而且温室种植的比重正在增加。随着农民的生活方式逐渐转变,播种面积呈现自给率下降的趋势。为了更清晰的了解北京的产销情况,本文制作了如图7的折线图。
随着人口的增加,蔬菜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加上外来蔬菜的不断进京,更要求北京市蔬菜的配送达到新的高度,配送效率高、成本低、服务好和质量高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进行农产品配送的必然要求。
(2)天津市蔬菜市场供求情况。由于国家统计局关于天津市蔬菜产销情况只有2006年至2012年的数据,因此把此时间段作为分析的重点时间段。2006-2012年,天津市的人均蔬菜产量一直持续增长。而人均出售量则呈现波动的趋势,总体而言在蔬菜供销层面上能够满足需求,如图8所示。
虽然天津的蔬菜产量能够基本满足本市人民的需要,但是其产出的蔬菜仍具有季节性的影响,因此某些难以生产的农产品品种仍需要从外省调货,依赖外省供应。
(3)河北省蔬菜市场供求情况。由于国家统计局关于河北省蔬菜产销情况只有2006年至2012年的数据,因此把此时间段作为分析的重点时间段。河北省蔬菜人均产量呈现上升趋势,而出售量则逐渐降低且稍有波动,如图9所示。
图6“农超对接”供应链的劣势
图7 2006-2015年北京市蔬菜产销情况
图8 2006-2012年天津市蔬菜交易产销数据
根据趋势分析得出,河北省本身的蔬菜产量在逐渐增多,但是需求却呈现降低趋势,因此将河北省的蔬菜外销是解决本地蔬菜市场饱和问题的重要手段。
3.2 京津冀蔬菜市场配送合作模式现状
以北京为例,目前北京的蔬菜流通有75%通过批发市场渠道,京津冀三地合作的模式从供应链上游来讲,河北及周边的农产品生产才会提供货物给北京的配送中心,或者直接由北京的卖家运送蔬菜。从供应链下游来讲,各地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或者零售商向不同的配送中心进行订货,然后由各个配送中心前往不同的销售点进行送货,此模式为一个销售点对应多个配送中心的模式。具体如图10所示。
图9 2006-2012年河北省蔬菜产销情况
图10 京津冀蔬菜市场配送合作模式
3.3 京津冀农产品配送合作存在的问题
(1)京津冀地区“绿色通道”发展不完善。京津冀协同发展以来,虽然以北京为中心的运输网络已经趋于成熟,但是农产品运输方面还有所欠缺。大多数从京外进入的农产品运输车辆需要排队办理进京证才可进京,这一繁杂的流程给运输带来了时间成本的增加。京内的车辆通行限制使得很多运输的大型车辆都采用夜行为主、昼行为辅的方式进行运货,而且由于运输车辆的物流装备不完善,配送效率、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都受到影响。为了保证时间和运输路线的灵活性,很多运输公司都采用面包车运输的方法,而这导致批发市场周围大面积拥堵,因此所产生的环境污染及秩序混乱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京津冀地区农产品物流合作松散。从供应链的参与者角度来讲,河北省内主要的参与者为农户和合作社,对供应端的组织化和管理化程度较低。对于专门从事配送业务的企业,比如第三方物流公司等面积较小,未按相关专业知识进行运作。对于使农产品流通主体有机结合的桥梁,即龙头企业、合作社等还不够规范统一。总体来说,京津冀地区农产品物流合作方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制度及农产品检验制度来保证合作的高效运作。
(3)京津冀地区农产品物流合作基础差。由于京津冀三地的物流设施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农产品的运输、存储等方面都会产生一定的问题。同时,信息平台的不完善导致农产品的供给需求无法快速共享。由于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流通量大、经营不规范及卖家数量多的问题,农产品市场的信息化程度低更是影响巨大。批发市场本应作为农产品流通的中心,但是低水平的资源共享手段导致其无法发挥这一功能。同样,由于信息化水平较低,批发市场也无法对各个农产品零售商提供价格指导,在价格上无法形成良性的变化趋势。在批发市场中,各个农户之间也无法实现合作,共享供应商信息。
4 北京市农产品配送模式创新
4.1 北京市农产品配送模式创新方向
(1)配送模式的制度创新。此模式的创新方向首先是配送模式的制度,主要是京津冀地区内车辆通行制度的创新。为了实现京津冀地区农产品的高效运输,需要密切区域的联系,打破区域界线。在政策与制度方面,允许从河北方向进京的车辆送货,在车辆获取进京证的方向上进行调整,例如在从河北统一发往北京的车辆装上GPS,并且在北京公安交通管理局登记认证,统一配备进京证。此方式既解决了车辆的通行问题,又能为配送中心进行车辆的集中调度提供方便。
(2)发展共同配送。原有的配送模式大多为多配送中心对应单个销售点,由于配送中心远离河北,京津冀地区要发挥协同作用,并且在运输中还会有一定的车辆通行要求,所以新配送模式可采用共同配送方式。具体表现为,位居河北的配送中心根据北京市内销售点的订单情况完成共同配送,主要为单一配送中心对应多个销售点的模式,由于运输路程远,采用此种方式能够做到车辆统一调度并且满载率高,拼单且整车运输,以此来降低成本。
(3)建立信息共享平台。由于创新出的配送模式为拉式供应链,主要由销售点发送需求然后由河北省的配送中心进行农产品的反馈运输,因此建立信息平台尤为重要。在电商环境下,原有的信息平台辐射面积较小,基本为本市的农产品的种植、运输、价格等基本信息,创新的信息平台是建立在京津冀范围内的,销售点及农产品合作社等都可以在上面注册自己的信息,并发送农产品需求等,这些信息由配送中心统一汇总然后进行有效分配。同时,播种农产品、收割、加工等中间活动都能实现信息共享,使农产品能够做到追根溯源。配送方面,物流信息也能通过平台进行追踪,实现农产品配送可视化。
4.2 北京市农产品配送创新模式分析
(1)共同配送支撑模式创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北京、天津、河北在农产品方面应当先进行资源整合,然后再进行交易。在运输方面主要采取共同配送,主要思路为,首先针对河北及周边农户和农产品合作社的农产品形成分拨中心,并在河北省做集结,统一为河北省的配送中心进行商品供给;其次,各个北京的需求点利用信息平台发送需求,由河北省的配送中心向北京各个销售点实施共同配送。具体的流程如图11所示。
图11 北京市农产品配送模式的物流创新
(2)电子商务成为模式创新平台。本文所研究的新的配送模式是由电子商务环境带动的,信息流的走向也反映了此模式的创新点。由于此创新模式为拉式供应链,因此在信息的共享方面首先由北京各个零售商、批发市场及物流企业等发送农产品需求到信息平台中,然后由配送中心进行资源的筛选及整合,反馈到河北及周边城市的农户或者合作社处进行农产品的种植,在种植过程中会有过程及检验的信息反馈,物流信息的反馈在运送活动中也会存在,具体的信息流如图12所示。
此外,在信息流前端,农产品的检验信息也会在信息平台中共享,因此保证良好的农产品品质是此供应链良好运作的基础。由于货源所提供的农产品都是根据需求而提供的,为了保证农产品的质量,本模式应采取随播种流程检测的方法进行阶段性检测,而不是对最终的成品进行检测。具体的农产品检测流程如图13所示。
图12 北京市农产品配送模式的信息流创新
图13 农产品检测流程
与传统的抽查检验成品的流程相比,此流程检验出的农产品不光减少了货损率,并且在信息平台中能够及时的对农产品货源进行反馈追踪。
综上所述,北京市农产品配送模式的创新由两大部分组成,分别是以共同配送为支撑和以电子商务为平台的新型配送模式,同时满足了二维创新的要求,即在配送中心远离河北的前提下,北京市内的配送模式采用共同配送,同时还有车辆统一调度等制度创新。北京市农产品配送模式创新总体流程图如图14所示。
图14 北京市农产品配送模式创新总体流程图
4.3 北京市农产品配送模式创新优势
本文从五个基本点来分析此模式的优势,分别是服务、成本、效率、质量和京津冀地区合作,具体分析如下:
(1)降低成本:①推式供应链转变为拉式供应链,减少物流环节,可以达到基本的供需平衡;②库存减少,降低安全库存,有效控制产品的损耗,同时降低了仓储成本以及设备投资成本;③降低运输成本,共同配送与整车运输使得各处的农产品资源进行了整合并且形成了规模经济。
(2)改善服务:①提高服务秩序,专业的配送中心避免了运输等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从而提高了服务质量;②完善物流服务设施,配送中心的物流设施有统一的专业标准,从而提升了服务水平;③电子商务平台更好地服务供应链中参与者,同时提供价格指导、资源共享、订单支付等功能。
(3)提高效率:①提升信息传播和信息把握程度,没有时间上的延迟,因此提高了信息共享的效率;②提高人员效率,专业的采购员、质检员、配送员参与一系列物流活动,从人员数量上减少了参与者,从而提升了工作人员的整体效率;③提升运输效率,每条运输线路都提前规划并且实施共同配送,满载率高。
(4)保证质量:①提高农产品质量,由配送中心收购的农产品质量经过层层检测,并且可以进行定制化的包装,在农产品外观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保障,损耗也会在运送活动中降低;②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创新的配送模式在采购环节就会有明确的检验检疫流程,使得成品农产品的检测流程明确化、标准化,信息平台所提供的信息追溯功能也能使农产品的监管实现全程透明化;③改善环境质量,创新的模式减少了北京很多的流动车辆,并且配送车辆规格较统一,从而缓解了交通压力,为北京市减少碳排放量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5)促进京津冀地区合作:①完善了三地的“绿色通道”,从河北进入的车辆将利用技术手段被识别进京,这样可以改善三地的运输车辆进京长时间排队、进京难的问题,既保证了农产品的配送质量,又规范了进京车辆,使“绿色通道”更加完善;②使三地合作紧密,创新的农产品配送模式把河北的农产品资源都做了集结,然后配送到北京的各个销售点,使河北和北京的合作更加的紧密,也进一步落实了两地的定位;③强化了三地合作基础,创新的模式是建立在电子商务平台上,以共同配送为基础并且逐渐拓展的方式强化了三地的合作基础,硬件条件趋于完备。
[1]赵燕.基于直采的“农超对接”流通模式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15):113-11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1-2012)[EB/OL].http://data.stats.gov.cn.
[3]汪元发.中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比较及政策建议[J].农业经济,2014,(11):73-75.
[4]葛俊,严奉宪,杨承霖.国外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3,(5):48-51.
[5]薛楠,姜溪.基于”互联网+”的京津冀一体化农产品智慧供应链构建[J].中国流通经济,2015,(7):82-87.
[6]杨蕾.京津冀都市圈农产品物流系统优化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1.
[7]王青燕.论北京市农产品物流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储运,2015,(3):119-121.
[8]马洁.构建低流通成本的北京农产品物流体系[J].产业经济,2015,(12):122-123.
[9]吴婉晶.基于城乡双向流通的农超对接配送模式及优化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6.
[10]王燕,魏国辰.北京特色农产品物流配送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商贸流通,2009,(1):112-113.
[11]王娟.京津冀协同发展农产品流通模式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6.
[12]M Xiang,J Yuan,Yu Jie.The Optimization of Routing Research on the Logistics and Distribution of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E-business Circumstance[J].Science&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20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