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对内分泌治疗前列腺癌的疗效观察

2018-01-15刘宇佳

中国医药指南 2017年35期
关键词:核素内分泌前列腺癌

刘宇佳

(吉林市人民医院,吉林 吉林 132001)

前列腺癌作为男性泌尿生殖系中一项常见的恶性肿瘤,主要由前列腺中的腺泡细胞长期无序生长而引起,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及病死率。由于该病早期症状不明显,大多数患者在初次就诊时便已达到晚期,并伴发骨转移,失去了根治性手术的时机,因而临床主要采取内分泌治疗的方法。在治疗过程中,临床主要采用PSA来对疾病的发展进行监测,并根据患者PSA水平的变化来判断治疗是否有效,但缺乏直观性,而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在诊断前列腺癌的骨转移灶方面,不但直观,且有着非常高的敏感性[1]。基于此,本文以我院65例前列腺癌患者为例,就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在其内分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展开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收治的65例前列腺癌患者为例,入选时间为2015年4月至2017年6月。所有患者经临床检查确诊为前列腺癌中晚期,年龄为51~78岁,平均(70.6±5.9)岁。给予患者内分泌治疗,也即在双侧睾丸切除术的基础上加用氟他胺,每次口服250 mg,每日3次。

1.2 方法

1.2.1 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探测。应用型号为Elscion SPX-6的SPECT仪以及低能高分辨准直器。向患者静脉注射555~925 MBq的99m锝-亚甲基二膦酸盐3 h,待患者将小便排空后,让其采取仰卧的体位,随后展开全身骨显像,安排经验丰富的2名影像科医师阅片,并与患者的实际体征、病史以及其他检查结果相结合,并将健侧部位的正常骨组织作为对照,当放射性分布明显增加时,则表明有转移病灶。其中,放射性核素骨显像的表现可分为以下类型:骨转移灶的数目在治疗后消失或显著减少为A型,表明内分泌治疗可对骨转移灶进行有效抑制;骨转移灶在治疗后未发生明显变化为B型,表明治疗对骨转移灶的产生及蔓延可产生抑制作用;治疗后骨转移灶的数目变多,或出现了新的骨转移灶,则为C型,表明内分泌治疗无效。

1.2.2 PSA放射免疫检测。于清晨空腹状态下抽取患者的静脉血,注意采血时间不要超过核素骨显像前后一周,并按照说明书上的步骤展开检测操作。其中,PSA的正常值在0~4 μg/L的范围内。

分别在内分泌治疗前以及治疗后的第4、8及12个月时,我们开始针对患者展开上述检查。当患者的核素骨显像表现为C型,表明内分泌治疗效果不理想,通常其血清PSA值还会升高,需转变其治疗方案,不再纳入本实验中。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计量数据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分别用χ2与t进行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治疗前患者的核素骨显像表现及PSA值:本组65例前列腺癌患者治疗前的血清PSA值均超过4 μg/L,其中,有51例(占78.5%)患者出现了骨转移;此外,治疗前不论有没有出现骨转移,患者血清PSA的平均值与正常值相比,均明显升高,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患者的核素骨显像及PSA值情况

表2 治疗后核素骨显像及PSA值情况

2.2 治疗后核素骨显像表现及PSA值:患者在治疗后的第4、8及12个月来院复查,其核素骨显像及PSA值变化情况见表2。通过比较表2与表1,可发现:①相比于治疗前,A、B两种类型患者的PSA平均值明显下降(P<0.05);而相比于治疗后的4个月,治疗后8及12个月的血清PSA值差异不大(P>0.05)。②相比于治疗前,C型患者的PSA值差异不大(P>0.05)。③治疗后,相比于C型患者,A、B型患者的PSA平均值明显下降(P<0.05)。其中,在治疗后的第4及第8个月,分别有6例及3例患者由于骨转移灶的数目变多并出现PSA水平明显上升,表明内分泌治疗无效,不再纳入本实验中。

2.3 内分泌治疗效果:治疗后的第4、8及12个月,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0.5%(59/65)、86.2%(56/65)、75.4%(49/65)。在34例A型患者中,经过为期1年的治疗,有21例患者的骨转移灶全部消失,其血清PSA值相比于治疗前发生明显下降,且维持在低水平状态。

3 结 论

65例前列腺癌患者分析相关临床资料,以及参考研究报道得知,有70%~80%的前列腺癌患者会出现骨转移的情况,当前,临床在对此类患者展开内分泌治疗时,通常会采用PSA来对疾病发展进行监测。但是,依据PSA变化情况,无法将患者骨转移情况直观反映出来,而放射性核素骨显像作为一种更为直观、灵敏的检测方法,在骨转移的诊断中得到了良好应用[2]。需要注意的是,在内分泌治疗过程中,为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有效掌握,及时观察疗效的同时,合理调整治疗方案,因而需每隔4个月对患者复查1次。其中,术前未出现骨转移的患者,其通常会在1~2年内出现。而当发生骨转移后,患者的预后质量不高,但如果将治疗方案及时转变并改进,是可以稳定部分患者病情一段时间的,少数患者的骨显像转移灶浓影甚至还会不断变淡直至消失。

本组纳入的65例前列腺癌患者均有着较大的年龄,通常会伴发退行性骨关节病,容易与骨转移发生混淆,为有效鉴别此类疾病,关键在于了解疾病的X线表现及好发部位。其中,退行性骨关节病多发于活动关节及关节旁,且X线表现为典型的骨质增生,但骨转移瘤则通常呈阴性。

经内分泌治疗,60%~80%的前列腺患者可获得一定的疗效,相比于治疗前,患者治疗4个月的血清PSA会发生显著变化,进而可将临疗效反映出来。但相比于治疗后的第8及第12个月,基本可将血清PSA值控制在比较低的水平内,其间差异不明显。但是,对于骨转移改变,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有着明显变化,不仅能够将95%以上的骨转移灶检出,而且早于X线检查3~6个月。此外,本实验还显示,治疗后的第4、8及12个月,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0.5%、86.2%及75.4%,与相关文献报道相一致[3]。

综上所述,借助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可对患者骨转移灶的变化情况进行直观监测,因而在对前列腺癌患者展开内分泌治疗时,可将核素骨显像表现与血清PSA作为评价疗效的参考指标。

[1] 胡生银.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对内分泌治疗前列腺癌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2):522-523.

[2] 薛红.放射性核素全身骨显像诊断骨转移的临床价值[J].青海医药杂志,2011,41(05):67-68.

[3] 李刚.放射性核素骨显像联合血清学指标在前列腺癌骨转移中的诊疗价值[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3,19(12):1768-1769.

猜你喜欢

核素内分泌前列腺癌
核素骨显像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诊断价值
尿液检测可能会发现侵袭性前列腺癌
严重事故安全壳废液中核素活度计算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内分泌代谢疾病
基于TCGA数据库分析、筛选并验证前列腺癌诊断或预后标志物
正电子类药物全自动核素分装仪的研究进展
人文护理在内分泌护理中的应用
关于医学符号的使用
什么是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
前列腺癌,这些蛛丝马迹要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