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6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

2018-01-15吴晓青史天陆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7年12期
关键词:药品年龄我院

吴晓青,史天陆

(安徽省立医院南区药剂科,安徽 合肥 230001)

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 在我国住院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20%,由其所导致的死亡率逐渐升高[1]。ADR监测是合理用药的重要依据,是临床药学工作的重要内容[2]。安徽省立医院南区(以下简称“我院”)非常重视ADR监测和上报工作,并将其纳为临床质量考核的重要指标。现对我院ADR的发生规律和特点进行分析,探讨对策,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2016年1—10月我院上报至ADR监测中心的ADR报告共260例,依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ADR监测中心评价标准评估ADR的类型[3]。对患者的年龄及性别、引发ADR的给药途径及药物种类、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等进行回顾性分析。

2 结果

2.1 ADR的类型及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布

260例ADR中,新的ADR 44例,严重的ADR 13例,一般的ADR 207例。男性患者145例,女性患者115例;年龄9~90岁,60~<70岁者最多,见表1。

2.2 引发ADR的给药途径分布

静脉滴注致ADR病例数最多(中药注射剂致ADR 29例,占总病例数的11.15%),其次为口服给药,见表2。

2.3 引发ADR的药物种类分布

引发ADR病例数排序居前3位的分别为抗肿瘤药、心脑血管系统用药及抗感染药,见表3。

表1 发生ADR患者的年龄及性别分布

表2 引发ADR的给药途径分布Tab 2 Distribution of ADR-inducing route of administration

表3 引发ADR的药物种类分布Tab 3 Distribution of types of ADR-inducing drugs

2.4 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

ADR主要累及消化系统,其次为血液系统、皮肤及其附件,见表4。

表4 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Tab 4 ADR involved organs and (or) systems and main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3 讨论

3.1 ADR与患者性别及年龄的关系

由表1可见,ADR好发于60~<70岁者,与相关研究结果相似[4],表明ADR的发生率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上升。其原因可能为:(1)随着年龄的增长,患者肝肾功能下降,如肾小球滤过率及肾小管分泌能力降低、肾血流量明显减少而影响药物排泄;肝血流量降低、肝药酶活性减弱而致解毒能力下降,导致药物在体内蓄积。(2)组织器官功能减退导致机体对某些药物作用的敏感性增加。(3)老年人常患有多种基础疾病,常联合应用多种药物,用药时间长,可能导致药物在体内蓄积[5-7]。40~<60岁者ADR发生率也较高,可能与该类人群工作及生活压力较大,身体多处于亚健康状态有关[8]。<20岁者ADR发生率较低,可能为我院是心脑血管医院专科医院,收治的多为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该类患者年龄多较大,青壮年患者较少见。由上可见,ADR的发生与患者年龄有关,临床应根据患者年龄和病情给予个体化治疗方案。

3.2 ADR与给药途径的关系

由表2可见,静脉滴注致ADR病例数最多,与文献报道相似[9-10]。原因可能为:静脉滴注后,药物直接进入血液,作用强烈而迅速;静脉注射液的pH、渗透压、微粒及内毒素等均可能成为引发ADR的原因[11]。口服给药致ADR病例数也较多,多为住院患者,可能为住院患者在院期间服用药物出现ADR能及时向医师或者护士反映,医师或护士能及时处理并上报ADR,而门诊患者缺乏相关知识,会有漏报ADR现象。世界卫生组织提倡“能口服给药不静脉注射,能静脉注射不静脉滴注”,故临床应加大对注射剂的应用管理,遵循上述用药原则,纠正错误的用药习惯,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用药,避免无指征用药,尽可能降低用药风险。

我院中药注射剂致ADR 29例,主要与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其有效成分的药理、毒理等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缺乏科学、有效的内在质量控制方法有关[6]。此外,还与临床使用时剂量大、浓度高、疗程长、未做到辨证施治及未严格掌握适应证有关[12]。可见,中药注射剂的研究与应用亟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3.3 ADR与药物种类的关系

由表3可见,抗肿瘤药致ADR病例数最多,原因可能为:(1)肿瘤的发病率日益增长,抗肿瘤药的应用随之增多,故ADR也越来越多;(2)抗肿瘤药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对正常细胞产生影响,导致多种ADR,以骨髓抑制较为常见,如粒细胞及血小板计数降低等,或出现严重感染、出血,甚至死亡[13]。因此,建议:(1)医务人员必须规范操作流程,避免因药液配伍不当、浓度过高、配制的液体放置时间过长及滴注速度过快或过慢等引发ADR[14]。(2)选择抗肿瘤药时应趋向于疗效高、副作用小的药物。(3)将时辰药理学理论引进肿瘤化疗中,即根据机体自身节律和肿瘤组织细胞动力学选择最佳给药时间,在药物毒性最小、机体耐受性最佳时进行化疗,从而达到最大抗肿瘤效果。我院抗感染药致ADR病例数排序居第3位,与相关调查结果不一致[5-15],原因可能为我院对抗感染药的应用管理较为严格,临床医师严格遵循抗感染药分级管理制度,故一定程度上减少了ADR。

3.4 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

由表4可见,我院ADR主要累及消化系统,主要与抗肿瘤药致ADR较为常见有关。化疗药可促进肠壁嗜铬细胞瘤释放5-羟色胺,后者作用于小肠的5羟色胺受体,通过迷走神经传至位于第四脑室的化学感受诱发区催吐化学感受区,该区再将神经冲动传至呕吐中枢引发呕吐。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也较为常见,原因可能为该类ADR易于发现,故医务人员及患者的ADR上报率较高。但不易观察到的、潜在及慢性的ADR上报率较低,故临床用药时应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并加强肝肾功能监测,定期复查。

综上所述,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可引发患者不适、导致病情恶化或引发新的疾病,甚至危及患者生命。临床应加强ADR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ADR;患者应及时反映自身病情,协助医务人员收集资料,增强ADR上报意识;临床药师应积极发挥专业优势,促进合理用药。

[1]杨季菱,覃芳.2014年我院上半年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总结[J].中国社区医师,2015,31(7):14-15.

[2]卫生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S].卫生部令第81号.2011-05-04.

[3]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J].中国药事,2004,18(4):203-205.

[4]陈宗泽.12例左氧氟沙星致心血管不良反应分析[J].药物评价研究,2013,36(6):485-487.

[5]王丽,何琴,张松,等.我院32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回顾性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5,24(6):364-367.

[6]凌春燕,张晋萍,葛卫红.我院24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05,16(9):697-698.

[7]黄道秋.110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新药杂志,2006,15(12):1014-1016.

[8]袁晓明.1 419例新的或(和)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5,15(1):137-139.

[9]葛跃,杨波,吴惠明,等.徐州市2011年抗感染类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2):34-36.

[10] 罗茂玉,黄庆水.某院2013年599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光明中医,2015,30(9):2023-2025.

[11] 罗存梅.我院15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06,17(3):207-208.

[12] 解海,朱林峰.中成药安全风险相关因素浅析[J].中国药房,2011,22(15):1436-1438.

[13] 王大志,李德爱,张书瑜.抗肿瘤药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化疗患者骨髓抑制发生风险的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国医刊,2014,49(3):43-46.

[14] 陈耀宙,于阗.我院164例抗肿瘤药致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海峡药学,2015,27(11):262-265.

[15] 赵晓娟,姜鹏,尹寿祥.111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5,15(11):1508-1510.

猜你喜欢

药品年龄我院
是不是只有假冒伪劣药品才会有不良反应?
变小的年龄
我院隆重举行2020届毕业典礼
TOO YOUNG TO LOCK UP?
年龄歧视
我院顺利迎来2016级新生
药品采购 在探索中前行
算年龄
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谁赢谁输?
药品集中采购将走向宽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