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髓内侧梗死病情进展的相关因素分析

2018-01-15,,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7年24期
关键词:脑桥延髓面瘫

,,

各类研究表明,在延髓梗死中,外侧梗死占75%[1],典型常见的延髓背外侧综合征,诊断较易。而延髓内侧梗死(medial medullary infarction,MMI)仅占脑梗死的0.5%~1.5%[2],占延髓梗死的25%以下[3]。人们对其了解多局限于Dejerine syndrome,其临床表现也特异,还存在认识不足的现象。20世纪90年代后,通过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等技术,清楚显示了病灶及血管,不再依靠尸检,诊断率大幅提高[4]。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使活体研究神经解剖与临床表现成为可能,提供了病因诊断和介入治疗依据。将MMI的疾病特征做一总结,对延髓病变性质的鉴别,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病例来自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2012年5月—2016年5月连续住院病历资料,共有34例MMI。其中男性27例(79.4%),女性7例(20.5%),年龄15岁~81岁(60.9岁±12.1岁)。入组标准: ①符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经头颅MRI明确为延髓内侧梗死(见图1与图2);②行详细病史及危险因素采集,急性起病;③病灶与体征相符合;④行血生化常规(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超敏C反应蛋白),血常规,凝血检查,血流变等化验检查;⑤心电图、颈部血管彩超、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头颈CT血管成像(CTA)/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MRA)/DSA等资料完善。排除标准: 非脑血管病事件;陈旧性延髓缺血病灶;病史及影像资料不完整者。

1.2 研究方法 观察指标:危险因素,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饮酒、既往卒中史;测定病人的空腹血脂、凝血功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此次病程特点(发病时间、起病状态、诱因、高峰时间)及临床表现。头颅核磁特点(部位)。TOAST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LAA);小血管闭塞(SVD);心源性栓塞(CE);其他原因所致的缺血性卒中(SOE);不明原因的缺血性卒中(SUE)。病灶部位:本次研究所指MMI为前内侧和前外侧部(见图1[5])。影像学梗死部位的确定:①根据轴位划分为腹侧、内侧和背侧(见图2)[6-7];②根据水平位划分为延髓-脑桥交界,延髓头部,延髓中部和延髓尾部(见图2、图3)。分组标准:进展性卒中(progressive ischemic stroke,PIS)组和非进展性卒中组:发病7 d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增加>2分为进展性卒中组。

注:(1)为经橄榄上份的延髓横断面供血动脉:pma旁正中动脉;sca短旋动脉;lca长旋动脉;(2)为脑桥延髓交界水平面;(3)为延髓下份水平面:a前内侧部 ,b前外侧部,c外侧部,d背侧部。

注:(1)为延髓矢状位解剖图;(2)水平观;(3)延髓头部,(4)延髓中部;(5)延髓尾部。

注:图a对应主图的1层面,为延髓-脊髓交界面;图b为主图的2层面,为延髓尾部层面;图c为主图的3层面,为延髓中部层面;图d为延髓主图的4层面,为延髓头部层面;图e为主图的5层面,为脑桥下部层面,部分病例会累及此平面。

图3延髓矢状面影像示意图

2 结 果

2.1 基本资料

2.1.1 危险因素(见表1) 34例MMI,高血压病29例(85.3%);男性27例(79.4%);糖尿病18例(52.8%);卒中史12例(35.3%);影像检查示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24例(70.6%);吸烟17例(50.0%),其中12例(35.3%)吸烟指数大于400;酗酒9例(26.5%);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11例(32.4%);高脂血症6例(17.6%)。发病机制中LAA表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BO表示载体动脉斑块堵塞穿支。AAE表示动脉-动脉栓塞。SVD表示小动脉病变性脑梗死。SUE表示病因不明性脑梗死。

表1 34例MMI基本资料分析 例

2.1.2 起病情况 34例MMI中,9例(26.5%)为晨起后发病 。首发症状为肢体无力24例。

2.1.3 临床表现 运动障碍30例(88.2%),均为梗死灶对侧偏瘫。23例(67.6%)巴氏征阳性。28例(82.4%)存在构音障碍,3例(8.8%)言语障碍。19例(55.9%)面瘫,包括对侧中枢性面瘫44.1%,周围性面瘫11.8%。7例(20.6%)面部感觉减退,全部位于梗死灶对侧。7例(20.6%)吞咽困难,35.3%饮水呛咳,17.6%咽反射障碍。3例(8.8%)共济失调。

2.1.4 影像学特征 根据病人的DWI结合T2W1,可以清楚显示病灶范围。梗死灶位于左侧16例(47.6%),右侧12例(35.3%),双侧6例(20.6%)。从头端到尾端,矢状面上,23(67.6%)仅累及1个水平面,为延髓-脑桥交界3例(8.8%),头部(R)15例(44.1%),中部(M)5例(14.7%);10例(29.4%)累及2个水平面,为延髓-脑桥交界+延髓头部3例(8.8%),延髓头部+中部7例(20.6%);1例(3.0%)累及延髓3个层面。未见到累及延髓尾部的病例。

从腹侧至背侧,水平面上,13例(38.2%)位于腹侧,6例(17.6%)腹侧+内侧,11例(32.4%)腹、内、外侧,3例(8.8%)腹侧+外侧,1例(3.0%)内侧+外侧。未见到仅累及延髓内侧(M)的病例。

表2 34例MMI病灶特点分析 例

2.1.5 发病机制 MMI主要发病机制为LAA,有20例(58.8%),其中机制为载体动脉斑块堵塞穿支的18例(52.9%),动脉-动脉栓塞的2例(5.9%);9例(26.5%)为穿支动脉疾病导致;5例(14.7%)病因不明;未见到心源性栓塞的病例。

发病机制中未见到心源性栓塞、其他原因导致的脑梗死。主要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小脉病变和病因不明。比较各组发病机制与病灶部位的关系,未发现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3。

表3 34例MMI发病机制与梗死部位相关性分析 例

2.2 单因素结果分析 34例MMI病人中,PIS 23例(67.6%),非进展性卒中(PIS)11例(32.4%)。进展性卒中组危险因素、首发症状、临床表现等与非进展性卒中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晨起后发病、大动脉粥样硬化、小动脉病变、病灶累及2个以上层面、病灶累及头部+中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二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 分别以是否发生卒中进展为因变量,以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为自变量,进行二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对于卒中是否进展,未发现晨起后发病、大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小动脉病变发病机制、病灶累及2个以上层面、头部+中部是卒中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详见表4。

表4 进展性MMI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 论

MMI的病灶位于前内侧部和前外侧部,将前内侧部再分为腹侧、内侧和背侧3个部分。前内侧部上部由椎动脉的旁中央支供血,前外侧部上部由椎动脉的短旋支供血,下部由脊髓前动脉供血。这些区域主要为内外侧锥体束、内侧丘系、内侧纵束、舌下神经核及纤维。当病变累及这些部位,将出现对侧偏身运动障碍、对侧偏身深感觉障碍、舌麻痹等症状;如果梗死后周围细胞水肿,波及三叉丘系、三叉神经脊束核、疑核和前庭核,出现同侧面部感觉、构音障碍、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如果病灶进展至外侧,累及绳状体、脊髓丘脑侧束、网状结构、交感神经下行纤维,则可出现共济失调、对侧偏身浅感觉障碍、意识障碍、Horner综合征等症状。

本研究显示,MMI的主要表现是病灶对侧肢体瘫痪88.2%,这与病灶累及延髓腹侧锥体束有关,病人呈现肌张力降低而腱反射活跃,考虑为单纯皮质脊髓束损坏,而无前庭脊髓束、红核脊髓束的参与。82.4%存在构音障碍,可能原因是皮质延髓束、小脑延髓束和疑核损伤,致发声肌肉无力和不协调。部分病人(55.9%)出现面瘫,是由于病灶侵犯面神经核所致,其中44.1%出现对侧中枢性面瘫,为延髓内侧中上段存在支配对侧面部肌皮质脑干束受累导致。因为支配眼睑以下面肌的皮质脑桥束纤维先下降到延髓内侧中上段,之后才交叉到对侧背外侧,上升至脑桥平面达面神经核。对侧中枢性面瘫并非MMI的三联征,但在国内外MMI病例报道中很常见[8]。

52.9%出现舌瘫,44.1%为中枢性舌瘫,考虑为皮质核束交叉前纤维受累。仅8.8%为病灶同侧舌瘫,出现典型三联征,发生率低原因是舌下神经核约18 mm,轻微受累症状不明显,且位于延髓内侧正中,MMI病灶多于腹侧,故更少出现。

我国进展性缺血性卒中(PIS)为30%左右[9],刘方彩等[10]研究了45例MMI,其中16例(35.6%)为PIS,本次研究中为11例(32.4%),结果相近。PIS发生机制复杂,可能与血压晨峰值、血糖、血浆纤维蛋白原、颅内动脉狭窄、感染、发热及心房颤动等危险因素相关。本研究中发现MMI晨起后发病、大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病灶累及2个以上层面、病灶累及头部+中部是PIS的独立危险因素。大动脉粥样硬化病人存在责任大血管狭窄,斑块扩大导致病情进展,累及2个以上层面,而小血管病变病情相对稳定。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为:病例资料有限,总例数少于40例,使应用卡方检验受限,只能使用Fisher检验,检出的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过少;本研究涉及的影像学检查(如DSA、MRA、CTA)均不能高分辨显示MMI病灶部位的血管,使本研究的发病机制判断依靠理论推测。

[1] Shin JY,Song HS,Koo JW,et al.Abnormal 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s in medial medullary infarction[J].J Clin Neurol,2009,5(2):101-103.

[2] Sung SM,Shin JY,Cho KY,et al. Bladder storage disorder due to detrusor overactivity in a patient with acute medial medullary infarction[J]. J Neurol Sci,2015,357(1-2):307-309.

[3] Choi KD,Jung DS,Park KP,et al.Bowtie and upbeat nystagmus evolving into hemi-seesaw nystagmus in medial medullary infarction: possible anatomic mechanisms[J].Neurology,2004,62(4):663-665.

[4] Montalvo M,Ali R,Khan M. Bilateral medial medullary infarction presenting as Guillain Barré Syndrome: a diagnostic challenge[J].Journal of the Neurological Sciences,2015,352(1-2):135-136.

[5] 王丽娟. “脑干半切征”:脑干梗死的一种特殊MR征象及其解剖学基础探讨[D].济南: 山东大学,2011.

[6] 吴菁,李威. 31例延髓梗死病人的临床分析[J].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2,20(1):48-56.

[7] 张晓芳,李常新,吴晓巍,等. 延髓内侧梗死的研究进展[J].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16,24(3):235-238.

[8] Fukuoka T,Takeda H,Dembo T,et al.Clinical review of 37 patients with medullary infarction[J]. J Stroke Cerebrovasc Dis,2012,21(7):594-599.

[9] 何奕涛,蔡智立,马可夫,等. 血压晨峰与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14(21):2419-2422.

[10] 刘方彩,曲方,李晓秋,等. 延髓内侧梗死45例临床分析[J]. 解放军医药杂志,2016,28(4):62-66.

猜你喜欢

脑桥延髓面瘫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神经内镜经小脑延髓裂治疗脑干背面和四脑室梗阻性出血的临床观察
针灸联合面部推拿治疗面瘫效果好
影像学表现为“脑桥半切征”的急性脑桥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15例卒中预警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隔姜灸在周围性面瘫病护理中的应用与疗效观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延髓梗死远期不良预后的影像学分析
延髓不同区域梗死的预后分析
延髓星形细胞瘤多模影像配融改进算法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