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探索
2018-01-14程东林刘君娣王明宇陈琳蔡立群
程东林 刘君娣 王明宇 陈琳 蔡立群
【摘要】笔者通过以甘肃农业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就业状况和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进行调查,就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进行研究。本研究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等方面探索新形势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措施和途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为促进我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生就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社会需求 人才培养 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1-0241-01
一、社会对地理信息系统(GIS)行业大学生的需求及需求程度分析:
(一)社会对地理信息系统(GIS)行业大学生的需求及需求程度分析
1.GIS理论相关研究。此类学生主要从事于高校与科研院,所用人单位要求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功底,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与GIS软件的操作,进行关键技术研究。
2.GIS平台软件开发。用人单位要求学生必须有扎实的计算机技术与数学基础,并对软件工程、GIS功能、数据结构、系统设计、地理模型等领域知识熟练掌握。
3.GIS应用系统开发。此类学生主要从事于资源调查、人口、国土、交通、基础设施和规划管理、医疗等领域。用人单位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数据库软件应用和GIS二次开发技术,以及熟練掌握相关计算机编程语言。
4.GIS产品销售。此类学生主要对GIS产品的市场进行拓展,通过市场宣传策略,开展产品和行业应用市场推广。用人单位要求学生性格开朗、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并且熟练掌握GIS相关专业知识。
5.GIS技术支持。此类学生主要对本公司软件产品、应用系统提供售前、售后技术支持,以及对客户提供培训和技术应用支持。用人单位要求学生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储备,熟练掌握相关计算机编程开发语言,数据库平台和GIS平台的应用开发能力。
6.GIS应用于维护。此类学生主要从事于国土资源、市政规划、环境保护、矿区资源灾害预测等与地理信息工程相关的政府部门和房地产公司等单位。
(二)甘肃农业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学生主要就业方向分布
对近年来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就业情况进行统计,甘肃农业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毕业学生从事于GIS应用维护占到绝大部分,达到42%。主要原因是GIS应用维护的涉及面较广,不仅涉及国土、环保、市政、地质等政府部门,而且还涉及电力、通信、房地产等企业,从而是使学生就业更好选择。从事开发的学生比例达到26%,主要原因是开发类相比于运用,一般工资待遇较高,学生根据自身兴趣,更愿意选择开发。
二、新形势下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探索
(一)人才模式培养的含义及其多样化
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纳为两方面内容:“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符合培养目标的合格人才”。它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以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面对科技、信息的全球化,经济区域化、文化多元化的冲击,从而要求人才培养必须随着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的变化,不断探索、不断更新与创新。
(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培养目标。作为西北农业院校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应适应西北地区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需要,以“3+1”办学模式为主体的实践能力和创业教育特色,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注重培养具有农业特色的实用型、应用型技术人才。
2.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方面,突出“以就业为导向”这个核心,一方面通过加强专业课程的设置,如增加并且加强编程类的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激发学生的潜能和提高学生就业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使学生及早正确认识自己,明确个人发展目标,正确定位。
3.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环节,要以能力为本位设计教学实践环节,满足专业岗位、学生需求和用人单位的社会需求。特别突出校外实践环节,充分发挥我校“3+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通过学校和实践基地的联合培养模式,加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让学生充分体验工作岗位的“真实性、复杂性”,做到学校培养和企业“零距离”接触。
对于甘肃农业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学生培养,更多要坚持“扎根西北基层、服务三农”的办学目标,坚持“办学有生源、就业有市场、专业有特色、学生有特长”的理念,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科学定位、找准自己的定位区间和发展空间,培养出具有农业大学特色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作者简介:
程东林(1992-),男,甘肃静宁人,硕士研究生,甘肃农业大学辅导员,主要从事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