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问题管理的大学生活适应性教育课程设计

2018-01-14李本祥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41期
关键词:适应性课程设计

【摘要】大学生活适应性教育课程基于解决大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而诞生,基于学生实际体验与反思而产生效果。其宗旨在于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课程,必须对其精心设计,以使大学生从容应对各种压力,开创高校校园和谐稳定的新局面。

【关键词】问题管理  大学生活  适应性  课程设计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改革计划,项目编号:Szzgjh1-2-2017-2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1-0003-02

思想政治教育有两个维度:课堂教育(发挥思想理论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作用)与课外教育。同时,需要解决一对问题: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大学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除了学校相关管理机构和辅导员的协助解决之外,由于大学生实际问题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以及变化性呼唤更全面和专业化的课程开设。所有大学实际问题都属于适应性问题。适应性的问题不仅仅来自于大一刚入学,而是贯穿大学四年。基于现实的需要呼唤大学生适应性教育课程,也急迫需要进行相对应的专门化的课程设计研究

1.大学生活适应性教育概念及课程开设状况研究综述

适应一词来源于拉丁文adaptatus,有“调整、改变”的意思,英文名为adaptation.。关于“适应”的概念并不是很多,学者们往往从具体的某个角度探讨得较多,比如从生物与外界环境的关系角度直接谈论“适应”与“不适应”;从机体的某个机能探讨“生理适应”和“心理适应”等;从人所从事的对象来划分有“学习适应”、“人际关系适应”和“工作适应”等等。笔者认为:适应往往指生物体对应特定外界环境的调整和改变,环境不同要求不同的适应。适应的过程是一种“平衡-不平衡-平衡”动态过程。这个过程也一定是机体不断“体验”和“感受”的过程。作为特殊群体—大学生群体,其生活和学习的外界环境—大学校园也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当前在校大学生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关注和困惑,学习上、心理上、人际关系上需要不断地做出调整和适应。可以说,大学四年是一个不断适应的过程,不断体验从而做出改变、调整的过程。和谐安全的大学校园以及大学生们的健康成长呼唤贯穿整个大学所有阶段的大学生活适应性教育实践以及相关课程的开设。

大学生活适应性教育在一些高校以不同形式进行着。比如,各高校对刚入学的新生开展的各种形式的新生入学教育;辅导员以主题班会形式帮助新生了解大学学习、生活及环境的新生适应性教育;基本上所有高校均针对不同年级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心理学等公共课程;此外,还有针对大一学生专门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大四学生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等等。这些课程和活动均在不同程度上起到了大学生适应性教育的作用。但是高校在关于大学生适应性教育方面还做得不够:首先,大学生活适应性教育往往针对低年级刚入学的新生进行,不能覆盖到高年级同学,且往往只在于辅导员的一次班会,院系的一次入学典礼。形式上缺乏统一规范,内容也较为简单;其次,当前高校缺乏开设系统的大学生活适应性教育课程。虽然少数高校有开设,但是以公选课方式较多,不能覆盖到所有同学。各高校进行的大学生活适应性教育课程大多数以某一章节、某一方面融入到思政理论课、心理学课以及就业指导课当中。因理论性强,学生体验不够,课程的效果并不好;再次,一些高校开设的大学生活实用性教育课程的开设或者适应性教育活动的举办缺乏调研,因而针对性不强。

2.大学生活适应性教育课程构建

2.1基于调研了解大学生适应性问题

大学生生活适应性教育课程作为解决大学生大学阶段比较关注和困惑的问题的指导而诞生,其存在的全部意义在于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进而达到解决思想问题,实现对于外界环境的适应、培养身心健康的大学生和建设安全校园、和谐校园的目标。因而,时时关注当前在校大学生的实际困惑问题成为构建课程的第一任务。对于大学生的实际问题要注意几个方面:一是大学生关注的实际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校园等外界环境的变化,比如大学生关注的问题会有所不同,如80后、90后、00后的大学生关注的问题不完全一样;二是在校大学生不同年级和阶段关注的问题也不一样,比如据笔者以上对于一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做出的简单调查:低年级关注人际关系多一些,高年级关注就业更多一点。三是不同定位的高等学校大学生关注的问题也不一样。比如,高职专科学校、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与老牌重点研究性大学在校学生的定位存在差别,关注的问题自然也不可能相同。因而,基于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的大学生活适应性教育课程的设计决不能千篇一律,各所高校应该基于调研的基础上,组织自身课程专家组和校内力量编写适合自身定位的适应性教育课程,照顾到年代的变化和大学生关注实际问题的变化。

2.2课程教學目标的设计

任何课程目标的设计都应该是有某种意义。关于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芬克创建了独特的意义学习目标分类。“具体来说有六个方面:(1)基础知识,包括课程主要内容中涉及的事实、原理、要素关系等等;(2)学以致用,大多数学科要求学生能够在具体情境中应用基础知识;(3)融会贯通,有助于培养学生将各项知识经验相互链接的能力,能够找出各个学科、各项原理、各个事件之间的相同点和互动关系;(4)人性维度,学生能够把课堂所学和个人生活对接,或因此对生活中的处世之道有所感悟;(5)人文关怀,课堂学习体验使学生改变自己对某一事物或者知识的情感、兴趣和价值观;(6)学会学习,帮助学生掌握课程结束后继续学习的方法”。[1]按照芬克的意义学习目标分类,结合大学生适应性教育课程的自身特点。对于《大学生活适应性教育》这门课程来说,有意义就应该是了解“适应性问题”所在、“适应性问题”产生原因、“适应性问题”表现方式、“适应性问题”的危害,提供具体的“适应性问题”解决办法与途径;提高心理适应性能力等等。

2.3课程结构内容设计

因《大学生活适应性教育课程》基于问题管理而诞生,因此,课程结构内容应该紧紧围绕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关注的重点问题和困惑而展开。据笔者对于一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关注的重点问题做出的调查结果来看:大一、大二年级的课程内容重点应放在大学校园的内外环境适应,大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和适应,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和适应,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解读,学校相关制度的解读等。大三年级的课程重点应放在专业实习适应,社会实践指导,考研、考编等各类考试制度的相关解读和指导等。大四年级的课程应主要围绕毕业生顺利毕业的要素解读,毕业手续的办理,毕业生人际关系困惑与适应,毕业后的相关问题展望。而关于就业能力的提升,国家以及各地的就业创业制度的解读,考研、考编的相关培训等等应该也是大四年级关注的重点,但是这由就业指导课程来解答,作为指向明确的大学生活适应性教育课程不可越俎代庖。从以上可以看出,大学生的适应性涉及到方方面面和不同年级,大学生活适应性教育课程绝不简单的等同于大一的新生入学教育,不同于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和就业指导等公共课程,而是一项更为贴近大学生生活和大学生实际问题解决的指导课程,从而达到解决心理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相结合。实现高等学校大学生除专业学习之外的综合素质的全方位提升。

2.4教学活动设计

传统教学以讲授、讨论形式为主,现在有种“主动学习”的理念挑战着传统的教学活动,邦威尔(Bonwel)和艾森(Eison)将“主动学习定义为任何吸引学生参与的活动和促使学生对自身实践进行思考的活动 ”[2]对于轻理论重实践和问题解决的大学生活适应性教育课程应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心理学理论课等公共课程的重在意识形态的解说与理论的解读。而应以“主动学习”的理念设计教学活动,因而重在体验,并从体验中获得反思。体验往往要求主体在真实的场景中实践和经历,对于适应性教育课程而言,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应紧紧围绕如何设计体验者的实践场景、模拟真实境遇非常重要。我们可以考虑诸如“案例解析”、“游戏”、“模拟”或者“角色扮演”等活动。比如对于高校校园环境适应来说,可以用“案例解析”教学活动,如让师兄师姐“以身说法”就是一种增加大学新生的间接体验好方法。而关于人际关系的适应,教学活动可以用“模拟”或者“角色扮演”来设计,增加其实践和经历体验,促使更好反思人际关系中遇到的问题。

2.5大学生活适应性教育课程评价机制设计

而对于课程的评价机制的设计,一般课程多从学期结束时的学生评教中得到,这种方式的弊病在于:评教分数的高低往往多与教师本身有关,甚至同一门课程不同教师授课带来的评教结果大不相同,而同一门课程由同一个教师在不同时间和不同班级上课都有着很大不同。课程评价的高低与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态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等等都有关系,因而,课程評教的高低与课程本身的优劣并无直接的关系。本课程由于其解决生活中、学习中的问题而带来的某种困惑,因此,其实践性与体验性较强,传统的考核方式难以奏效。

对于本门课程而言将结果的评价改为对课程过程的评价尤为关键。在大学生活适应性教育课程的全过程中设计反馈与评价机制,就需要在课程进行的整个过程中经常性地进行关于课程效果的调研,当然最有效的手段是利用学生的调查问卷,分析并得出课程反馈意见,不断做出调整和修改,这个过程既是课程评价机制完善的过程,更是一名教师不断提升的过程。

结论

《大学生活与适应性教育》课程作为一门高校老而不旧的课程,虽有些院校开设较早,但是由于当前时代和高校环境的变化,其内容必然需要适时做出调整,课程设计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变与完善。课程设计的规范性与科学性需要结合时代和高校客观实际做出,要在课程教学实践中得到不断总结和提高,因而,《大学生活与适应性教育》课程设计永远没有结束也不会结束。

参考文献:

[1]钟丽佳,盛群力,柴巧君.促进意义学习体验的新路径——“大学课程设计综合方式”的架构[J].高校教育管理.2015

Vol.9(2)

[2]BonwellCC,EisonJ A.Active Learning:Creating Excitement in the classroom[M].Washionton,DC:George Washington Press

作者简介:

李本祥(1981-),男,安徽肥东人,巢湖学院讲师,研究生学历,法学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就业。

猜你喜欢

适应性课程设计
谷子引种适应性鉴定与筛选初报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中秋明月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既定PSS在不同运行状态下的适应性分析
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MOOC环境下微课程设计研究
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与慢性丙肝的研究进展
贵烟2号在黔西南烟区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