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空间再造的实践及创新
2018-01-14王斌
王斌
关键词: 公共图书馆;空间再造;文化实践;文化创新
摘 要: 文章分析了公共图书馆及其必要性,并从实践中探索公共图书馆空间再造的未来发展趋势及创新途径,以期更好地利用公共图书馆资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与深入,社会与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为了提高全民的文化素养,整个社会越来越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古人云:“仓禀实而知礼节,温饱足而知荣辱”。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也指出:满足口舌之欲是人最起码的追求,而其在温饱与安全感得到满足之后,需要完成自我的实现,也就是提升自我的精神境界。因此,不论是“地铁丢书”活动,还是移动图书馆的建设,都是普及与推动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个社会文化素养的缩影与注脚。
然而,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快节奏的生活及浮躁的心态让阅读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更弱化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职能。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读者,如何挖掘和再利用公共图书馆的资源已经成为当前公共图书馆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而空间再造是公共图书馆职能多样化的重要途径,因此,笔者将立足于公共图书馆空间再造,并从实践中探索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创新的途径,以期更好地利用公共图书馆资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1 公共图书馆及其必要性分析
公共图书馆是指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收集、整理、保存文献信息并提供查询、借阅及相关服务,开展社会教育的公共文化设施。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提供非专业化的读物,旨在普及文化,提高全民素养。
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实质上也是社会进步的缩影。以前的公共图书馆以藏书为主,服务方式多为闭架借阅。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公共图书馆逐渐改为半开架服务模式,不仅减少了对读者的限制,而且也能激发读者的阅读热情。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公共图书馆已基本实现了开架借阅服务。当前,公共图书馆已进入一个超越图书、注重交流与对话的阶段,如图书馆的空间资源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另行设计,才能方便读者使用。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公共图书馆空间再造。
随着我国对人文素养重视程度的提高与科技的迅猛发展,一方面,我国开始大力推进全民阅读,并施行一切有效的措施,如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政策等;另一方面,高新技术的进步致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可以在互联网上查阅所需要的资料,而不再需要到公共图书馆查看纸质资源。据调查,公共图书馆的到馆人次及纸质书刊借阅量在逐步减少,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2014年至2017年到馆人次分别为246万人次、243.1万人次、239.1万人次、196.85万人次,呈逐年递减趋势。因此,当前人们对于纸质书刊的发展走向提出了众多的猜想与预测,其中就有人认为纸质书刊即将走向灭亡。与此相反的是电子资源的使用率逐年攀升,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2014年至2017年网络数字阅读点击量分别为807.9万次、982.3万次、2283万次、4437.442万次,说明电子资源已逐渐成为民众获取信息资源的主要途径。因此,现阶段公共图书馆要想吸引读者到馆借阅并提高图书馆空间资源的使用效率,就必须对公共图书馆的空间进行更加合理的利用,这既符合当代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要求,也是公共图书馆服务转型的首要目标。
公共图书馆是人类精神的宝库,不同时代图书馆的管理方式也不相同,如何从传统的以藏、借、阅为主的藏书空间转化为以读者为中心的学习阅读空间,成为当前公共图书馆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此外,需求决定市場,也就是说读者的阅读方式决定了公共图书馆的具体改造方向。因此,公共图书馆应根据社会的发展及读者的需求进行相应的改造,为读者提供一个全方位、多功能的阅读空间。
2 公共图书馆空间再造的实践
当前,公共图书馆进入一个功能转型的新阶段,从传统的以藏书为主转化为多功能阅读空间,为读者提供交流与对话的平台。然而,在我国众多的公共图书馆里,只有上海、深圳等地的公共图书馆空间再造取得了成功,因此,笔者以深圳图书馆为分析与研究的对象,探寻其开辟新的服务空间的创新实践。
深圳图书馆的前身是宝安县图书馆,位于深圳市行政文化中心,是深圳市最重要的文化设施,近年来经过不断的改造,已成为大型综合性公共图书馆,不仅具有公共图书馆的基本功能,而且为读者提供了优质的阅读环境。 深圳图书馆占地29,61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9,589平方米,阅览座位大概有2,000个,网络节点3,000个,每日接待读者1.2万人次,最高达2.6万人次,年服务读者总量950万人次,年外借文献近400万册次,且多次承办大型的展览活动。为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深圳图书馆积极了解读者需求,主动进行馆内业务的拓展与升级。
2.1 培训与展览区域
展览区域是深圳图书馆空间再造的一大特色,深圳图书馆经常在报告厅、南书房、讲读厅、展厅举办各种培训与展览,并在一楼南书房服务区定期举办各类读者活动,为读者提供了阅读与交流的平台,呈现多元化的阅读生活,读者不仅可以免费参加活动,还可以在阅读之外陶冶性情、提高自身修养。
2.2 数字学习空间
数字学习空间是深圳图书馆数字学习与多媒体学习的新空间,位于图书馆的四楼,提供数据库查询、信息素质教育培训、多媒体学习、互联网浏览、数字资源、影视欣赏、打印等服务。数字学习空间有12台电脑可供读者进行网络学习,此外还有4台报刊阅读机、5台书籍借阅机以及10台书籍检索机等。同时,深圳图书馆还会根据读者的具体情况以及读者提出的建议与意见及时进行调整,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
数字学习空间是公共图书馆与时俱进的象征。为了让读者体验与接受现代化的阅读方式,公共图书馆需要不断更新理念与设备,提高读者对数字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推广数字借阅服务。
2.3 少儿服务区
深圳图书馆一楼是少儿服务区,面积约200平方米。少儿服务区是为少儿提供阅读服务、举办各种活动的特殊场所,例如:举办各种亲子活动,促进少儿的健康成长;举办英语讲读活动,为少儿提供一场听觉的盛宴;聘请专业人员为少儿讲述故事或组织少儿表演等,促进少儿之间的交流与对话,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图书馆应当主动承担教育儿童的职责,为他们营造一个活泼、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吸引更多的少儿到图书馆学习,让他们在图书馆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以及文化涵养的熏陶。
2.4 特殊群体服务区
特殊群体主要指身体有残疾的人群,特别是失明者,虽然他们的眼睛看不见,但他们依然渴望阅读,渴望接受文化的熏陶。为此,深圳图书馆在一楼设置了视障阅览室,专门提供视障文献借阅,满足视障读者的需求。为了方便特殊群体,深圳图书馆还配备了轮椅通道、特殊人群专用卫生间等。深圳图书馆秉承为全社会服务的理念,以读者为中心,将读者的需求放在发展的首位,尽可能完善图书馆的建设,不断优化阅读环境,不仅适应了时代的发展要求,而且也是深圳图书馆转型发展的一部分,为其他公共图书馆提供了借鉴模式。
3 公共图书馆空间再造的创新
在公共图书馆空间再造过程中,很多图书馆都根据读者的需求以及时代的发展进行了具体而有效的尝试,如建立读者之间的学习与交流平台,集休闲与娱乐于一体,还有分门别类的讲座、展览、电影和音乐,为读者提供了多元化的文化体验。
3.1 创新基础,以人为本
传统的以藏书为主的公共图书馆,实质上是以书为中心,而将大量的空间资源用于书籍的摆放与收藏。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的意识也在不断加强,以人为本的理念逐渐被人们所认可,同时,公共图书馆以社会大众为服务对象,更应该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公共图书馆不仅要通过阅读活动把知识传授给读者,还应该通过空间再造为其营造一个诗意的氛围,激发读者的阅读热情。总之,公共图书馆空间再造的创新,应当立足于“人”,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让读者能够充分体验个性化与人文化的阅读服务。
3.2 品牌意识是创新途径之一
图书馆空间设计现已进入全面改造与发展的阶段,公共图书馆应在这股浪潮之中保持独特的定位,提升自身的文化品位。因此,各个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只有根据自身特色,扬长避短,树立品牌意识,打造自身与众不同的地方,才能取得更加有效的成果。
3.3 多元化模式是发展的方向
在 科技迅速发展的当下,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通过空间再造将公共图书馆建设成为一个多元空间融合体,以满足读者全方位、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然而,公共图书馆在发展的过程中只有与其他行业加强合作,才能保持公共圖书馆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例如,现在很多人出门都不必携带现金,通过支付宝、微信等渠道就可完成支付。因此,公共图书馆可以寻求将多元化的付款方式引入管理系统,既方便读者办理借书证,又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此外,公共图书馆也可以与芝麻信用合作,增强信用管控。
4 结语
众所周知,图书馆的功能就是服务的功能。在当前社会中,虽然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改变了,但是其承载的传承人类文明及为民众提供精神食粮的功能没有改变。不管公共图书馆以什么形式、什么手段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公共图书馆多元化的免费服务空间永远都是为读者提供服务,这不仅是公共图书馆的核心功能,也是其底线所在。不同的时代,读者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公共图书馆应与时俱进,及时了解读者的情况与建议,创新基础,以人为本,树立品牌,实施多元化发展,通过空间再造,最大限度地利用图书馆的有限空间。
参考文献:
[1] 邱冠华.公共图书馆提升服务效能的途径 [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4):14-24.
[2] 曹芬芳.公共图书馆创客空间架构研究 [J].情报杂志,2015(6):191-195.
[3] 吴琼,杨九龙.公共图书馆第三空间新服务功能用户认可度调查 [J].图书馆论坛,2015(3):59-63.
[4] 魏大威,李春明,温泉,等.万物互联背景下我国公共图书馆新业态发展思考 [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4(6):22-32.
[5] 高小军.公共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的理念与实践 [J].图书馆,2013(1):99-1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