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环境下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管理运行创新研究
2018-01-14于永芝
于永芝
关键词: 社会力量;公共图书馆;管理运行;创新策略
摘 要: 随着图书馆边缘化趋向的加剧,公共图书馆改革管理势在必行。而改革管理思路的一大创新就是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的管理运行,作为新兴力量带动图书馆的优化发展。新环境下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管理初见成效,社会力量不断扩大,无论是联合办馆、图书馆实体服务、志愿服务,还是基金会建设都得到创新优化,实现了公共图书馆社会影响力的提升。文章主要就新环境下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管理运行进行了创新研究,以期更好地推动公共图书馆的发展。
随着社会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图书馆作为公益服务机构,也在信息时代背景下积极探索创新改革的新思路,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图书馆管理运行中,公共图书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政府主导的服务机构,迫切需要吸引社会力量共同建馆,实现服务层次和水平的提升,也实现建馆成本的缩减。新环境下,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管理运行成为大势所趋,更带动全民阅读的开展,有效解决了公共图书馆的边缘化问题,搭建起公共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社会力量成为图书馆管理的主体,通过发挥群体能动性,实现公共图书馆服务范围的扩大,使公共图书馆进入全民参与、社会互动的新发展期。
1 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管理的意义
新环境下,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管理具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提升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管理,改变了公共图书馆传统的政府主导办馆模式,政府转变作风,适当放权,社会力量成为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体,打破了政府主导的单一局面,广泛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将极大地提升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另一方面带动公共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创新优化,提升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公共图书馆传统的服务模式投入高回报低,容易引发群众对服务的不满。引入社会力量能够起到监督作用,带动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创新,在满足群众需求方面更具有针对性,促进全民阅读的发展。
2 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管理运行的实践
2.1 提供志愿服务
公共图书馆的管理优化除了依靠管理人员,还需要大量的志愿者提供志愿帮扶。志愿服务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并且在新时期也具有管理优化的时代意义。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志愿服务有两大类,一类是传统意义上的志愿者服务,侧重于文献流通中的志愿帮扶;另一类体现在延伸服务方面,如各种形式的文化讲座、少儿阅读推广、特殊群体服务等。志愿服务是图书馆管理优化必不可少的内容,各种形式的志愿活动和大量志愿者的招募,能够实现社会力量在图书馆管理运行中的发力,读者在享受图书馆服务的同时也能参与图书馆服务,契合图书馆的公共精神。
2.2 社会捐赠
除志愿服务外,社会捐赠也是新环境下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管理运行常见的形式之一,如资金捐赠、不动产捐赠、图书捐赠、硬件设施捐赠等,社会捐赠正逐渐得到国家的立法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明确规定,公共图书馆捐赠者可以获得相应活动的冠名权等。社会捐赠可以实现公共图书馆馆藏资源的丰富和补充,实现图书馆公共管理体系的补充建设。
2.3 法人治理
2011年,我国出台了《关于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的意见》,对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及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基本原则、总体要求及组织实施等做了具体规定。法人治理成为社会力量 参与公共图书馆管理运行的新形式,与图书馆利益相关的人员,主要是馆员、读者、社会人士等,共同参与公共图书馆管理,实现公共图书馆管理运行的优化。
2.4 服务外包
随着管理专业化理念的深入人心,公共图书馆为实现管理的专业化,也在积极寻求服务外包管理出路。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转发了文 化部、财政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发布的《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意见》,政府开始着手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具体来说,政府将图书馆的业务外包给优秀的企业,以政府为主导、部门负责、社会参与的形式,有序开展图书馆管理工作。外包模式有助于为公共图书馆引入先进的运营理念和专业服务人才,有助于公共图书馆成本的缩减和服务质量的提升。
3 新环境下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管理运行的策略
3.1 创新管理思路: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协同
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宣传及建设的主体责任者,其服务对象是广大群众,而在管理中虚心听取广大群众的意见,基于群众的服务需求进行创新管理才是改革发展的正确出路。听取群众意见,满足群众需求,必须允许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内部管理,形成政府统筹、社会力量协同的管理思路和模式。基于当前的文化背景及文化建设成果,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法律要取得历史性突破,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及文化需求的法律保障与维护,使公共文化服务逐渐走上规范化、标准化及专业化跨越发展的道路。政府主导能够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的主导优势,做好宏观层面的统筹把握和方向把控,地方政府应积极响应,制定地方法律法规,确保政府主导优势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更多的社会群体参与公共图书馆管理,建言献策,可以带动图书馆服务的优化,切实提高其服务效能。在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协同思想的指导下,公共图书馆管理运行实现了多方参与和监管,在合力约束中实现服务品质的根本性提升。
3.2 创新管理途径:多管齐下,社会力量参与
公共图书馆在自身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必须寻求外界的帮扶,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内部管理,弥补自身管理发展的不足,更好地了解群众需求,提供优质与有针对性的服务。而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管理运行离不开有效的途径支持,创新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管理运行的途径是图书馆建设发展的当务之急。具体来说,公共图书馆在途径创新方面要做好以下三点:一是扩大志愿者参与途径,鼓励有志愿意向的少儿群体、青年群体、社会知名人士、专家学者等参与志愿服务。公共图书馆可以采取线上报名与线下动员相结合的方法,如:图书馆网站、微信公共号、移动图书馆客户端能够起到志愿者招募的宣传带动作用;建立志愿者信息资源库,筛选优秀志愿者;借助服务窗口及读者交流互动活动,让更多的读者参与图书馆志愿服务;线上线下招募宣传,实现公共图书馆志愿者的灵活流动与补给。二是完善社会捐赠流程。公共图书馆要建立并明确社会捐赠的各项管理制度,优化捐赠流程,对捐赠方式、程序及去向要有详细的规定与监管,使捐赠工作制度化。公共图书馆要搭建社会捐赠平台,在线上筹集经费,辅助线下捐赠。公共图书馆可以尝试举办各种慈善公益活动,关注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的阅读需求,通过慈善合作带动社会捐赠。三是推广“图书馆+”运作管理模式,充分调动各行各业图书馆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如:图书馆与书店合作,通过“你读书我买单”宣传活动,吸引社会力量的关注和参与;图书馆走进企业,丰富职工的业余生活,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走进社区,让基层群众享受图书馆服务的便利。公共图书馆只有创新途径、多方联合,才能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管理。
3.3 创新监管形势:有效评估,确保管理成效
为确保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管理运行取得实效,图书馆必须做好后期的监督评估,重点对社会力量参与管理带来的管理效能和效果进行评估反馈,建立有效的分阶段考量评价机制,带动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公共图书馆必须建立有效的评估标准,不论社会力量最终以哪种形式参与图书馆管理运行,必须有科学合理的评估标准进行考核衡量。评估标准必须契合公共图书馆的管理运行实际,确保评估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公共图书馆必须在社会力量参与管理前做好公共图书馆需求的评估,多方调研,明确社会力量参与管理的切入点。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管理运行的整个过程必须贯彻评估理念,如参与的措施、工作完成量、完成顺畅度、相应预算等,确保管理运行方向的正确性与管理成果的有效性。公共图书馆还要做好效果的反馈收集,在必要情况下引入由政府主管部门、公共图书馆管理人员、社会人士代表及群众组成的评估组织进行评估。评估项目主要是社会力量参与图书馆管理后产生的直接影响,体现在图书馆接待的读者人数、新增办证人数、外借图书册数、纸质文献及电子文献的检索利用率、参考咨询服务次数、群众意见反馈等。监督管理与有效评估相结合,能够确保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管理运行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金凤,魏秋萍.公共图书馆社会捐助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J].图书馆建设,2016(9):90-95.
[2] 张小慧.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图书馆参与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研究 [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7.
[3] 周乃泉.安徽省基層公共图书馆社会化管理研究 [D].合肥:安徽大学,2016.
[4] 张若冰,申晓娟,李丹.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现状简析 [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5(4):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