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现状的研究
2018-01-14陈旭凤
【摘要】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还有许多不能适应职业教育要求的地方,目前面临着教学改革的问题。本研究从分析高职学前专业美术教学现状入手,着重分析了教学模式、教学形式、课程设置、教学评价方面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学前教育 美术课程 教学现状 研究
【基金项目】本论文属于汉中职业技术学院2017年院级教研与科研项目“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儿童绘本创作与应用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HZYKYYB201717。
【中图分类号】J20-4;G7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1-0212-02
美术课程是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造型能力、审美能力、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随着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美术课程教学形式与内容不断创新。但是,也应看到,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以培养造型能力为主的技能训练课程,出现了兴趣淡然,缺少热情,疲于应付的情况,课堂教学有流于形式的倾向。
一、美术课程教学现状
1.美术课程教学模式较为落后
我国高职院校大多是由中师、中专及中等职业学校等通过合并、转型组建而成的,学生入学门槛低,学习基础较差。虽然现在提倡把传统的课堂模式变“注入式”为“启发式”教学模式,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思维,但美术课程由于技能性较强,还多是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教,学生画,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
教师较多的重视理论知识和基础技能的传授,就会削弱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美术技能课教学中,很难看到针对学生而进行的改革创新。这一方面是学生的基础薄弱,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一方面是教师的观念陈旧,多是沿用以前美术专业院校教学模式,不愿进行改变。以素描教学为例,有些教师还是以“理论讲授——技法示范——学生练习(教师辅导)”的三段式教学模式进行授课,由于学生造型基础薄弱,对描绘对象所要表现的明暗、质感、透视等技法表现力差,导致对石膏几何形体素描长期画不好,形成畏难情绪,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加上有些教师并没有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掌握能力,一味的灌输知识,强调技法,造成有些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学习态度散漫,作业应付了事。
2.美术课程教学形式较为单一
教学形式单一是职业院校学前专业美术课程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有些院校,由于教材与场地所限,美术课程内容还是以绘画为主,较少增加新兴的幼儿美术内容。这就造成了美术教学方法还是以技能传授为中心进行授课,缺少美术创意教学形式,也缺少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手段的引进,教学方法不注重与幼教特色结合,不注重与其他课程开展互动交流,比如:缺少美术与手工课的结合、美术与语言课的结合、美术与幼儿心理学的结合等。不注重以跨学科的形式开展美术教学,以单元主题教学的形式开展美术研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重视。
以绘画教学为例,学前专业美术课程中“绘画”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绘画教学是培养学生造型能力、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重要途径。然而,也应看见,现在的美术教学中绘画内容概念化、图示化、程式化严重。以简笔画教学为例,由于简笔画概括了物体的主要特征,有一套程式化的教学方式,如:植物画法、动物画法、人物画法等,简便易学、效果突出,深受学生的喜爱。有些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不愿再花力气去进行相关的引申,照本宣科的实施教学,长期应用这样的程式化教学导致绘画概念化、图示化严重。学生学习思想僵化,没有创新能力,只会照书临摹,脱离书本就无法描画形象、组织画面,更谈不上《美术》课程标准里关于故事画创编能力的培养了。
3.美术课程设置相对滞后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未来的幼儿教师,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一定要贴合实际,这就对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提出了专业要求。当前课程设置分为基础训练模块与技能提升模块两部分,内容还是绘画篇、欣赏篇、圖案篇(平面设计篇)、手工篇等,时间大多还是一周两课时,一学期36课时。时间短、内容多、任务重,再加上教材使用较为杂乱,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当下学前专业的美术课程设置相对滞后,与当代幼儿美术教育环境脱轨较为严重,在一定程度上消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具体的如:高职美术教材内容与本科院校的美术教材相近,造成理论较多,实践不够,学生不感兴趣;有些院校专业转型以后,美术课程标准还是沿用以前小教专业的一套标准,没有进行深度调整改变,也造成课程设置得不合理;有些院校美术课程设置里针对幼儿美术教学的知识与技能不够,针对幼儿的美术欣赏教学、美术创意教学还是空白等等。
4.美术课程教学评价体系较为单一
教学评价分为两个核心环节: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教师教学评估,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即考试与测验。评价的方法主要有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考核比例权重大多为:课后作业占20%;出勤率占10%;期末考试占70%。比例权重分配还是和文化课一样,没有对美术课的考核比例重新进行定位与划分。而美术课程是一门技能性很强的课程,一学期时间里学生学习的技能模块会有多种,期末考试只能考其中的一个模块。这就造成了考核中,学生的整体美术水平体现不出来,造成考核的不准确性。
在针对学生作业的评价过程中,教师们也大多是沿用以前的标准,也造成观念老套、视点单一、标准单一、方法单一的问题。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较少开展“自评、互评、他评”的方式进行,大多是以个人主观判断为主。由于自己的视野所限,也会影响教学成绩判定的客观性、综合性、公正性,也影响了学生的审美判断。如有些教师,评判试卷还是以单纯的“像与不像”判别美术作品的好坏,影响了学生判断幼儿美术作品好坏的标准,打击了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二、美术课程教学建议
1.适时调整教学模式
纵观当下,美术教育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幼儿美术教育,出现了许多新思想、新形式、新内容。如思想上:注重情感分享教育、性格塑造教育、行为意识养成教育;形式上:亲子合作画画,伙伴合作画画,群体合作画画、户外绘画等;内容上:纸盘画、吹画、手印画、沙画、拼贴画、塑料画、幼儿自制图书等等。海量级的教育信息促使职业院校美术教育必须摆脱落后的教学模式,要确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通过实践摸索出适合当代学前美术教育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对于教师而言,一定要紧随时代、面向社会、体验生活、不断学习才能开拓自己的艺术视野,在教学中通过启发、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在自主体验中学习到的知识比灌输式的学习要深刻得多,从而摆脱旧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不利影响。
2.打破传统教学形式
要学生爱上学习,就要打破传统教学形式。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基础探索个性化教育。美术教学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必然要引进新颖的教学形式,以任务为导向带动学生去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发现转变。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可以是针对性的分组教学或个别教学,也可以是班级集体教学。并可以因势利导开展协作教學与现场教学,积极探索美术课程与学前专业其他课程的合作形式,发扬美术教育职能优势。
教师要研究学前专业学生喜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并与自己的专业教学相结合。高职院校学前专业学生动手能力较强,学生容易从兴趣出发去学习,教师就可以牢牢抓住这一需求去培养学生的美术技能。根据学生的年龄发展特点和实际需要,按照课程标准和课程计划,以单元主题式建构并实施的美术创意教学形式,它可以很好整合各门学科的教学,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技能,塑造学生跨学科的综合学习能力。
3.增加新的教学内容
21世纪是一个提倡创新的时代,在高职美术课程教学中,要因势利导,注重学生美术创意思维的与美术创造能力的培养。如:积极引入适合幼教特色的美术教学内容(儿童线描画、儿童版画、儿童国画、儿童绘本创作等),增加美术创意课程的教学时间,适时改变教学方式——可以室内与室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带动学生的创意热情。还要注重与幼儿园老师们交流座谈,掌握现阶段最受幼儿欢迎的美术内容,教师适当调整美术课程内容、权重、时间,争取与学生的个性需求、幼儿园课程设置相衔接,从幼儿的心理需求出发,把课程设置逐渐调整为适应当前幼儿园教育改革要求的内容,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4.改变单一评价方法
适当调整美术技能课考核比例权重,增加平时考核所占比例,改变评价方法,鼓励开展第三方评价,完善美术课程评价体制。
在互联网的信息时代,移动教学APP正在逐渐被学校与老师们所接受,美术教师可以利用美术作品视觉性强这一特点,与新兴的互联网移动教学手段相结合,帮助学生建立手机移动教学互动评价渠道,鼓励学生把美术作品上传,增加美术教学活动评价方式,改变单一评价方法。开展“自评、互评、他评”的多种形式,增加学生自我评价体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人翁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评价中,适当降低教师的评价比例,鼓励学生运用美术的审美标准,大胆做出自己的评价。并学习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学习幼儿美术作品评价方法,建立客观、合理、健康、公正的评价认知与评价体系。
高职美术教学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对象的个性化需求,美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美术使用材料的变化性、美术内容的新颖性发展趋势,应该看见,美术教学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教师的思想要顺应改革发展,要引进实施新颖的美术教育观点与方法,改进教学内容与形式,才能跟上美术教学发展的潮流。
作者简介:
陈旭凤,陕西省汉中市人,汉中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多年来从事美术、手工课程的教学工作。